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著名实验

教育心理学著名实验

教育心理学著名实验桃花一、饿猫开迷箱——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

)桑代克把猫在迷笼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排除错误最终学会开门出来取食的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并提出了学习的“尝试-错误”理论。

实验过程:一只饿猫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实验迷笼里,笼门紧闭,笼子附近放着一条鲜鱼,笼内有一个开门的机关,碰到这个机关,笼门便会启开。

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笼子,只是在里面乱碰乱撞,偶然一次碰到机关打开门便得以逃出吃到鱼。

经过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机关以开笼门的行为。

借助此实验提出了著名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作媒介)。

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率。

二、狗进食的摇铃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

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实验过程: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只在铃响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借助此实验提出了著名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食物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是: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

三、迷箱实验——斯金纳(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也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

)实验过程: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猫开笼取食实验,创建了“斯金纳箱”。

在斯金纳箱内装上一个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丸的装置连接。

把饥饿的白鼠经过几次尝试,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

这时我们可以说,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以取得食物的反应。

借助此实验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强化的规律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

四、波波玩偶实验——班杜拉(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他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他所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与传统行为主义的继承与批判的历史关系中逐步形成的,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人称他为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社会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或社会学习理论的巨匠。

)实验过程:班杜拉选用儿童作为实验对象,儿童分组观察,一部分儿童观察成人模特攻击玩偶的行为,一部分儿童观察没有攻击玩偶的行为。

之后将儿童置于没有成人榜样的新环境中,观察后发现若儿童之前观察了有攻击玩偶行为,则会模仿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

借助此实验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即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实现。

观察者的行为也会受到强化规律: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五、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格赛尔“成熟势力说”,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的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

实验:被试者是一对出生才46 周的同卵双生子 A 和B。

格塞尔先让 A 每天进行10 分钟的爬梯训练, B 则不进行此种训练。

6 周后,A 爬 5 级梯只需26 秒,而 B 却需45 秒。

从第7 周开始,格塞尔对 B 连续进行两周爬梯训练,结果B 反而超过了A,只要10 秒钟就爬上了 5 级梯。

格塞尔据此提出了个体发展是由成熟因素决定的。

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即支持了个体身心发展动因中的内发论的观点,并且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六、皮亚杰:三山实验、钟摆实验、对偶故事法测量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一)三山实验三山实验,是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的一个著名的实验。

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二)钟摆实验皮亚杰和英海尔德(Inhelder & Piaget,1958))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以考查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归纳推理的能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关于钟摆问题(pendulum problem)的实验。

在钟摆问题的实验中,实验者向被试呈现一个类似钟摆的装置:不同长度的绳子被固定在—个横梁上,绳子的末端可拴上不同重量的重物(见下图),实验者向被试演示如何使钟摆摆动(将栓有重物的摆绳拉紧并提至一定的高度,再放下即可)。

被试的任务是,通过检验与钟摆摆动有关的四种因素(重物的重量、摆绳被提起的高度、推动摆绳的力量、摆绳的长度),来确定哪一种因素决定钟摆摆动速度(在每一种因素中又有不同级别的划分:如摆绳的长度有三个级别、重物的重量有四个级别等)。

被试有较充分的时间对上述各种因素进行检验。

正确的答案是,摆绳的长度决定钟摆摆动的速度,摆绳越短,其摆动的速度越快。

解决此问题的正确途径是:(1)先提出假设(无论其假设是什么,只要它能被检验并产生非矛盾的结果就可以);(2)再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系统的检验。

在第一个步骤上,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反应没有什么区别,都能根据问题的要求提出某种假设。

但在第二个步骤上,这两个阶段的儿童的做法却有很大的区别。

第二个步骤(检验假设)的关键点是,在检验的过程中、每改变一个特定因素的同时,必须保证其他的因素不变。

其中,每个因素只设两个等级:(1)摆绳:长、短;(2)重量:轻、重;(3)摆高:高、低;(4)推力:大、小。

在检验假设的过程中,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所易犯的错误是,不能在检验某—因素的时候,控制住其他的相关因素。

例如,当摆绳短,重物重的时候,摆速则快。

因此,错误地认为摆速是由摆长和所拴重物的重量共同决定的。

只有到了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才能像科学家一样地检验假设,最终获得关于问题的、唯一可能的、具严格的逻辑意义的解释。

(三)对偶故事法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

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

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

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

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

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

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

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

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通过被试的反应,皮亚杰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早期的注重行为结果的评价向注重行为的动机发展,其道德认知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七、量杯实验——陆钦斯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典型例证。

实验中要求被试用容积不同的量杯(A,B,C)去量一定量的水(D)。

(例如A量表中水约占1/3,B量杯中的水为满杯,C量杯中的水约占1/5。

有N组盛有不同水量的量杯进行实验,笔者举例。

)实验组和控制组开始时做一道练习题,然后按要求解决其他几道题。

实验组做全部的题目,而控制组只做7~11题。

结果发现,实验组的被试由于先进行了一定的练习(都做了一道练习题)直接将三杯方法迁移到后面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后面解题的速度加快,问题变得比较容易。

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定势是迁移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

但是,这种定势同时又阻碍、限制了其他更简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D=A-C或D=A+C)的产生,使思维僵化、因循守旧,难以灵活应用其他有效的经验来解决问题。

这种定势阻碍了将其他方法迁移于目前问题的解决,因此表现为一种负迁移。

实验还发现,控制组的被试都使用了最简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个实验可以用来解释定势、迁移、功能固着、守恒概念等,并不局限。

不同的分支对此的解释是不一样的。

附上一道练习题:陆钦斯量杯实验说明定势具有()。

A. 积极的促进作用B. 消极的阻碍作用C. 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有消极的阻碍作用D. 没有作用答案:C七、视崖实验——吉布森、沃克视崖是用来评估婴儿深度知觉的一种能够产生深度幻觉的平台式装臵。

吉布森和沃克首创的视觉悬崖是测量婴儿距离(深度)知觉最常用的工具。

实验:该实验装臵的中央有一个能容纳会爬儿童的平台,平台两边覆盖着厚玻璃。

平台两边厚玻璃上铺着黑白相间的格子布料,一边布料与玻璃贴紧,形成“浅滩”,而另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相隔数尺距离,造成深度,形成“悬崖”。

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深”、“浅”两侧招呼孩子,诱导其爬向母亲身边。

吉布森和沃克对36 名6.5——14 个月会爬的婴儿进行了视崖测试,结果表明:有足够大的视崖深度时(大约90cm 或更多),只有不到10%(3 名)的婴儿会越过悬崖爬向母亲,而有27 名婴儿从中间爬向浅滩。

当深侧的方格图案距离玻璃板越来越近时,就有越来越多的婴儿爬过深滩;当视崖深度是26cm 时,有38%的婴儿爬过深滩;而1m 时只有8%(主要是年龄较大的婴儿)。

沃克研究发现,当视崖深度为26cm 时,68%的7——9 个月的婴儿爬过深滩,而10——13 个月的婴儿只有3%。

其结论是:1.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2.婴儿深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的递增在不断发展;3.9 个月以前的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26cm。

对婴儿视崖研究还发现,婴儿存在着深度恐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