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语文晨读材料汇编四
一、默写天地(选材为高考范围64篇先高中后初中,高考前过一遍;横线上为易错书写,括号为需要解释的重点字词,句子后的括号需要翻译。
)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吾德。
痕上绿,草色入。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之劳。
南阳诸葛(),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答案在本期最后)
《陋室铭》理解性默写:
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草色翠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举古人古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古语自慰自勉,机趣横生,意味深长。
3.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陋室喻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陋室铭》中表现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刘禹锡《陋室铭》用来表现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复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陋室铭》中,诗人从反面虚写陋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情趣高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刘禹锡《陋室铭》中,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本期最后)
二、翻译快车(选取最新模拟题上的一个句子,因为文言文划线句子中重点实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最为集中,尽量选择受文本干扰少的句子,逐字直译,并告知学生得分点。
)
时功状盈几,郎吏不能决,(张)嘉贞为详处,不阅旬,廷无稽牒。
时:当时。
功状:报告立功情况的文书。
盈:满。
几:桌案。
郎吏:郎官。
决:断。
详处:审阅处理。
阅:经历,过。
旬:十天。
廷:朝廷稽:核查。
牒:文书。
整句翻译:当时报告立功情况的文书放满桌案,兵部的郎官不能决断,张嘉贞帮他审阅处理,不到十天,朝廷就没有了待核查的文书。
( “盈几”“详处”“阅”“稽”“牒”各1分,共5分)
三、文化长廊(选取8个知识点,两个选择题,在重点处黑体标注出。
)
1.寝疾,指卧病。
大渐,指病危之意。
不豫,有时也可以指天子或尊长有疾。
2.近幸,指受到帝王宠幸的人,其往往假借皇威勾结朝臣干预朝政。
既包括皇妃、宫女等宫中女子,也包括“中官(即宦官)”。
3.起居注,记录古代帝王、皇子和后妃的言行。
从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注意:起居注不记录皇子后妃的言行)
4.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
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5.宗社:宗庙和社稷。
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社稷分别是谷神和土神。
宗社、社稷都可代表国家。
(顺序颠倒:社,土神;稷,谷神。
)
6.漏: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
如“铜壶滴漏”(亦称“铜壶刻漏”),“漏尽更深”。
7.梓宫,中国古代帝王、皇后所用以梓木制作的棺材,西汉即有此称。
8.尚:娶公主则称“尚”某公主。
因为公主是“金枝玉叶”,地位比其夫(额驸)要高。
如:刘彻下旨赐婚,卫青尚平阳公主。
出降(jiàng):帝王之女或宫女出嫁。
公主是皇帝的女儿。
公主出嫁又称“出降”、“下嫁”或“厘降”。
如:(长孙)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
(注意:出降(xiáng):投降、归顺。
)
四、时文简评
北青报:“捐不出去的款”是爱的二次方
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一位七旬孤寡老人,想为出点力,于是从2万多元积蓄中拿出2万元,想通过当地派出所转捐出去。
派出所再三劝阻,老人执意不从,派出所只好暂时收下了钱,然后与有关部门商量,拿这笔钱为老人办理了一年定期存款,并于近日把存折送给老人。
在感动的同时,也有人发出了该不该这么捐款、能不能接受捐款的诘问。
在对类似“穷者富捐”的质疑中,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逻辑前提,那就是捐赠超出了当事人的财务能力和理性能力。
正如扬州这位老人,靠拿低保生活,积蓄总共不过25150元,就要捐出2万元。
但捐款是一种爱心,也是一种权利,每个人都有自主决定要不要、如何捐、捐多少的自由。
每起看似反常的捐赠背后,其实都有合乎逻辑的情节。
正如扬州这位孤寡老人,他的想法很简单很朴实,“我的钱是国家给的,现在国家遇到困难,我也要为国家作贡献”。
我们并不支持老人超出能力捐赠,但也不要轻易地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手画脚。
他们在人生行进的曲线里,有着独特经历,形成了自己的生活观和价值观。
点赞但不支持“穷尽所有”的捐款,不接受也不支持“来者不拒”的受捐,这段时间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慈善的本质,绝不是以造就一种艰难去抚慰另外一种艰难,如果一个人因为竭泽而渔献爱心让自己陷入困境,这绝不是我们想要的。
这就涉及慈善伦理问题,也就是既要尊重爱心,也要让爱心可持续地释放。
对于明显看起来超出个人能力的捐赠给予一定程度的拒绝,这是可以的。
但拒绝的过程,应是爱心互动的过程,要讲究方式方法,让捐赠者感受到温暖和真诚。
正如这笔“捐不出去的款”,体现着对爱心的尊重。
这位老人称,“我心里知道你们为什么不肯收,我舍不得你们,你们也舍不得我。
”
“捐不出去的款”,捐退之间都是爱,是“爱的二次方”。
这种爱看得到留得下来,也提醒我们以更大的善意和更好的方式,对待所有爱心,包括“穷者富捐”。
五、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1、【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
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
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
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
③潇湘:指湘江,流人洞庭湖。
2、鉴赏: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道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
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
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硒境。
诗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这三句不仅笔致疏朗轻淡,传写出画中的“虚旷之象”,而且化画境为实境,融入思归之情.第四句从前三句中跌落,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才恍然省悟,知道错把画境当作真境.
答案一
1.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2.名
3. 斯:此,这
4.唯
5.馨
6.苔
7.阶
8.帘青.9鸿儒: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10.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11.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2.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借代修辞。
13.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14. 形 15.庐:简陋的小屋子。
1.6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17.云:说。
18.之:宾语前置标志。
答案二: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