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导论4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导论4


核心指标
国民收入
GDP
二、 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和发展
(一)SNA的形成和发展(欧美国家) 形成: 第一时期(1920年前):威廉·配第《政治算术》(1676) 第二时期(1920-39年):官方机构参与国民收入统计 第三时期(1939-53年):国际组织参与,制订有关规范 发展: 1953年,联合国《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及辅助表》 1968年,联合国《国民经济帐户体系(SNA)》 1993年,重新修订SNA,全面取代MPS
1993年,联合国第27届统计委员会在总结各国 SNA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1968年SNA重新进 行了修订。
由于这次修订吸收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以及欧洲共同体委员会等其他 国际组织的统计专家参加,使得1993年SNA表现出许 多新特点。1993年SNA在其序言中将这些特点概括为 以下四个方面:“更新、澄清、简化和协调一致”。
三、国民经济核算的作用
(一)经济学家对国民经济核算的评价
1、萨谬尔森(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诺德豪 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2、马丁·贝利(前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3、罗伯特·鲁宾(前美国财政部部长)
(二)为宏观经济分析和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 决策服务
(三)微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宏观经济 管理的重要依据 (四)为国际比较提供可靠的统计数据
计量原则
(一)计录时间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 是指对经济活动中机构单位之间交易按照其债权债务发生时、或
生产活动中价值转移或新价值形成或取消时进行统计的原则。 (二)计价原则——现行市场价格原则。 价格是货物或服务项目的单位价值表现;价格形式是指产出价格
不同阶段上的价格特征。主要价格形式有:要素价格、基本价格、 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 (三)数据汇总原则——合并和取净额原则
2、核算方法的改进。
随着核算内容的扩展,1968年SNA在原有会计账户 形式的基础上,又引入了矩阵表、平衡表作为新的 核算工具。
3、是核算内容的标准化。
1968年SNA对若干总量指标作了进一步分解,并增设 了若干账户,有关的概念和定义也得到了修正和明确 的解释。
4、为适应经济分析的需要
对不变价格核算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
1953年SNA
1953年,以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的名义公布了《国民经济核算 体系及其辅助表》(旧SNA),这标志着SNA的正式诞生。
1953年SNA在其前言中明确指出:“本报告的目的在于制订 一套标准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便提供一个具有普遍适用 性的报告国民收入和生产统计的框架”。这说明1953年SNA 仍然主要是一个国民收入与生产核算体系。
一国或地区经济领土指由该国 政府控制或拥有的地域
什么是经济 利益中心
一个经济单位在该国的领土之内拥有 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并长期从事一定 规模的经济活动,则称该单位在该国 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
—地域范围的界定:国内≠地理边界
国内=经济领土(驻成都办事处) 经济领土=地理领土±领土飞地
=领陆、领水和领空 +国际水域的大陆架 +飞地 +免税区 +由境外企业经营的保税区
核算范围不同
国民账户体系(SNA) 依据全面(综合)生 产理论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 依据限制性生 产理论
核算内容不同
MPS实质上是一种实物核算体系,主要描述社会再生产实 物运动,对资金运动缺乏完整而系统的反映。SNA增加了 资金流量和存量方面的核算内容,并与其他核算相联结, 全面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
第一节 国民经济循环及其分析框架 第二节国民经济核算的作用 第三节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体系 第四节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
本章重点
1、国民经济的基本概念、循环流程和分析框架; 2、MPS与SNA的区别; 3、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
本章难点
1、MPS与SNA的区别; 2、国民经济的分析框架
本章教学方法
讲授、案例、自学提问、讨论、网上查询。 本章学时:4学时。
GDDS与SDDS
第四章 投入产出核算 第五章 资金流量核算 第六章 资产负债核算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国际收支核算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 国民经济价格核算与分析 国民附属经济核算与分析
主要安排
课程的要求、考核等
课时分配
只要努力认真,成功最终属于我们!
第一章 导论 The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SNA
(五)充当经济统计的基本框架
四、我国核算体系的发展与现状
发展概况:
第一阶段,从1950-1984年,MPS体系的建立和发 展阶段。
第二阶段,即从1985年一1993年,MPS体系与SNA 体系并存阶段。
第三阶段,即从1994—2003年,在SNA体系下的发 展阶段。
第四阶段,即从2004年开始,进入与新的国际标准的 国民帐户体系(SNA)相衔接阶段。
2.美国经济学家M.A.柯普兰于1952年在其《美国货币流量
的研究》一书中创立的资金流量核算技术,
3.英国经济学家J.E.米德于1951年在其名著《国际收支》一
书中提出的国际收支核算方法。
1968年SNA特点
1、核算内容得到扩展。
1968年SNA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投入产出核算、 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和资产负债核算(后者 由美国经济学家R.W.戈德史密斯于1962年正式提 出),从而使SNA形成为一个包括五大核算系统的、 内容较为完整的新体系。
国际上两大核算体系的比较表
MPS 体系
SNA 体系
产生形成 源于苏联 19 世纪 30 年代初步形成 源于英国 19 世纪 30 年代初步形成
形成标志 1971、1977 年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 1953 年国民帐户体系及辅助表
基本原理
适用国家
计划经济国家
市场经济国家
核算范围
物质生产部门
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
SNA的账户体系结构庞大复杂,结合具体分析领域,可 以归纳简化为“国民经济五大核算”:
A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考察关键总量(如产出、消耗、 消费、投资等)
B 投入产出核算:考察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相互提供、 消耗产品)
C资金流量核算:考察部门间经济收支关系(分配、转 移、金融)
D 资产负债核算:考察资产负债存量(总量和结构) E 国际收支核算:考察对外经济往来
一、国民经济及循环流程
国民经济 是一个整体概念,它包括两种涵义:
横向:从事经济活动的各部门 纵向:各部门参与的各种经济活动 纵横交错、有机结合。
国民经济=经济活动各部门、各环节及其内在 联系的总和
国民经济是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活动的总和
国民经济循环运动过程
实物运动
出售
流通(社会总供给)
生产(货物与服务)
1993年SNA已基本能够满足下列要求: (a)提供一个经济体的全貌; (b)对各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提供几乎全面的指导; (c)使世界各国(不论其经济结构、制度安排或发展水平如何)
都能根据该方案灵活地实施本国的国民经济核算;
(d)使国民经济核算在经济统计中的核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SNA的核算内容及框架
《国民经济核算》
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 SNA)
主讲:丛日玉 Email: congriyu@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统计学院
2010年9月
教学引入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之外。
90
80
70
《总揽信息,运筹帷幄》——向书坚、 60
赵乐东
50
使用(消费和积累)
价值运动
分配(社会总需求)
购买
问题1:社会总供需是否平衡?
二、国民经济管理与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管理的目标:
(一)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二)物价稳定
(三)充分就业
(四)收支平衡
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社会总供需的平衡。
实施国民经济管理:确定发展目标,监测和调控国民
经济的运行,这些都需要掌握大量、翔实的数据 资料。
MPS的核算内容
(1)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表
(2)国民经济劳动资源平衡表
(3)社会产品生产、消费和积累平衡表
(4)社会产品分配平衡表
(5)财政平衡表
(6)固定资产平衡表等

相互配套形成了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表为中心的,
包括人财物平衡表的物质平衡表体系。
国际上两大核算体系的区别
总之,1968年SNA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达到了 近乎完美的程度。
然而,也正由于它过于注重体系的精美,在应 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如,矩阵表的表现形式较之于账户而言对核算数据的 质量要求更高,给具体编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对于经济生活993年SNA
核算指标不同
MPS以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为中 心指标。而SNA则以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 为中心指标。
核算方法不同
MPS采用横向或纵向平衡法,并设置一系列平衡表, 比较简便和直观,但平衡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整个 结构不够严密,指标之间缺乏联系。SNA采用复式记 帐法,运用账户、矩阵等核算形式,把经济流量和经 济存量联系起来,组成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体系。
国民核算中的“国外”
(1) 国外包括处于一国地理领土范围之内的外国使领馆、新闻和 移民机构等非常住单位,它是一个经济核算概念,而不是一 个地理、政治或主权范围的概念。
(2) 国外并非泛指所有的非常住单位,而是仅仅包含与本国发生 经济交易或存在资产负债关系的那部分非常住单位。
(3) 核算中,通常将“国外”视同为一个部门,与“总体”内的 各部门相并列,借此可以验证相关核算数据之间的平衡关系。 但严格说,国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国民经济部门,因而,当 我们从特定经济总体(或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角度计算诸如 “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总收入”等宏观经济指标时,国 外是不能包含在内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