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
《认识空气》
科目
科学
教学对象
三年级
提供者
启航组
课时
1
一、教材内容分析
《认识空气》是冀人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2课内容,是“空气”单元的第1课。“空气”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样的性质。这些问题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及实验感觉到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同时让学生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自己“玩”,“玩”中学。当然这“玩”是有任务驱动的,这样他们就不会漫无目的地“玩”。通过他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方法去“玩”,去体验,去完成任务。最后讨论,分析并汇报。这样来提高他们动手,动脑,分析和表达的科学素养。
存在问题:
1、课堂探究活动细节的地方准备得不够充分,考虑不周到。论点所需论据不充分,有空子可抓,时间的把握不足。
生动手实验,这时提出实验要求(幻灯片):1、注意观察实验现象。2选择多种方法中的一种。3、填好实验报告。
通过小比赛的形式,使学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也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
4、总结延伸,拓展视野
空气能帮我们做些什么事情,人们又是怎样利用空气的?
这一环节的安排就是要把学生的科学思维活动继续进行下去,推动学生进行课外科学探究。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呈现新知
教师故意作做费力的状态从讲台下搬上个大纸箱。
师: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大箱礼物要送给大家,打开之前同学们先猜一猜箱子里面是什么。
学生上讲台摸礼物。
生发现箱子是空的,只有空气。
让学生自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
2、教师语言不精练,评价语言单调。
3、在学生汇报环节中只有小组分析讨论出的结论、老师的、评价。并没有加入学生自评、互评一环节。这使得汇报环节不充分、不完美。
4、课堂调控不够好。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课堂调控是值得商讨的。在活动的时候学生显得乱哄哄,或者由于发现而兴奋影响到后面的交流,这方面是由于我的课堂评价运用的不好,学生的实验习惯没有养成,以后还要多加努力,锻炼。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八、帮助和总结
回顾这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
1.本节课的设计新颖,重点突出。
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空气要占据空间。学会用间接的方法观察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掌握并逐渐熟练运用这种方法。
2、教法新颖独特。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以下教学方法“趣”、“放”、“玩”、“收”,以猜礼物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对空气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游戏深入,探究交流揭密。在教学中我循循善诱,合理地设结、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解结,知识的展现通过老师设定任务,放手让他们自己通过个性化、多样化的方法进行体验、探究、感悟,继而学生自己得出新的知识。这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有些地方还很肤浅,观点也不尽正确,就课堂教学而言也还有许多地方值的提高的地方。
(1)初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师:同学们知道了空气是什么样子了,那我们来放松一下,进行吹气球比赛吧。
(2)进一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师:怎么让可乐瓶内的气球吹大呢?
引导学生思考,气球要吹大,空气就得跑出来,怎么让可乐瓶内的空气跑出来呢?
生进行吹套在可乐瓶里的气球比赛。
生发现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怎么吹也吹不大。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认识空气》这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为了让学生轻松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1、设疑激趣法
2、实验教学法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实验网络教室水槽、塑料袋、扇子、小砖头、干粉笔、干土块、注射器,可乐瓶、气球、剪刀。
Flash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2、感知空气
教师说:“既然同学们说箱子里只有空气,怎么才能抓到空气呢,现在让咱们来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来找一找空气吧”,教师出示给学生准备的物品,自己的手、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到空气的存在,空气就在我们身边。
3,空气占据空间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目标:
●知道空气是什么样的。
●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2)能力目标:
●能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并能动手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3)情感目标:
●愿意和同学一起动手实验,并体会到和同学合作的好处。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空气”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曾经玩过气球、拍过皮球,也曾经看到过水中的气泡……对“空气”有肤浅的认识。但学生并未有意识地去观察过、研究过空气。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使探究活动生动、有趣、有悬念,以此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