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土壤生态学作业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土壤退化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恶化导致肥力下降的总称,因此可分为土壤物理退化、土壤化学退化、土壤生物退化,土壤荒漠化是土壤退化的终极形式。

土壤退化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些完全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所引起的,大部分是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以土壤侵蚀的形式致使土壤退化。

①土壤物理退化:土壤物理退化主要有土层变薄、土壤沙化或砾石化、土壤板结紧实等,前三者主要是由土壤侵蚀引起的,而土壤板结紧实主要是耕作栽培措施不当所致,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提高,机械作业导致土壤压板也越来越严重。

土壤侵蚀也称水土流失,是指表层土壤或成土母质在水、风、重力等力量的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现象。

可见土壤侵蚀包括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类型。

水力侵蚀是指由于地表水的径流,导致土壤随水流走的现象,是最普遍、最广泛、最严重的一种土壤侵蚀,所以一般将土壤侵蚀视为水土流失。

风力侵蚀是指风将表层土壤吹走的现象,一般当风速>4~5米/秒时,就会产生风力侵蚀的现象,当风速达8米/秒时,风力侵蚀就很严重。

风力侵蚀的结果往往导致表层土壤沙化或砾石化,最终成为沙漠。

②土壤化学退化:土壤化学退化包括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降低、养分不平衡、可溶性盐份含量过高、土壤酸化碱化等。

长期单一的耕作种植制度,不仅过度消耗某些养分,造成土壤养分不平衡;而且有害有毒的物质增加,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

主要是由于土壤氮磷不平衡,因此,九十年代前后施用磷肥的效果格外显著,但不久又出现大面积缺钾,钾肥效果越来越好,特别是高产农田,钾肥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肥料,微量元素肥料也有很好的效果。

长期施用生理酸性化学肥料会导致土壤酸化,相反,长期施用生理碱性肥料会提高土壤碱度。

保护地长期大量施用肥料,还会导致土壤盐份增加,产生盐类浓度障碍。

不合理灌溉也会提高地下水位,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

③土壤生物退化:土壤生物退化主要指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减少、有害生物增加、生物过程紊乱等。

不同于土壤生物污染是由于人为地引入外来物种或基因,土壤生物退化主要是由于不科学的农业耕作措施,如单一的耕作制度、过度依赖化学肥料、大量施用农药等,导致土壤生物数量减少,群落结构改变,有害生物数量增加,而有益生物数量减少。

西瓜、大豆等连作障碍就是最好的例子。

防治办法
中国土壤退化状况
首先,中国水土流失状况相当严重,在部分地区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

据统计,1996年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8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9%。

仅南方红黄壤地区土壤侵蚀面积就达6153万平方公里,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1/4。

同时,对长江流域13个重点流失县水土流失面积调查结果表明,在过去的30年中,其土壤侵蚀面积以平均每年1.2%~2.5%的速率增加,水土流失形势不容乐观。

[1]
其次,从土壤肥力状况来看,中国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一般较低,水田土壤大多在1%~3%,而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水田低,<1%的就占31.2%;中国大部分耕地土壤全氮都在0.2%以下,其中山东、河北、河南、山西、新疆等5省(区)严重缺氮面积占其耕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缺磷土壤面积为67.3万平方公里,其中有20多个省(区)有一半以上耕地严重缺磷;缺钾土壤面积比例较小,约有18.5万平方公里,但在南方缺钾较为普遍,其中海南、广东、广西、江西等省(区)有75%以上的耕地缺钾,而且近年来,全国各地农田养分平衡中,钾素均亏缺,因而,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有普遍下降的趋势;缺乏中量元素的耕地占63.3%。

对全国土壤综合肥力状况的评价尚未见报道,就东部红壤丘陵区而言,选择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pH值、CEC、物理性粘粒含量、粉/粘比、表层土壤厚度等11项土壤肥力指标进行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其大部分土壤均不同程度遭受肥力退化的影响,处于中、下等水平,高、中、低肥力等级的土壤的面积分别占该区总面积的25.9%、40.8%和33.3%,在广东丘陵山区、广西百色地区、江西吉泰盆地以及福建南部等地区肥力退化已十分严重。

此外,其它形式的土壤退化问题也十分严重。

以南方红壤区为例,约20万平方公里的土壤由于酸化问题而影响其生产潜力的发挥;化肥、农药施用量逐年上升,地下水污染不断加剧,在部分沿海地区其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已远远高于WHO建议的最高允许浓度10mg/l;同时,在一些矿区附近和复垦地及沿海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也相当严重。

防治与重建
土壤侵蚀
①水利工程措施 1.坡面治理工程按其作用可分为梯田、坡面蓄水工程和截流防冲工程。

梯田是治坡工程的有效措施,可拦蓄90%以上的水土流失量。

梯田的形式多种多样,田面水平的为水平梯田,田面外高里低的为反坡梯田,相邻两水平田面之间隔一斜坡地段的为隔坡梯田,田面有一定坡度的为坡式梯田。

坡面蓄水工程主要是为了拦蓄坡面的地表径流,解决人畜和灌溉用水,一般有旱井、涝池等。

截流防冲工程主要指山坡截水沟,在坡地上从上到下每隔一定距离,横坡修筑的可以拦蓄、输排地表径流的沟道,它的功能是可以改变坡长,拦蓄暴雨,并将其排至蓄水工程中,起到截、缓、蓄、排等调节径流的作用。

2.沟道治理工程主要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沟道蓄水工程和淤地坝等。

沟头防护工程是为防止径流冲刷而引起的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保护坡面不受侵蚀的水保工程。

首先在沟头加强坡面的治理,做到水不下沟。

其次是巩固沟头和沟坡,在沟坡两岸修鱼鳞坑、水平沟、水平阶等工程,造林种草,防止冲刷,减少下泻到沟底的地表径流。

在沟底从毛沟到支沟至干沟,根据不同条件,分别采取修谷坊、淤地坝、小型水库和塘坝等各类工程,起到拦截洪水泥沙,防止山洪危害的作用。

3.小型水利工程主要为了拦蓄暴雨时的地表径流和泥沙,可修建与水土保持紧密结合的小型水利工程,如蓄水池、转山渠、引洪漫地等。

②生物工程措施生物工程措施是指为了防治土壤侵蚀、保持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采取的造林种草,绿化荒山,农林牧综合经营,以增加地面覆被率,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水土保持措施,也称水土保持林草措施。

林草措施除了起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外,还能改良培肥土壤,提供燃料、饲料、肥料和木料,促进农、林、牧、副各业综合发展,改善和调节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生物防护措施可分两种:一种是以防护为目的的生物防护经营型,如黄土地区的塬地护田林、丘陵护坡林、沟头防蚀林、沟坡护坡林、沟底防冲林、河滩护岸林、山地水源林、固沙林等。

另一种是以林木生产为目的的林业多种经营型,有草田轮作、林粮间作、果树林、油料林、用材林、放牧林、薪炭林等。

③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是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它包括的范围很广,按其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三大类: 1.以改变地面微小地形,增加地面粗糙率为主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拦截地表水,减少土壤冲刷,主要包括横坡耕作、沟垄种植、水平犁沟、筑埂作垄等高种植丰产沟等。

2.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其作用是保护地面,减缓径流,增强
土壤抗蚀能力,主要有间作套种、草田轮作、草田带状间作、宽行密植、利用秸秆杂草等进行生物覆盖、免耕或少耕等措施。

土壤沙化
土壤沙化的防治必须重在防。

从地质背景上看,土地沙漠化是不可逆的过程。

防治重点应放在农牧交错带和农林草交错带,在技术措施上要因地制宜。

主要防治途径如下。

①营造防沙林带我国沿吉林白城地区的西部一内蒙古的兴安盟东南一哲里木盟和赤蜂市一古长城沿线是农牧交错带地区,土壤沙化正在发展中。

我国已实施建设“三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工程,应进一步建成为“绿色长城”。

②实施生态工程
③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内蒙古东部、吉林白城地区、辽西等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有一定的降雨量资源,土壤沙化发展较轻,应建立林农草复合经营模式。

④合理开发水资源这一问题在新疆、甘肃的黑河流域应得到高度重视。

应合理规划,调控河流上、中、下游流量,避免使下游干涸、控制下游地区的进一步沙化。

⑤控制农垦土地沙化正在发展的农区,应合理规划,控制农垦,草原地区应控制载畜量。

草原地区原则上不宜农垦,旱粮生产应因地制宜控制在沙化威胁小的地区。

因此,从牧业持续发展看必须减少放牧量。

实行牧草与农作物轮作,培育土壤肥力。

⑥完善法制,严格控制破坏草地在草原、土壤沙化地区,工矿、道路以及其他开发工程建设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对人为盲目垦地种粮、樵柴、挖掘中药等活动要依法从严控制。

研究方向
土壤退化是一个非常综合和复杂的、具有时间上的动态性和空间上的各异性以及高度非线性特征的过程。

土壤退化科学涉及很多研究领域,不仅涉及到土壤学、农学、生态学及环境科学,而且也与社会科学和经济学及相关方针政策密切相关。

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的大多数研究工作偏重于对特定区域或特定土壤类型的某些土壤性状在空间上的变化或退化的评价,而很少涉及不同退化类型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

而且,在土壤退化评价方法论及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化、动态化、综合性和实用性以及尺度转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大多处于探索阶段。

中国土壤退化研究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有特色的进展,但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今后中国土壤退化的研究工作
应从更广和更深的层次上系统综合地开展土壤退化的综合评价与主要退化类型农业生态系统的重建和恢复研究,并逐步向土地退化或环境退化方向拓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