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精调工作作业指南
(六)轨道复测
现场轨道调整完毕后应对调整结果进行复测
1、复测前,对调整区段的扣件、垫板进行全面检查,确认安装正确,扣压力达到设计标准。
2、对调整区段采用轨道小车进行逐根轨枕连续测量,测量数据经监理确认后存档备查。
3、复测数据不满足精度要求的地段应重新调整,重新调整的地段应再次复测,直至精度满足要求为止。
①轨向:用10m、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m弦线检查钢轨,逐根轨枕连续测量;
②轨距:用轨距尺检查,逐根轨枕连续测量;
③水平:用轨距尺检查,逐根轨枕连续测量;
④三角坑(基长2.5m):根据水平测量值,每隔三根轨枕计算水平变化率;
高低:用10m弦线检查,逐根轨枕连续测量;
⑤焊缝:用1m直钢尺检查,塞尺测量钢轨顶面、工作边和圆弧面,检查所有焊接接头。
2、高程调整
接收WJ-8B扣件高程调整量表
2.1根据设计要求,WJ-8B扣件系统的高程调整范围为
+30/-0mm。
2.2高度调整方式:松开扣件,取出轨距挡板,用起道器抬起钢轨,分别通过嵌入轨下调整垫、铁垫板下调节板实现。2.310mm以下高程范围内的高度调节通过增加轨下微调垫板组合调整-10mm至+0mm。-10mm以上时增加铁垫板下调高垫板并和轨下微调垫板组合调高。高度调节量大于15mm时应选择S3型加长轨枕螺栓。
1、轨距、轨向调整(轨道平面调整),区间轨道通过更换轨距块来实现,车站道岔通过更换偏心锥来实现。
2、高低、水平调整(轨面高程调整),区间轨道、车站道岔均通过更换轨底垫板来实现。
(五)轨道调整
1、轨距调整
1.1根据设计要求,WJ-8B扣件系统的轨距调整范围为±10mm
1.2轨距调节是通过更换不同宽度的轨距挡板及绝缘块,实现±8mm范围内的横向调节,调节级差1.0mm,调节轨距的轨距挡板和绝缘块规格系列如下表。
(三)调整量计算。
根据现场轨检小车采集的数据经过轨道精调数据处理软件对轨道线型进行优化处理,将轨道各项几何尺寸全部调整到允许范围之内,得出每根轨枕位置的调整量。
1、模拟静态调整基本原则:“先轨向,后轨距”,“先高低,后水平”。
2、编制轨道静态调整量表并按区段下发各施工队。
(四)现场标示和调整方法
根据调整量表,对计划调整地段在现场进行标示,严格按照确定的原则和顺序对轨向、轨距,高低、水平进行调整。
1、分析轨道检测波形图,重点做好以下分析
⑴根据轨道Ⅰ级~Ⅳ级超限报告表,在波形图中确定准确里程范围,用于现场查找和检查核对。
2长波不平顺(含临界Ⅰ级超限);
⑶波形突变点(含临界Ⅰ级超限);
⑷连续多波不平顺(含临界Ⅰ级超限);
⑸轨向、水平逆向复合不平顺(含临界Ⅰ级超限)
2、分析轨道动力学检测报告
3、分析动态车载添乘仪报警数据
左、右位置调整量,调整配置表如下
单股钢轨调整量(mm)
钢轨外侧
钢轨内侧
轨距挡板号码
绝缘块号码
绝缘块号码
轨距挡板号码
+8
2
6
12
12
+7
2
7
11
12
+6
3
7
11
11
+5
4
7
11
10
+4
4
8
10
10
+3
4
9
9
10
+2
7
7
11
7
+1
7
8
10
7
0
7
9
9
7
—1
7
10
8
7
—2
7
11
7
7
—3
10
9
9
4
—4
10
10
2.4轨道调整过程中,锁定后的长钢轨连续松开扣件数量不应超过5-8根轨枕(若需要更多的松开扣件时,作业环境温度必须和钢轨锁定时的轨温一致)。
2.5调整完毕,全面拧紧扣件螺栓(扭矩W1-160N·M).
2.7回收更换下道的轨距挡块,按照规格型号分类包装返回铺架单位。
2.8根据现场实际调整情况,形成“调整件使用情况详表”。
轨道精调作业施工指南
一、道床清理,缺陷修复:
长钢轨铺设前应组织人员完成对施工现场的清理及修补工作(包括对螺栓孔的清理,道床板破损的修补,轨枕破损的修补,桥梁上单元板之间的清理及伸缩缝的整理、道床板裂缝的处理等工作)。道床板应清理干净,不应有沙子、、石子、混凝土残砟及建筑垃圾等。保证承轨槽表面没有砂子、混凝土残砟、沥青、防水胶、灰尘堆积等影响扣件安装的任何障碍物品。螺栓孔内无污染或堵塞,绝缘套管无损坏,其封口盖齐全完整。如有缺陷应在长钢轨铺设前清理、更换到位。
8
4
—5
10
11
7
4
—6
11
11
7
3
—7
12
11
7
2
—8
12
12
6
2
注:“+”表示向钢轨外侧,“—”表示向钢轨内侧。
按此方法调整时应注意:
(1)钢轨接头处不适用。如遇钢轨接头处调整量不大于5mm时,按设计配置表进行调整,如调整量需大于5mm时,应整修道床,再按设计配置表进行调整。
(2)调整时应保证铁垫板四凸台与钢轨轨底边缘距离不小于2mm,不能满足时,应打磨铁垫板凸台(每个凸台内侧打磨量应小于5mm),同时相应移动轨下垫板,保证钢轨轨底面和轨下垫板全接触。
4焊缝。全部检查,主要测量焊缝平顺性,顶面0~+0.2mm,工作边0~-0.2mm,圆弧面0~-0.2mm。
(二)轨道测量
1、采用轨检小车对轨道进行逐根轨枕连续测量。
2、测量前,全站仪设站精度应满足要求,并对仪器进行校核。
3、区间轨道应连续测量,分次测量时,两次测量搭接长度不少于15根轨枕。
4、车站道岔应单独测量,与两端线路搭接长度不少于150m。
5、标段间轨道检测搭接长度不小于150m。
6、轨检小车区间轨道检查程序
CPⅢ全站仪电子手簿
钢轨轨检小车电子手簿
显示单点偏差(每个扣件间距)
输出数据至电脑
GEDO CALC软件综合处理
轨道精调数据处理软件
输出调整位置和调整量
根据测量数据,试算人员对轨道精度和线型分区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确定需要调整的区段或位置。
3、轨检小车配备
根据精调工作量和工期要求合理配备全站仪、轨检小车和数字水准仪,以满足现场测量和调整的需要(每组全站仪和轨检小车每天检测600m单线轨道,一般要求25天左右完成全部平面和高程检测任务)。
4、调整件准备
根据轨道状态检测结果及线路具体状态,提前配备相应数量调整件。
5、轨枕编号
按照连续贯通里程,两个连续CPⅢ控制点之间轨枕按行别连续编号。
2、短波不平顺调整后仍然采用人工检查,检查范围为调整区段前后各延伸不少于10m,并将检查情况做好详细记录,存档备查。
3、长波不平顺调整后仍然采用轨道小车进行复检,复检数据由监理确认后存档备查。
轨道静态调整之前,精调单位还应对扣件状态进行全面检查、确认后方可进行测量和调整,否则,测量的数据是不真实的,据此调整的精度是不可靠的。
⑴局部短波(波长1~10m)不平顺的检查
检查项目:轨道检测报告中Ⅰ级及以上偏差处所,波形图中的突变点、轨向和水平复合不平顺,动力学检测报告中的减载率、脱轨系数、轨道横向力超标处所。
检查工具:主要采用轨距尺、弦线、1米直钢尺、塞尺等。
检查范围:轨道缺陷里程前后各50米,必要时可适当扩大检查范围。
首先必须对区段范围内的扣件、垫板进行全面检查,确认无异常再开始轨道几何尺寸检查。
重点分析添乘仪报警数据(地点、峰值、类型)与轨道检测波形图中的不平顺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
4、分析明显感觉晃车处所
重点分析明显感觉晃车处所与轨道检测波形图中的不平顺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编制检查计划,现场检查核实。
根据以上综合分析,制定现场核对检查计划
现场检查主要工具:轨道小车、轨距尺、弦线、1米直钢尺、塞尺等。
长波不平顺的调整
根据轨道小车测量情况,对轨道超限指标进行调整,并对线型进行合理优化后形成调整量计算表,其程序及要求等同于轨道静态调整。
⑶连续短波不平顺的检查、调整
根据轨道检测车波形图分析,轨向、高低存在的连续短波不平顺(波幅1.5~4mm,波长6~9m),可以采用轨道小车测量,也可以采用人工拉弦线的方法进行测量。
6、轨道检查
⑴钢轨。全面查看,应无污染、无低塌、无掉块、无硬弯等缺陷;
⑵扣件。应安装正确,无缺少、无损坏、无污染,扭力矩达到设计标准,弹条中部前端下颏与轨距块间隙≯0.5mm,轨底外侧边缘与轨距块间隙≯0.5mm,轨枕挡肩与轨距块间隙≯0.3mm。全面查看,重点抽查,每公里连续抽查100套。
3垫板。应安装正确,无缺少、无损坏、无偏斜、无污染、无空吊(间隙≯0.3mm)。全面查看,重点抽查,每公里连续抽查100处。
对后期其它施工单位损坏的轨枕应做好记录上报。并及时组装人员处理。
二、轨道静态调整流程:
准备工作→轨道测量→调整量计算→现场标示→轨道调整→轨道复检
(一)准备工作
1、人员培训
对精调人员进行精调工艺、程序、标准的专业培训,使参与轨道精调人员全面掌握相关要求。
2、CPⅢ复测。对CPⅢ控制点进行全面复测,对缺损点进行恢复。
⑥减载率:重点检查焊缝平顺度,扣件、垫板状况;
⑦脱轨系数:重点检查扣件、垫板状况,多为扣件扣压力不足、吊板所致;
⑧轨道横向力:重点检查轨向、水平,多为轨向和水平的复合不平顺的叠加所致,可以结合波形图一并检查分析,同样还应重点检查扣件、垫板密贴状况。
⑵长波不平顺的检查、调整
根据轨道检测报告和波形图分析的轨向、高低长波(波长70m)不平顺,采用轨道小车在波峰或波谷里程前后各300m范围内进行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