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复习
(一)重点、难点突破
1.水的组成
由电解水生成氧气和氢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等实验都能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1)水的电解实验: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电解,与电源负极相连接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可燃性,该气体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唯一生成物是水,可推知该气体是氢气;
与电源正极相连接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推知是氧气。

由此可知,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即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构成水的粒子是水分子H2O,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性质:
①水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液体;4℃时密度最大,为
1g/cm3;一个大气压下,沸点100℃,熔点(结冰点)0℃。

②水的化学性质:通电后水会分解生成氢气、氧气。

2. 自然界中的水:
纯水与天然水:纯水是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构成粒子是水分子,是纯净物;
天然水(例如矿泉水、河水、海水等)里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是混合物。

净化水的方法有沉淀、吸附、过滤、消毒、蒸馏等。

自来水厂的净水步骤是:沉淀、吸附、过滤、消毒。

(1)沉淀:在实际净水的沉降过程中,常常加入一类叫做“絮凝剂”的物质,例如“明矾”,其作用是促进不溶物沉淀。

(2)吸附:加入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可以除掉污水的异味和颜色。

该过程是物理变化的过程。

(3)过滤:
实验所需仪器:漏斗、铁架台、烧杯、玻璃棒。

所需用品:滤纸。

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两低,三靠。

一贴:滤纸用水润湿,紧贴漏斗内壁,不留气泡。

两低: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尖嘴要紧靠玻璃棒的中部;玻璃棒下端要轻靠三层滤纸处;
漏斗下端的尖嘴要紧靠下面烧杯的内壁。

(4)消毒:自来水厂消毒剂有:氯气、一氧化二氯等。

该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蒸馏是净化程度最高的净水方法,通过蒸馏得到的水是纯净水。

3. 硬水与软水:
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硬水和软水的区分:向水中加肥皂水并振荡,泡沫很少并且有浮渣的水是硬水,有丰富泡沫的水是软水。

软化水的方法:蒸馏和煮沸。

实验室用蒸馏的方法,家庭常用煮沸的方法。

4.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有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地球的总储水量大,但淡水很少,人类可利用淡水资源不足水资源的1%。

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量的1/4。

人类生活和生产用水量增大,工业、农业及生活对水体造成的污染造成了水资源的危机。

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废水;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等。

措施:工业上,通过新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先对污水进行处理再排放;
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生活污水,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5.分子与原子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H2O, O2, N2, CO2蔗糖,酒精等。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Fe,Cu,Hg等金属物质,He,Ne,Ar等稀有气体
(1)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粒子。

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
..粒子。

(2)分子和原子的特点:
分子和原子都是微粒,都具有微粒的特征
a.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b.总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c.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
注意:
①区别两个“最小”。

②分子在物理变化中不可分,分子间的距离可变化;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分子中的原子可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分子。

③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但原子可重新的组合。

6.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宏观: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微观:由两种或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纯净物——宏观:由同种物质构成的物质。

微观: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二)学习方法建议
1.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学会从反应的产物组成上,分析推断
出原反应物的组成。

如:电解水实验,水在通直流电的情况下可以分解得到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从而分析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本单元从宏观领域的学习进入到微观世界的学习,要充分发挥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
和分析、推理能力。

例如进行分子原子的学习,学生通过水的电解实验的微观模拟对该
化学过程进行微观分析,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分子原子的定义。

并通过如品红溶解的实验现象,以及酒精水混合体积变小的实验现象,利用微观的思维,去想象推测出分子原子在不断的运动,且分子原子间有间隔。

3.联系生活实际,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利用化学的知识和思维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将化学和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

例如利用学习过的知识去解释:为什么衣服晾在太阳下干的快,为什么能远远闻到花香等等。

利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在生活中如何净水,如何将硬水软化,想一些节约用水的方法,调查生活中的水污染现象和原因,并想出解决方法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