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外国新闻传播史——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与报业发展
外国新闻传播史——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与报业发展
“德国之战败,并不在于军事战略失误,而 是因为英国的宣传炸弹摧毁了它的战斗精 神。”
四、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报刊
魏玛共和国国民议会把新闻出版自由纳入基 本法的范畴: “每个德国人在一般的法律范围内,都有权 通过言论、印刷品、图画以及其他方式自由 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些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规定,为德国报业 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政党报与纳粹报
这一时期政党报纸有很大影响力,原因在于 一战后各报经营困难,纷纷求助于政党,而 议会政治活跃,也促进各党派竞相占领宣传 阵地 与此同时,希特勒的纳粹报刊也在伺机发展 《人民观察家报》——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 的第一份机关报
党报系统的建立
1918年,德国共产党建立,将在革命高潮中 创办的《红旗报》作为机关报 20年代后,建立了以《红旗报》为中心的党 报系统
《社会民主党人报》
创办于1879年9月,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直 接参与和支持下创办 坚持无产阶级策略纲领,同俾斯麦政府的反 动政策进行了斗争 经过不懈的斗争,1885年4月议会党团承认 《社会民主党人报》的合法地位——不是少 数人的私家报纸,而是全党的机关报
后续发展
1890年《非常法》废除后,《社会民主党人 报》自动停刊 1891年,新的中央机关报《前进报》在柏林 出版 社会民主党人的机关刊物《新时代》
具体做法
宣传的重心主要放在防御敌人方面,宣传上 的主动进攻意识比较淡薄 1、向自己的士兵收购英国和法国空投的传单 2、严密封锁边界线,防止那些反战的、攻击 德国的宣传品进入德国本土
这种防御性的宣传效果十分有限: 传单不可能完全收购到手、无法阻止英法等 国通过中立国把宣传品运到德国
二、“铁血宰相”俾斯麦统治时期的报刊
1878年10月,颁布《镇压社会民主党企图危 害治安的法令》——《非常法》 根据法令,党的机关报《前进报》被查封
与《非常法》的抗争
德国党领导人在国外出版刊物,把合法斗争 与秘密斗争结合起来 《灯笼》——《非常法》实施期间第一个在 国外出版的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机关报 创刊于布鲁塞尔,以信件形式寄往德国秘密 散发
报业垄断逐渐形成
三大报团: 乌尔斯泰因报团 莫斯报团 谢尔报团
三、“一战”期间的报刊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德国占主导地位的仍 是政党报纸,但商业性的大众化报纸也获得 了较快的发展 与英美等国不同的是,德国没有一个明显的 廉价报刊时期,其报业发展只是呈现出廉价 报纸时期的某些特征
代表性的大众化报纸
莫斯——《广告电讯报》、《柏林日报》 谢尔——《柏林地方新闻》 乌尔斯泰因——《柏林画报》、《柏林全德 新闻》、《柏林晨邮报》、《柏林午间报》
德国最早的三家报团由此形成
一战中的新闻宣传
列宁指出:“这次战争不同于以往历次战争 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它不仅是双方军事力量 的较量,而且是双方政治、经济、宣传力量 的全面较量。” 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同时为了瓦解敌 军斗志,各交战国纷纷控制并利用新闻媒体, 在另一条战线上展开了攻势
战争期间,德军建立了新闻检查制,由直接 隶属德军司令部的“作战新闻局”负责实施, 加强对新闻媒介的控制利用 在同协约国的较量中,德国曾成功的利用宣 传战术,达到了预期效果
1875年两党合并后,两党机关报暂时并列为 新成立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中央机关报 1876年,《前进报》在莱比锡创刊,取代了 上述两家报纸
Hale Waihona Puke 新确立的党报准则党的机关报是党的财产 党的报刊在原则问题上必须遵守党的纲领 机关报主要人员由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执委会有权免除报刊编辑人员的职务
第三章 “一战”前后的 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与报业发展
线索梳理
一、德国统一前的无产阶级报刊 二、“铁血宰相”俾斯麦统治时期的报刊 三、“一战”期间的报刊(重点) 四、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报刊
一、德国统一前的无产阶级报刊
两个工人政党,两份机关报: 全德工人联合会——《社会民主党人报》 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人民国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