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新闻传播史1
• 人对史实的判断不是事实客观的陈述,而是思想活 动的结果。因而思想活动产生历史,思想活动就是 历史。
• 总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包含三层意思: 复现历史都表现为现时的思想活动; 研究历史都由现时的兴趣所引发; 把握历史都按现时的水平去衡量。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当代史即 是人们心灵中的历史,则一切历史 都是思想史。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1页,上海,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7
Hale Waihona Puke 传统史学的缺憾1)随便罗列人名、地名,对读者毫 无意义,它不但不能激起读者的思 想和兴趣,反而使他没有精神。
2)不讲别的重要事情,专偏重政治 事实的记载。
3)好叙述非常特殊的事件,不是因 为这些故事可以说明一般事物的进 展,或某时代的情况,而只是因为 它们在编年史中很突出。
《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编》
❖ 我国第一本全球新闻传 播史领域的教材,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 该书将全球新闻传播史 建构成资产阶级报业同 无产阶级报业两条线索 相互交织、彼此冲突的 历史图景。
《世界新闻传播史》
• 1990年代,张昆的《简 明世界新闻通史》、陈 力丹的《世界新闻传播 史》等中青年学者的教 材问世。
• “究天人之际,同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 -----司马迁
• 代表了当代史学研究的新方向
“新史学”的基本精神
• “在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学家与其说是 一个科学家不如说是一个语言学家。不 过他不仅仅研究人类的口语和书面语, 而且力图探究各种一切各不相同的符号 惯用语的意义。……他在法律和法令、 宪章和法案、社会制度和政治机构、宗 教习俗和仪式中寻找着共同的精神。对 真正的历史学家来说,这样的材料不是 僵化的事实而是活的形式。历史就是力 图把所有这些凌乱的东西、把过去的杂 乱无章的枝梢末节融合在一起,综合起 来浇筑成新的样态。”
最普遍和通行的意识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格言中得到凝练的 概括。 “以铜为镜。。。。。。”《贞观正要 任贤》其背后隐含 着这样一套历史哲学: 1。历史是过去的事情,是历史的木乃伊。 2。历史研究应该是尽可能趋近客观存在,还原其本来面目 这种不言而喻的史观,几乎成为一切历史包括新闻传播史研 究的主流意识和主导范式
恰似牛顿体系在20世纪初面临的局面。
• 因此新闻史首先考虑在基本的研究范式上 突破。
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发展方向
• 从微观的考据转向宏观的把握 • 从表象的观察转向深层的透视 • 从事实的描述转向意义的阐发 • 换言之,由“史实”与“学术”,
转向“义理”与“思想” 由此形成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 这一范式20世纪以来为许多史学名家所实 践。 如:汤因比的“历史研究” 法国年鉴学派的“总体史” 华勒斯坦的“世界体系” 黄仁宇的“世界大历史”系列 这些“大历史观”,都是影响深远的典范, 当代史学研究的动向和新的发展。
• 立体几何对平面几何的超越是从“两点一线”等 天然公理开始的。
• 20 世纪的现代史学包括历史科学与历史哲学,正 是从对“历史是一种定性的存在而史学就是对这 种存在的准确描绘“等常识的突破。
• 在我国传统的学术分类 经 、史、 子、 集的 四部之学。其中史学地位显赫。
• 清代大儒章学诚: “六经皆史”
马克思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261页,上海,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7
思辨的历史哲学
——斯宾格勒和汤因比
• 德国斯宾格勒与英国的汤因比 延续了思辨的历史哲学。
•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用哲 学的语言讲历史:认为人类的 历史是一个个从生到死、循环 往复的过程。
• 现代史学注重史学的思想蕴涵、哲 学意味和精神追求。
英国哲学家 柯林武德
❖ “思想是灵魂,抽掉了思想, 历史或史学就将剩下一具没有 灵魂的躯壳。” ——何兆武
哲学对史学家的影响
• 雷蒙·阿隆《论治史》:有两类史学家,一类是 读过哲学的史学家,另一类是不读、不懂、不 重视哲学的史学家。
• 伏尔泰:写历史要有哲学家的眼光,要写出 “哲学的意味”。
相关,丝丝相扣。 • 历史是个人生活和人类生活不可剥离的
组成部分,因而具有当代性而非历史性, 主体性而非客体性。 • 历史的立足点由属于过去的客位上转移 到属于当代的主位上。
代表人物 : • 美国历史学家 卡尔 贝克尔 • 意大利哲学家 克罗齐
贝克尔《什么是历史事实》
• 历史事实是什么?历史事实并非曾经发生的真实 事件,“而是证明曾经发生过这一事实的有关记 载”,“是可以使人们想象的再现这一事件的一 个象征”。
外国新闻传播史
(公元1500-2000年)
• 第一章 导论:追寻新闻传播的“光荣与梦想” • 第二章 现代传播探源:从洪荒时代到文艺复兴 • 第三章 17世纪:新闻事业的“创世纪” • 第四章 18世纪:革命烽火与新闻传播 • 第五章 19世纪(上):从政党报刊到商业报刊 • 第六章 19世纪(中):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 • 第七章 19世纪(下):大众社会与大众报刊 • 第八章 20世纪(上):电子媒介之广播篇 • 第九章 20世纪(中):电子媒介之电视篇 • 第十章 20世纪(下):电子媒介之网络篇 • 第十一章 结语:全球化与大众传播
第一章
导论:追寻新闻传播 的“光荣与梦想”
新闻传播史研究现状
• 新闻传播学是近代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到一 定水平之际,才开始逐步生成、发展、完 善起来的一门学科。
• 19世纪末德国等地开设了世界最早的新闻 课程,同时进行新闻研究。
• 19世纪末,我国新闻传播学随着近代新闻 事业的兴起而诞生。
• 国人第一部新闻传播学著述 姚公鹤 《上海报业小史》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英国):《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6页,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在传统和现代史学家中拉开了巨大鸿沟。
老一辈在理论和方法上:19世纪实证主义史学传统, 德国兰克学派学术风格和研究精神 阿克顿勋爵 主 编的 《剑桥近代史》
新一代历史学家:风格各异 但又有颇多相同之处
业务: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
新闻传播史研究现状
• 中国史风光无限;全球史落寞寂寥。 • 几部代表性教材: • 张隆栋、傅显明:《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编》,
1988 • 梁洪浩:《外国新闻事业史》,1992 • 张昆:《简明世界新闻通史》,1994 •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2001 • 郑超然等:《外国新闻传播史》,2000
归结在文 、史、 哲三个方面:
1。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2。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3。一切历史都是文学史
• 澄清“历史”概念 现代史学分析:“历史”包括两层不同含义
1。 客观事实 2。人们对这种事实的认知 “抗美援朝” 其中的认知是抗击美国 保家卫 国 “韩战” 则是不同的认知
新史学——“历史”的两面性
• “如果我是一个文物收藏家,眼睛就会光盯 住那些古老的东西,可我是个历史学家,因 此我热爱生活。”这种渴望理解生活的欲望, 确确实实反映出历史学家最主要的素质。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程郁译,36页,上海,上海译文 出版社,1987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新史学认为: • 历史总是同当代社会、同现世人生息息
詹姆斯·哈威·鲁滨孙
——詹姆斯·哈威·鲁滨孙:《新史学》,齐思和等译,1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 这种局面的形成虽然遗憾但有必然性和合 理性:只有经过原始的历史才有可能展开 反省的历史,进而抵达哲学的历史,才可 能在历史哲学的层面上考虑涉及根本的深 层命题。
• 对中国史学传统的态度:充分的敬意
• 对前辈学人和研究的态度:理解和同情
更重要的是:新闻传播是的研究需要继往开 来 ,更上一层楼。
历史研究的核心命题:
• 历史有什么用? -—— 法国年鉴派宗师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
家的技艺》 • 新闻史有什么用?
对这个问题的任何回答,事实上都隐含着一 整套历史哲学。
常有的回答
• 古为中用 洋为中用 • 在于以史为鉴 ,吸取有益的经验和避免无谓的教训,这种
• 任何学科都奠基一些简单的 、不言而喻的、 天经地义的公理上。
几何学 : “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直线”
“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
似乎不容质疑,不必深究,但人类科学史、 思想史 、学术史上一系列的重大突破常常 就是从这些看来理当如此的地方实现突破 的。
• 爱因斯坦现代物理学对牛顿经典物理学的超越, 是从“绝对空间 ”、“绝对时间”的常识观念入 手的;
——德国思想家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225页,上海,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5
• 当代史学研究的一系列新的动向和新的发 展,是以20世纪为起点,以二次大战结束 为标志的。
当代历史研究趋势
• “对于在二十世纪上半 叶支配历史学家工作的 基本原则提出怀疑的趋 势,是当前历史研究中 最重要的特征,对于历 史研究未来的发展也具 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意 义。”
西学东渐:开始出现“现代化”的,分门别 类的学科,自然、 社会、 人文(史学)。
“五四”后,新学推陈出新,而史学依然停 留在史料和文献(文物)上,强调真实 、 准确地描绘历史存在。
传统史学: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 动脚找材料
• “史学就是史料学” ——傅斯年
(曾为北大校长)
❖ 埃默里父子的《美
国新闻史》是西方
遵循传统史学研究 的典范。
• 但就在中国传统史学有四部之学向现代自 然、社科、 人文 等“科学”转型之际,占 据现代学科发展主导地位的西学(包括史 学)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 我们对此反映迟钝。
• 即便西方一些经典新闻传播史著述也滞乎 其后, 依然遵循着传统的史学研究和史学 理论。
• 无论如何,这种传统的研究在20世纪已经 达到顶峰。整体上难有大的进展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