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和说课稿集(N份整理)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和说课稿集(N份整理)

高一化学教案课题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授课日期10.31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过原子结构2.通过原子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3.了解原子核的内部结构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重难点构成原子核的微粒及它们之间的质量、电荷关系教学过程[阅读讨论]1.阅读课本p27-282.讨论a.原子结构模型演变b.科学探索的精神、严谨科学态度c.实验在科学探究中重要性3.讲授内容:体验科学探究对艰难过程[科学探究]1. 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中,是什么让汤姆生、卢瑟福、玻尔等人否定前人的假说,提出自己的假说?模型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主要内容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小球葡萄干面包式带核模型存在问题不能解释电子存在不能解释ɑ粒子散射时的现象不能解释氢原子光谱科学的发展离子不开社会的进步,没有社会的进步,不可能造就出玻尔等伟大的科学家,没有ɑ粒子散射实验,不会有卢瑟福的含核模型诞生,没有氢原子光谱的实验,不会有玻尔的行星轨道式原子模型的诞生。

2. 近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模型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玻尔量子力学年代18031904191119131926依据元素化合时的质量比例关系发现电子ɑ粒子散射氢原子光谱近代科学实验主要内容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小球葡萄干面包式带核模型行星轨道式原子模型量子力学3.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给我们的启迪(1) 化学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继承、积累、突破和革命。

(2)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实验手段的不断进步是化学科学的关键(3) 科学研究、科学发现是无止境的。

[过渡]原子是可再分的,原子核可不可分呢?[资料介绍]1.1919年,卢瑟福用ɑ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2.1932年,查得维克用ɑ粒子轰击Be原子核发现了中子,并通过实验得出中子和质子质量近似相同,而且中子不带电。

二、认识原子核4.构成原子核的微粒及它们之间的质量、电荷关系构成原子的粒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性和电量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不显电性质量/kg9.109 X10-31 1.673 X10-27 1.675 X10-27相对质量1/1836 1.007 1.008[设问] (1)原子核所带电是由有什么引起?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2)构成原子的微粒间,其质量大小有何关系?[结论]1.电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质量关系:质子质量≈中子质量电子质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问题解决]原子质子数(Z)中子数(N)Z + N相对原子质量F910Na1112Al1314[结论]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A)三、原子组成表示方法X表示元素符号X A表示原子的质量数Z表示原子的质子数[提问]用原子组成表示方法表示上述表中原子[小结]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史2.原子的构成[课堂练习]1.首先发现电子的是:首先提出原子学说的是:运用量子力学观点,大胆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的是:根据粒子散射现象,提出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的是:2. α粒子是带有2个单位正电荷、质量数为4的裸露原子核,由此可以推断α粒子含有个?质子,?个中子。

3.核内中子数为N的R2+,质量数为A,则该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4.请写出具有10个核外电子结构的微粒(可以是分子、离子、原子)作业高中新课程同步作业本P17和P19页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第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二部分:讲解本课题内容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也是建立在无数的实验探索上的。

现在请同学们看书本P27P28页的交流与讨论,在看的过程中,参考图1-22原子结构模型演变这5个阶段,来概括一下这5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模型结构。

模型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玻尔量子力学年代1803 1904 1911 1913 1926依据元素化合时的质量比例关系发现电子ɑ粒子散射氢原子光谱近代科学实验主要内容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小球葡萄干面包式含核模型行星轨道式原子模型量子力学同学们,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史中,你们得到什么启发呢?从这5个结构模型可以看出,科学家们根据前人的发现继续深入实验,探索原子的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水平的进步,所发现的结构模型就越复杂,而我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也更深入。

那我们该怎样表示一个原子的结构呢?就必须进步下一个内容的学习了。

2.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告诉我们,原子可分为原子核与核外电子。

在原子内部,原子核位于原子中间,对核外电子有束缚的能力,电子在核外做高速运动。

对于多电子原子,我们可以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分层排布运动的。

现在同学们看课本图1-27几种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分析电子排布图为了简便具体,我们常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如:(分析)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多,电子里原子核越来越远,而能量就越高。

电子层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也可以用大写字母K、L、M、N、O、P、Q 表示。

那电子排布是否随意排布呢,是否也遵循规律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规律:(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2)每层最多容纳2n2(n表示电子层)(3)最外层不超过8个,倒数第二层不超过18个只有同时符合以上三条规律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才是正确的。

(同学们都理解了吗?)下面老师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完成一下几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好,现在来看看He Ne Ar 这几个原子结构示意图,He 的最外层2个电子Ne 、Ar 最外层都是8个电子,达到了最大容纳数,这个时候,是最稳定的状态,不易得失电子,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所以稀有气体又有惰性气体之称。

而我们看下一层Na、Mg 原子,最外电子数分别为1、2,在化学变化中,原子都想要趋于稳定状态,那他们就必须达到最外层8个电子结构,所以易失去电子。

而O、Cl最外层分别为6、7,在化学反应中就易得到电子,形成最外层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同学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原子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关,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活泼或稳定。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现在看书本P29,图1-28氧化镁的形成。

分析此图。

得出结论:对于大多数金属与非金属原子:金属最外层电子数<4 易失去电子表现出还原性非金属最外层电子数>4 易得到电子表现出氧化性好,同学们总结出规律,那么我们现在根据这个规律来完成P30的问题解决。

Cl2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写出金属单质Na、Mg 分别与非金属单质O2、分析:好,现在同学们看第2题,(读题)同学们先完成课本的表格填写3. 电子排布与化合价的关系:元素化合价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失去(或得到)电子数目Na +1 1 失1Mg +2 2 失2O -2 6 得2Cl -1 7 得1好,同学们先看这个表格中的第一列与第三列,化合价的正负价态。

我们看得失原子的个数与化合价的数值有什么关系呀?对,等量关系。

即:得失电子的数目=|化合价|现在我们又来看第二列与第三列,同学们能否自己总结规律呢?老师提示可以从金属与非金属两个方面分别描述。

(有哪位同学可以讲一下你的看法?)假设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n 。

对于金属失去n个电子化合价为+n非金属得到(8-n)个电子化合价为n-8以上就是电子排布与化合价的关系,同学们要理解并且掌握好。

第三部分小结归纳,习题巩固(小结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给学生总结一些解题的技巧)讲习题板书设计:(略)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一、教学设计思路根据STS理念以及高中化学实验探究的基本要求,制定教学设计方案。

对于这部分内容,主要采取多媒体演示、师生互动和教师讲授等教学方式。

具体思路是:首先创设情景引出最初的原子概念,进而引导现在的原子概念(展示原子的图片)。

进一步,补充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引到现在人们认识的原子(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分成排布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通过镁与氧气的反应知道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并推知其它常见离子化合物及元素化合价。

接着介绍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并核素、同位素的概念。

最后,形成性练习巩固本节知识。

二、前期分析学习内容分析“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选自苏教版化学一专题一第三单元的内容。

《学科指导意见》要求:①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体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②了解部分典型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并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

知道活泼金属和非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的事实。

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

本课时的教学在于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史,同时“认识假说一模型一实验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而至于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等知识只要求学生了解原子核的构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最外层电子与化学性质的关系等最基础的内容,而对原子结构方面的其他知识则在《化学2》和《物质结构与性质》等高中化学其他模块才进行教学。

在教学结构中,是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知识信息的载体。

本专题是关于基本概念的教学,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原子结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其相互关系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基础,进一步理解微粒间作用力和分子空间结构知识,是比较枯燥,抽象的,因而难以理解.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并为后面的晶体和轨道杂化的教学提供一些说理性的依据.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学习者分析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经过初中(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原子的构成、同位素知识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已涉及,且对于1~18号元素有一定的了解)和前两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化学世界的精彩,了解到研究物质的方法的多种多样,有了一定的原子结构知识,在这些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入原子结构的内容,应为水到渠成。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1)、不能很好的理解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从而不能很好推知其它常见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原因;(2)、不能很好的理解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通过电子得失而形成相应的稳定结构;(3)、学生对夸克等不宜扩展的内容作过多纠缠。

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2)、理解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3)、构成原子核的各种微粒及其特性。

教学难点:从氧化镁的形成推知其它常见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原因,即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通过电子得失而形成相应的稳定结构。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氢、氧、镁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情况;(2)、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3)、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并能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判断原子的构成;(4)、知道核素、同位素的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