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施工标准 (2)三、适用范围 (3)四、制氢转化炉钢结构施工要求 (4)五、炉管及配件的制作 (12)六、炉管的安装 (19)七、炉管系统的试压 (21)八、配件的安装 (22)九、辐射室炉管的安装 (25)十、安全措施和文明施工 (27)十一、施工机具 (29)十二、施工人员 (31)十二、施工平面布置图 (35)山东海化集团80万吨/年重油催化项目制氢转化炉施工方案编制:审核:批准: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六建设公司重油项目经理部二OO六年十月十日一工程概况:山东海化集团80万吨/年重油催化项目气制氢装置的制氢转化炉炉体(辐射室部分)高为16.935米,端面宽为8.06米。
炉型为立管式厢式炉,分为辐射室、对流室、烟风道三部分。
辐射室加热联合油及轻蜡油,炉管为单排管双面辐射,共72根炉管,分为4排,炉底30台新型小能量扁平火焰燃烧器分成5排,炉墙中间设置中间火墙将辐射室分为两部分。
对流室4排炉管,每排14根,其中58根为翅片管,最下面一排炉管为光管。
二施工标准1施工图纸2 SH3070-1995《石油化工管式炉钢结构设计规范》3 SH3526-1992《石油化工异种钢焊接规程》4 JB4730-94 《压力容器无损检测》5 SH3506-2000 《管室炉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6 SHT3523-1999《石油化工铬镍奥氏体、铁镍合金和镍合金管道焊接规程》7 JBT-4730.1~4730.6-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8 JB T6046-92 《碳钢、低合金钢焊接构件焊后热处理方法》9 SHJ509《石油化工工程焊接工艺评定》三适用范围本方案仅适用于山东海化集团公司80万吨/年重油催化项目干气制氢装置制氢转化炉的制造、检验、验收。
四制氢转化炉钢结构施工要求1 材料1.1钢材应附有质量证明文件,其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应符合现行〈〈碳素结构钢〉〉GB700或〈〈低合金结构钢〉〉GB1591的规定,如对钢材质量有疑义时应复验,复验合格方可使用。
1.2高强螺栓、普通螺栓、钢结构所用焊接材料均应附有质量证明文件,并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
1.3修改设计或材料代用,必须取得原设计单位的书面同意。
1.4钢结构所用的钢材、焊接材料和连接材料均应做外观检查,不得有严重的变形、锈蚀和损伤,当钢材表面有麻点或划痕等缺陷时,其深度不得大于该钢材厚度负片差的1/2。
1.5 现场预制时应铺设预制平台2座,转化炉辐射室制作预制平台大小为14*27米1个,对流室制作预制平台大小为5*9米。
2 切割2.1切割之前应将钢材切割区域表面的铁锈、污物等清除干净气割后应清除熔渣和飞溅物。
2.2气割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一的规定2.3机械剪切的零件,其钢板厚度不宜大于12mm,剪切面应平整,机械剪切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二的规定。
2.4钢板的长度和宽度允许偏差和宽度允许偏差应为±2mm,两对角线长度允许偏差为3mm。
表一注:t为切割面厚度(毫米)表二2.5碳素结构钢在环境温度低于—20 ℃低合金结构钢在环境温度低于—15℃时,不得进行剪切、冲孔。
3 矫正、弯曲和边缘加工3.1 碳素结构钢在环境温度低于—16℃、低合金结构钢在环境温度低于—12℃时,不得进行冷矫正和冷弯曲。
3.2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在加热矫正时,加热温度应根据钢材性能确定,但不得超过900℃,低合金结构钢在加热矫正后应缓慢冷却。
3.3 矫正后的钢材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凹面或损伤,划痕深度不得大于0.5mm,钢材矫正后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三规定表三3.4 当零件采用热加工成形时加热温度宜控制在900—1000℃,碳素结构钢在温度下降到700℃之前、低合金结构钢在温度下降到800℃之前,应结束加工,低合金结构钢应缓慢冷却。
3.5 弯曲成形的零件应采用弧形样板检查,当零件弦长小于或等于1500mm 时,样板弦长不应小于零件弦长的2/3,零件弦长大于1500mm时,样板弦长不应小于1500mm,成形部位与样板的间隙不得大于2.0mm。
3.6 边缘加工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四的规定表四3.7 焊接坡口加工尺寸应按焊接工艺或现场焊接工艺卡执行4 制孔4.1 所有螺栓孔均应采用机械方法加工,严禁气割成孔。
4.2螺栓孔的表面粗糙度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当设计文件无要求时,其表面粗糙度不得大于25μm。
4.3 相互连接的构件宜在予组装时配钻,螺栓孔成孔后,同一组内任意两孔孔间距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五的规定,相邻两组的端孔间距的允许偏差为+-1.5mm。
4.4所有门类、仪表和接管开孔位置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预制时,位置偏差应小于5mm.4.5高强度螺栓孔的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表五4.6 高强螺栓连接,必须对构件摩擦面进行处理。
处理的方法可选用喷砂、喷丸或砂轮打磨,打磨方向与构件受力方向垂直。
4.7 高强螺栓连接的板叠接触面应平整。
当接触面有间隙时,小于1.0mm的间隙可不处理;1.0—3.0mm的间隙,应将高出的一侧磨成1:10的斜面,打磨方向应于受力方向垂直;大于3.0mm的间隙应加垫板,垫板两面的处理方法应与构件相同。
5.焊接5.1焊接前;应对所有施焊的钢种准备相应的焊接工艺评定.并根据工艺评定制定焊接工艺规程.5.2钢结构的焊接工作必须由持合格证的焊工担任.5.3焊接工作在构件预制、组装尺寸检查合格后进行,施焊前应清除坡口表面及周围的油污、铁锈等脏物焊完后应及时清除熔渣和和飞溅物。
5.4 焊接环境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否则禁止施焊。
1.手工焊时,风速大于10m/s 2 气体保护焊时,风速大于2m/s 3. 相对湿度大于90% 4. 风雨环境5.5 焊接完毕后,应按下列要求先对焊逢进行外观检查。
5.5.1 对于普通碳素结构钢焊逢,外观检查应在其冷却到工作环境温度以后进行。
5.5.2 对于低合金结构钢焊逢,外观检查应在完成焊接24h以后进行。
5.6 焊缝表面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a.焊缝成型良好:焊缝表面不得有裂纹、针状气孔、夹渣和弧坑等缺陷,焊缝表面清理后,不得有熔渣与飞溅物。
b.焊缝表面的咬边深度不得超过0.5mm,咬边连续长度不得大于100mm,焊缝两侧咬边累计总长度不应超过该焊缝长度的10%。
6.基本构件预制6.1 主要承重梁、柱应选用整料制作,如需拼接梁柱拼接接头的位置应错开节点区300mm以上。
6.2 角钢或扁钢组焊法兰,其允许尺寸偏差应符合表六规定,法兰对接焊缝表面应打磨光滑。
6.3炉壁板表面的平面度用1m直尺检查,间隙应不大于3.0mm。
6.4弯头箱门和炉顶盖板的长度和宽度的允许偏差为+5.0mm,每块弯头箱门或盖板的平直度应小于10.0mm。
6.5烟囱高度的允许偏差为+20mm,直线度偏差不应大于其高度的0.1%,且不大于15mm,圆度偏差不应大于周长的0.25%,且不大于12mm。
6.6 预制的构件,应有防止构件在运输和吊装过程中变形的加固措施。
6.7所有门类、仪表和接管的开孔,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
预制时,开孔位置的允许偏差为±10.0 mm。
6.8预制的构件,应有防止构件在运输和吊装过程中变形的加固措施。
7箱式炉框架结构的预制7.1 立柱长度的允许偏差为+ 3毫米。
7.2 立柱的直线度偏差不应大于长度的1/1000,且当柱厂小于或等于8m时,不应大于5mm,当柱长大于8m且小于或等于16m时,不应大于12mm,当柱长大于16m时,不应大于20mm。
7.3 两立柱轴线距的允许偏差为+3mm。
7.4梁的直线度不应大于长度的1/1000,且不大于8mm .7.5 框架平面内两对角线长度及框架结构空间两对角线长度之差均不应大于10mm。
8 钢结构的安装8.1 钢结构在安装前,应组织基础验收工作,并及时办理工序交接手续。
8.2 钢结构在安装前,应对下列技术资料进行复核:1 基础浇灌质量、混凝土强度实验报告。
2 基础相邻行(列)轴线距的允许偏差为+3mm,两轴线距的允许偏差为+5mm。
3 基础的两端对角线之差不应大于5mm。
4 基础顶面标高的允许偏差为-100mm。
5 地脚螺栓顶端标高的允许偏差为+100mm: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地脚螺栓长度的5/1000;中心位置(在根部测量)的偏差为小于2mm;8.3 安装前基础表面应进行休整,铲成麻面,放置垫铁处应铲平。
地脚螺栓予留孔内的杂物应清除干净。
8.4 钢结构柱脚板与基础面之间的垫铁应垫平、垫实,每组垫铁(包括斜铁)不宜超过4块。
钢结构在找正和拧紧地脚螺栓后,应用响应的焊条将垫铁组点焊牢固,经公检确认合格后,做好隐蔽工程记录,方可进行二次灌浆。
二次灌浆厚度一般在30—50mm之间,灌浆层应饱满,砂浆层应饱满,砂浆标号应符合设计要求。
8.5 钢结构安装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1 立柱安装位置偏差不应大于3mm。
2 立柱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柱高的1/1000,且当柱高小于或等于20m时,不应大于18mm,各立柱不得向同一方向倾斜。
3 立柱的柱脚板底面标高允许偏差为+3mm ,且各立柱间标高之差不应大于5mm。
4 相邻两立柱轴线距离的允许偏差为+3mm,两端立柱轴线距离的允许偏差为+6mm;5 同一平面横梁标高的允许偏差为+5 mm,同一接点处横梁端部应平齐,横梁中心线相对于立柱轴线偏移不应大于2mm,横梁的水平度偏差不应大于横梁长度的1/1000,且不应大于5mm。
6 烟囱的垂直度不应大于烟囱高度的1.5/1000,且不大于20mm。
7 用1m直尺检查炉壳板表面局部凹凸,不应大于3mm。
8.6 框架平面内两对角线长度之差和炉膛空间两对角线长度之差均不得发、大于10mm。
8.7 箱式炉炉室空间对角线长度之差应小于10mm。
8.8 钢制烟道和风道的安装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
五炉管及管件的制作1 材料的检验1.1炉管应具有出厂合格证和质量证明文件,其内容应符合国家标准几有关技术条件的要求,进口炉管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的相应标准及有关要求。
1.2炉管及管件应逐件(组)进行外观检查,内外表面应平整,不得有裂纹、折叠、重皮、结疤等缺陷,其外形尺寸及标记应符合设计文件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1.3铬、镍奥氏体钢炉管不得用含硫、锌、锡、铜和铅等有害成份的颜料做标记,且不得与非不锈钢的金属接触,以防炉管发生腐蚀,露天临时存放时,应用蓬部等物盖好,管口应用木制或无氟塑料制的盖密封。
1.4 炉管在安装前,无耐压强度实验合格证明,在安装前应进行耐压实验,实验压力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实验压力保持不少于1min,以无渗漏或无压降现象为合格。
2 炉管的组焊2.1炉管焊接坡口的型式及尺寸,并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坡口应采用机械方法加工,其坡口型式如下:1 炉管材质为TP321H型号为Φ88.9*5.49与12Cr1MoVG型号为Φ89*6的炉管及急弯弯管焊接详图60+502.2 坡口加工后,应进行外观检查,其表面不得有裂纹、分层、夹渣等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