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培养和动手训练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培养和动手训练

浅谈小学数学解题思路培养和动手探索训练
摘要:数学教学是一种极具抽象性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都会起到独特的作用。

小学生的年龄很小,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数学知识也缺乏良好的兴趣和信心,为了提升培养小学生的解题思路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必须要改善现阶段的教学模式,探讨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思路动手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98
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和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对于小学教学而言,数学学科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调动起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就难以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果,下面就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分析数学解题思路的培养以及动手能力的训练方式。

1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的培养
1.1 掌握好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
为了调动起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必须要掌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思想教育,让这些天真浪漫的孩子们能够懂得,只有努力付出,才能取得回报,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述一些关于名人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于一
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鼓励其自主完成一些细小的事,以便达到培养意志和耐心的作用。

此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制定好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全面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培养解题思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数学解题思路的培养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搞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再根据题目的要求整理好解题思路,并清晰、条理的表达出来。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常常有一部分学生在解题时并非不集中,而是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实际上,这种情况常常会打击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为此,教师可以教授学生用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用灵活的思路来制定解题策略。

此外,还要帮助学生学会调整思路的方法,选择不同的解题策略,可以使用“画图、列表”的联想思路,也能够使用“替换、推想、假设”的追溯思路,在遇到问题时要把握好问题情景的特征,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1.3 解说他人思路,学习他人的长处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解题时,要学会分析优秀题库,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实现解题能力的提升,举例来说:“班级举行活动,共有45名同学参加,其中,42名玩碰碰车,10名玩过山车,2名迟到,既玩了碰碰车又玩了过山车的同学有几位?”这个题目共有以下几种解题方式:
10+42-(45-2)=7(人)
42-[(45-2)-10]=7(人)
10-[(45-2)-42]=7(人)
在解决这道问题时,首先要让学生自己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根据自身对于题目意思的理解,结合不同的解题方法来调整解题角度和思路,这种训练方式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将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分组,使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互助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很好的克服学生的惰性,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加强学生动手探索训练能力的指导
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够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检验,有关的研究调查表明,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脑力活动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探讨各种渠道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在实际的教学课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渠道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2.1 进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教材的要求设计好实践操作程度和操作方式,这样就能够将知识的发展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突破数学学习中的难点,掌握学习的重点,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

2.2 进行科学的指导,提高实践的创新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抓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程指导,让学生可以从已学的知识为出发点,自己主动
进行探索和学习,提升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多边形面积”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每位学生用纸自行剪出不同的多边形,再帮助学生用已知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面积的计算公式自行进行推导和试验,这样就能够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充分调动起来,不仅可以加深学习印象,也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小学数学的规律和概念相对较为枯燥,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揭示出数学知识中蕴含的规律。

例如,在教授分数这一课时,可以要求学生准备好六张长方形纸条,自己在纸条中画出整个图形的
9/12、6/8以及3/4,再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进行观察,这样,学生就可以发现虽然这几个数字的分子与分母都不同,但是剪出的部分是完全相同的。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能够很好地认识到分数的性质。

3 结语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阶段,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为了培养小学生数学解题的思路,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成果,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教师需要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志刚.试论小学数学解题思路培养和动手探索训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1(15).
[2]曹荣誉.问题解决策略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沈晓峰.新课改下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题审题能力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6).
作者简介:李光荣,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奠安小学,陕西安康7250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