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颜色词的发展演变规律文献综述

颜色词的发展演变规律文献综述

颜色词的发展演变文献综述2011级对外汉语学号:************王海湾摘要:颜色词是人类的色彩感知用自然语言表达和固定下来的结果,一直以来,人们对颜色词的研究充满浓厚的兴趣。

古今中外,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等对人的色彩感知和颜色词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

目前,关于颜色研究方向很多,涉及很多方面。

现将近日查阅的各类研究性论文和学术期刊稍作梳理,给大家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颜色词文化国内外都不乏对于颜色词的探讨,最具影响力的当数美国民族学家Berlin 和Kay, 他们曾在1969年发表《基本色彩词语: 普遍性与进化论研究》, 在这部巨著中就近百种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进行了深入有趣的研究。

国内也有不少语言学家对颜色词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如伍铁平先生“论颜色词及其模糊性质”(伍铁平, 1986)对颜色词的模糊语义展开了研究; 张旺熹“色彩词联想初论”(张旺熹, 1988)就颜色词的联想义进行了研究, 较为全面地揭示出颜色词意义复杂性的深层原因。

骆峰《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审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周一农《词汇的文汇内涵》等书都对部分颜色词进行了研究。

章银泉《色彩描写词典》(银川人民出版社,1988)就收有古今汉语颜色词1200个。

尹泳龙《中国颜色名称》(地质出版社,1997)共搜集古今流传的颜色名称2500个,同色异名归并后为1867个。

颜色词在语言中应用相当广泛,它内涵丰富,色彩鲜明,使众多的研究者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人类社会经验的不断丰富, 对于颜色词认知和使用也随着发生着变化, 对英汉颜色词的更加深入的研究无疑是发展的需要, 也有利于增进彼此合作与交流。

按照研究对象的大的范围,可以将研究方向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汉语颜色词的研究和英汉颜色词的对比研究。

一方面是对汉语颜色词进行研究。

主要从颜色词的发展、语义和文化内涵角度分析,相关论文如:《说文糸部颜色词同源发展认知分析》《释白》《颜色字白及其文化阐释》《语素白的结合能力分析》《说文解字颜色词探究》《色彩文化地理透视》《颜色的文化内涵》《色彩词的文化内涵》《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超常组合》《汉语色彩词衍生法之探究》《论黑色词》《绿的文化内涵及构词》《色彩词及其分类》等等。

另一方面是英汉颜色词的对比研究。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扩大,中西文化交流影响着不同民族间人们的学习和交际。

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多学者开始对不同语言中的颜色词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分析的范围包括多个方面,主要探讨英汉颜色词的异同。

1、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比较英汉颜色词运用方式和意义的不同,相关论文如:《浅谈跨文化交际中颜色词的运用》《颜色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跨文化交际中颜色词的比较》《颜色与跨文化交际》《论颜色的跨文化差异及其传播》《中英颜色词跨文化对比研究》。

2、从翻译角度,比较英汉颜色词的差异和不对应性,探究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方法。

相关论文如:《中英文中红白黑颜色习语的翻译》《红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翻译研究的跨文化交际视角以颜色词的翻译策略为例》《从黑白对比色的翻译看跨文化交际》《汉英颜色词白与white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浅析文化差异与黑白两种颜色词翻译》。

3、从象征意义的角度,许多学者着重探讨了汉英语言中一些基本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的异同,相关论文如:《浅谈汉英语言中红白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浅谈中西文化中红白黑三种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中西文化交流中颜色词红与白的象征意义》《中西文化与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浅析》《浅谈中西文化中红白黑三种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汉英红白颜色词象征意义分析》《红与白试论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

4、从文化的角度,目前国内学者主要比较分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1)通过分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的异同来发掘和阐释中西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异同,是一个由词汇现象到文化本质的过程,即由果到因的探究过程。

相关论文如:《从黑白看民族文化的共通性和差异性》《从颜色词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红、黄二色为例》《从颜色词看中西文化差异》《英汉颜色词文化透视与认知差异对比》《白与红之间中国的茉莉文化与西方玫瑰文化审美心理差异》《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其民族文化的影响》。

(2)站在中西方文化视角下,从东西方不同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出发,对中西文化中的颜色词的文化内涵进行比较分析,是一个由文化本质到词汇现象的过程,即由因到果的表现过程。

相关论文如下:《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颜色词汇文化内涵》、《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颜色词汇文化内涵》《红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中西文化中颜色的魅力》《颜色词绿在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含义》《黑白红三色词在中英文化中内涵的差异》。

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颜色词的研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探究了颜色词的方方面面,以上只是粗略地从几个大的方面说明了一般的研究方向。

按照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将目前的研究现状分为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

以上提到的研究方面和内容主要是共时研究,即对某一具体的时期的颜色词或颜色词的某一具体方面进行研究。

然而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扩大,外来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汉英颜色词特有的文化内涵均已发生了些许的改变,对颜色的历时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即从历史的角度,探究颜色词的发展变迁,特别是当今的变化。

也有一部分学者做了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关论文如:《外来文化对词语象征义的影响——以颜色词黄红绿为例》《绿色的扩张》《绿色的延伸》《浅谈汉语中黄色一词的古今词义变迁》《颜色词红的文化内涵及其词义演变》。

如果在分析英汉颜色词时仍然按照以往的现象和观点来分析,必然会导致一些错误。

只有清楚把握颜色词的发展脉络和当今变化了的现状,探究其发展变化的原因,才能更加准确地对英汉颜色词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梁一儒先生在《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中提到:“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醒目的部分”。

所以,站在文化的角度,有助于了解传统色彩文化的内涵并加以运用,才能清楚地了解汉民族文化,才能从空间和时间架构上了解色彩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变化现状。

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无论是在大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颜色。

反映在人类语言当中,就是存在着大量记录颜色的词——颜色词。

颜色词由于经常被使用,有着极其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

但是, 在跨文化交流中, 由于汉民族与英美文化之间在历史、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心理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使颜色词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不同的语言的当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 globalization)的逐步实现和现代化交通工具及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各国人民的接触和交往日趋频繁,在一定意义上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伴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不断变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和研究时应不断地与时代接轨,在了解汉语文化内涵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关注颜色词文化内涵的最新发展。

颜色词不但记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轨迹, 而且它还沉淀着人们对自然万物特有的领悟体验、审美情趣、伦理观念、哲学思辨等较深的文化内涵。

因此, 研究分析一个民族色彩词的产生、发展、变化, 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发展的历史。

在学习和理解汉英颜色词时,不仅要注重其表层语义信息的传递,也要重视其深层文化信息的传递,通过不断的对比研究,认识和掌握汉英颜色词不同的文化意蕴及其变化融合之处。

在跨文化交际中,科学、准确地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份,才能真正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1]骆峰: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审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2]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3]王国安、王小曼:汉语词语的文化透视[M].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4]何九盈:中国汉字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5]梁一儒: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6]闫亚平:外来文化对词语象征义的影响——以颜色词黄红绿为例[J]. 修辞学习 2005 年第5期 ,总131 期[7] 于逢春.论民族文化对颜色词的创造及其意义的影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3[8] 钱伟明:《论色彩的审美功能》《吴中学刊(社会科学版)》,1996第4期[9] 黄有卿.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含义[D].硕士论文,2006.5[10] 初春,曲肖玉.中英颜色词隐喻共性初探[J]读与写杂志,2008.4[11]马丽丽:中国传统色彩应用的新视角[J].民族色彩文化,2005年[12] 范晓民,崔凤娟.颜色词的认知研究[]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13]汪光芜、闭理由:中国色彩观念起源追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1月[14] 符淮青译述.基本颜色词,其普遍性和发展(1969)[J]外国语言学[15]张莉娜:民间美术的“现代”特征[J].中国装饰杂志社艺术设计月刊,2003[16] 黄霞.论汉民族文化对汉语色彩词的影响[D]硕士论文,2004.5[17] 李旭.颜色词的认知诠释【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黄国松:色彩设计学[J].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19] 张清常.汉语的颜色词(大纲)[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1.3[20] 张旺熹.色彩词语联想意义初论[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 3[21] 姚秋莉.颜色词的语义认知与原型[J]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03.4[22] 周延云.艺作品中色彩词的言语义初论[J]东方论坛,1994.3[23]伍铁平.论颜色词及其模糊性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2[24]孙建军:古代尚色文化与汉语色彩词[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3 期[25] 刘云泉《色彩、色彩词与社会文化心理》,《语文导报》,1987年第6期/第7期[26] 崔永华《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27]刘卓:对现代平面设计色彩观的思考:(硕士学位论文〕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28] 詹人凤《现代汉语语义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10月[29]刘剑辉.颜色的文化内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3月第24卷第2期[30]李媛.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其民族文化的影响[J]. 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年9月总第126期,P179-18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