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汉语颜色词_从颜色词的形成和特点说起

浅谈汉语颜色词_从颜色词的形成和特点说起

语言新观察odern chineseM124XIANDAI YUWEN2008.05碧绿碧绿的野草,火红火红的山花,湛蓝的湖水边,跑过去一匹白马……只因为有了色彩,生活才象一幅图画,我们的眼睛才感到舒适,象一股清泉流过炎夏。

假如没有颜色,世界该多么可怕,就象走进玻璃店,无色的墙,覆盖透明的瓦。

就象走进水晶宫,无色的水,无色的鱼,无色的虾。

就象走进北极圈,冰雕的人,冰雕的马,冰雕的花……如果你不相信,就请用清水在玻璃上画画,浅 谈 汉 语 颜 色 词——从颜色词的形成和特点说起摘 要:自然界存在着各种颜色,人们的实际生活也离不开各种颜色,所以在人类的语言里也就有许许多多表示颜色的词语。

在概要说明颜色词类型的基础上,文章就汉语颜色词的修辞作用,以及与汉文化的关系,分别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颜色词 类型 修辞作用 与汉文化的关系(一)构成祈使句,使语气变得较为强烈(7)我再也背不动这份罪恶感了,不如你亲手打死我,给我个痛快吧!(琼瑶《鬼丈夫》)(8)帅山山克服不了袁盈盈的魅力,所以脑子里只剩了一个想法:要死,就死个痛快吧!(红酒赌徒《要死,就死个痛快吧!》)(二)构成陈述句、感叹句,使语气变得较为舒缓、平和(9)有人说是“疲软”,有人讲是“失落感”,反正是心里别扭、不痛快吧!(10)在家里是闺女,不是区委书记,女人泪多,就对着亲人哭个痛快吧!……多大的女儿见了妈也是孩子,有妈给擦泪水,……啊。

(冯德英《迎春花》)(三)构成疑问句,使原来的提问带有揣测、估计的意味(11)你们骑马骑得很痛快吧?(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12)奇怪,五月的海就仿佛特别的绿,特别的可爱,也许是人们心里痛快吧?(老舍《五月的青岛》)如上所述,正是由于“痛快吧”具有修辞上的一语双关和语法上的同形异构双重特征,因而造成了这一语言片段在语用表达上的奇特效果——对“痛快吧”的理解,既可以是其中某一种意思,也可以是两种意思都兼有,也就是到“痛快吧”这个地方去尽情地玩个“痛快吧!”。

此外,“痛快吧”由于包含了一个形容词“痛快”,使形容词描写性质状态的语义特征得以充分突显,由此能给人一种完全放松的酣畅淋漓之感,使人心向往。

总之,正是“痛快吧”兼具修辞功能和语法结构的特殊性而有了一语双关、别具一格的语用效果。

至于学校通过开设“痛快吧”让学生处理不良情绪的这种发泄方式究竟能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学生压力,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则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深入思考和正确引导。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06年度社科规划项目“当代汉语新词义的衍生变异与隐喻认知研究”(项目编号:06JA740034)及教育部2007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的前期成果之一。

(黄滟淇 杨文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黄圣婴看你画的鸟儿飞到哪里去了,水一干,也就不见了画下的青蛙!最伟大的画家是太阳老人,他的光线真是千变万化,赤、橙、黄、绿、青、蓝、紫,是他把色彩发给了大家。

基本颜色虽然只有三种,红、黄、蓝却能构成丰富多彩的图画。

谁能把颜色搭配得和谐,人们就会说:啊,了不起的画家!这是雷抒雁的一首名为《如果没有颜色》的诗,诗中有许多描绘颜色的词语。

的确,颜色是组成世界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没有颜色也就构不成整个世界。

汉语颜色词非常丰富,数量很多,根据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基本颜色词和实物颜色词。

基本颜色词是指本身就能用来表示事物颜色的词,如:红,黄,蓝;紫红,灰白;大红,鲜绿,浅蓝等。

实物颜色词是指利用实物的颜色来表示颜色的词,主要有下列几类:语言新观察odern chineseM125XIANDAI YUWEN2008.05金色,银色,橙色;草绿,天蓝,玫瑰红;银白色,天蓝色,金黄色,草绿色等。

一、颜色词的表达效果颜色词代表颜色,运用得恰当,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给人以色彩的形象感,增加表达效果。

(一)作为感官词之一的颜色词,能给读者以视觉刺激,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如:(1)过了高丽界,海水竟似湖光,蓝极绿极,凝成一片。

斜阳的金光,长蛇般自天边直接到栏旁人立处,上自苍穹,下至船前的水,自浅红至于深翠,幻成几十色,一层层,一片片的漾开了来。

(冰心《寄小读者》)在特定环境中的水色、阳光,以及阳光下的海水,通过一系列的颜色词,加以精湛的描述,形象地再现于读者面前,犹如身临其境。

(二)用颜色词写景,渲染环境气氛,使景物生动形象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如:(2)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鲁迅《药》)这段描写只用了“青白”一词,这个颜色词造成的阴冷气氛,刚好与华老栓当时清冷的心境相吻合,从这画龙点睛的一笔,可以看到鲁迅运用词语的功力。

(三)用颜色词描写人物,使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清晰地出现在读者脑海里。

如:(3)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堂,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名叫马玉祥的志愿军战士,经魏巍形象地描写,其淳朴壮实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某些颜色词的感情色彩便于作者抒发感情,表达对所述说或描写的人或物的态度和看法。

如:(4)惨黄的太阳在窗前弄影,远远地微风吹来了浑浊的市声。

(茅盾《子夜》)二、颜色词反映的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哲学思想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关系十分密切。

“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语言史和文化史沿着平行的路线前进。

”因此,沿着历史在语言中留下的足迹去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的面貌是十分可靠的。

(一)五色与阴阳五行学说古代把色彩分为两种,即正色和间色。

青、赤、黄、白、黑五色是正色;绿、红、碧、紫、骝黄(流黄)五色是间色。

根据五行说,正色是事物相生、相互促进产生的,间色是事物相克、相互排斥产生的。

阴阳五行说的正色和间色的观念,使代表正色和间色的颜色词还产生了贵和贱、尊和卑、正统和非正统的象征意义。

如:(5)“绿兮衣兮,绿衣黄里……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诗经》)宋朱熹注:“间色贱而以为衣,正色贵而以为里,言皆失其所也。

”“黄”“绿”这两个颜色词,不是用来描写衣、裳的色彩,而是象征贵贱上下的正别。

(二)颜色词与服色(饰)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颜色词真实记录了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组合。

从这幅社会图景,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和社会文化心理的投影。

1.黄色——帝王之色按阴阳五行学说,黄帝是统治东、南、西、北四方的最高统治者,处在中央(金、木、水、火、土中的“土”),“黄”是土地的颜色,故称黄帝。

黄帝之所以尊色为黄,是因为:“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

”黄色在封建社会中是尊色,有崇高、尊严、辉煌的意义。

“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因此,黄色也成了古老中国的象征。

2.朱紫青绿——官阶之色《释名・释采帛》曰:“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

”紫是间色,故有恶色的贬义。

但在同一时期,“紫”色是君服的颜色,有着高贵的意义。

唐李善注《文选》曰:“昔紫衣贱服,犹化齐风。

”指的是桓公制止老百姓服紫的故事,可见紫色的贵重。

“青”“绿”色是中下层官吏服饰的标志,象征地位卑微。

唐制: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

明制:五品至七品青(淡蓝)袍,八品九品绿袍。

青、绿表低微,随着服饰制度的消失,在现代汉语中已销声匿迹,而“紫”的高贵意义却留下了痕迹。

今人形容宠显者称为“红”(红人),宠显之极的称为“红”得发“紫”。

3.白衣——平民之色古代平民的衣服不能施采,故称平民为“白衣”,后世称“布衣”。

古汉语里“白丁”“白身”“白屋”,这些词中的语素“白”都与“白衣”的词义有关。

没有功名的人称“白丁”“白身”,他们住的屋子叫“白屋”。

4.赭色——囚犯五色荀子《正论》:“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墨黥……杀,赭衣而不纯。

”赭衣是死罪的象征,后来赭衣成了一般的囚服,故罪人亦称“赭衣”。

5.黑色——神秘之色黑色用于服饰,曾经有相当的地位。

《诗经・缁衣》是对缁衣的赞美,缁衣是当时卿大夫的朝服。

秦色尚黑。

西汉,黑色的袍服是帝服,官员的朝服。

然而服饰中,“黑”的高贵意义并没有对词义产生影响。

自古至今,“黑”的象征义用于贬义。

如:“变白以黑兮,倒上为下。

”(《九章・怀沙》)《史记》云:“秦皇更民曰黥首。

”李善注:“黥首,黑头无知。

”释义中鲜明的阶级立场,使“黑”的意义与贱民、愚民联系起来。

总之,颜色词的孳生和发展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的进步有密切的关系。

色彩工艺的进步,从单色向多色的发展过程,也是颜色词从单音节向双音节或多音节发展的过程。

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汉语词汇的丰富、繁荣。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对表现色彩的这一小小的词族有了一定的认识。

而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对其他类词语,我们也可以进行由浅入深地分析。

在丰富、发展语言的同时,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1]唐振华.符号学与“颜色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J].深圳大学学报,2007,(6).[2]阮显忠.颜色词及其修辞作用[A].语言学论文集[C].南华理工大学,1997.[3]萨丕尔著,陆卓元译.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刘云泉.色彩词与社会文化心理[A].语言.社会.文化.色彩[C].语文出版社,1988.[5][汉]班 固.白虎通义[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梁]萧 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难舍,1992.[7]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黄圣婴,安徽大学中文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