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词风发展演变

词风发展演变

晚唐五代到北宋末词风的发展演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道: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

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

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词的产生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隋唐燕乐以其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姿态出现后,便多场合、广地域的出现在日常娱乐之中。

自古,有乐必有曲。

教坊机构的设立,教坊妓为代表的歌舞艺人的出现,众多曲调由此诞生。

从依曲谱制词演变为依词谱填词,到敦煌词这种内容到表现上都相当拙朴的词雏形的产生,至此,词便出现在历史文化舞台上,并展示其丝毫不逊色于唐诗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成就。

纵观晚唐五代到北宋末这段历史时期词的发展演绎,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温庭筠、李煜为代表的晚唐词,柳永为先声的宋初词,苏轼为首的盛宋词,秦观等人的宋中期词,李清照为首的南渡词。

伴随着时间的推进,词也走向其巅峰,日臻成熟。

西蜀花间鼻祖与南唐真性词人谈及这一时期的词人,无疑当推有花间鼻祖之称的温庭筠和真情演绎本色的李煜。

先看这花间派鼻祖温庭筠。

自后蜀赵崇祚编成《花间集》十卷,整个词坛都把视野转向裙裾脂粉,花柳风月,充溢着脂香腻粉的味道。

而温庭筠词正列在《花间集》榜首,他把南朝宫体与北里倡风结合起来,成为花间一派的鼻祖。

无疑,他的作品风貌多数表现为浓艳细腻,绵密隐约。

如《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上片前两句整个在描写美人的容貌。

美人的秀眉明暗交错有致,远看像黛绿的蜿蜒有型的小山;美人的鬓发像团云那般,浓密而美丽;面颊肌肤似雪般白皙,极尽笔墨描绘美人之美。

接着,一连串动作描写,懒字,迟字,生动勾勒出美人晚起慵懒之韵味。

下片写美人在镜前贴花打扮,花面与美人娇颜相交辉映。

刚穿上做工精致的罗襦,看着上面刺画的一对鹧鸪,心神不禁为之震,看那鸟儿都是成双成对的,而自己呢,却是一人独守空闺,这番自己是何等的凄凉啊。

美丽的容貌,华贵的服饰,在这无限风光之后,却是女主人的孤独寂寞,反差对比之下,更显得准确。

这是温词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一系列的轻艳浓丽的容貌体态描写中,构建了强烈感觉刺激,也在此暗示中,意蕴情思更显得深隐含蓄。

温庭筠的词风可以说是整个词坛花间一派的代表,即便与温庭筠齐名韦庄在作词上表现出清疏的笔法和明朗的抒情,但总体上词仍然带着婉媚、柔丽、轻艳之一时代性的特点。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对整个词坛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

王国维曾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意为词从李煜开始,境界和气象方面都有较大的开拓。

当然,这自然也少不了冯正中的努力。

忽视外貌和情节的描写,中人物内心的刻画,所作之词只为传达自己的心境,或怅然若失,或无法解脱的愁苦,环境遭遇和思想性格给予他的心境,全部阐释在自己的词中,内涵较之花间一派广阔很多。

然后到李后主,真情真性的本色出演,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神王国。

王国维又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

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

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深宫妇人之手下的李后主始终保持的纯真的性格,故其词乃是无理性节制的真实情感的宣泄。

也正如王国维评道:“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也,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宋道君皇帝亦略似之。

然道君不过自道生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用血泪写自己的亡国家破的不幸,用口语白描到处本色却丽质天成。

如其《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上片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

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从高高在上的国君沦为仍人宰割的阶下囚,南唐后主此时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更也有许悔恨之意。

接着被幽禁的小楼被春风吹拂,春花也即将怒放。

回想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望着明月,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下片首句回想那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物是人非。

尾句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这满腹的愁恨,把本来无可捉摸和衡量的愁思具体可感化,生动贴切。

江水有多长,此愁就有多久。

与太白的“白发三千丈,源愁似个长”异曲同工,后代效仿此法的词人也用自己的方式各尽其妙。

如易安居士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把愁思重量化来表现。

贺鬼头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把愁思实物化来展现。

等等一系列的佳句都神奇的化抽象为具体可感。

在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下,竟无语人事对比中,和着血泪高歌自己的亡国之恨,可谓一字一珠玑。

在景物描写中也不难看出其风格上仍是情致缠绵,但在境界上却以其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并在题材和意境上突破了“花间词”派镂金刻翠,以写艳情为主的狭窄意境,对词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此时期及后来的词都沿着李后主所开创的境界开阔、而又深厚缠绵风格发展演进。

大刀阔斧的革新者——柳永宋初是词坛承袭与革新并存的时代。

晚唐五代词在花间词人的开创和温庭筠、李煜的强化下形成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样式和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的五代词风,而时至宋初,词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更多增添的是各种形式的革新。

有晏殊、欧阳修之辈在词艺上变化。

晏殊一洗五代花间词所包含的轻佻艳冶,脂粉气和浓艳色彩,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清丽淡雅、温润秀洁之气。

清和雅成为其标志。

在此基础上,晏词内容也情中有思,对人生的反思,对命运的忧思,扩充词的内涵。

而欧阳修之词则在革新的道路上迈进更大步,扩大词的抒情功能,进一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改变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

而相对于此二人,范仲淹、张先则是在词境上各尽其才力。

范词的艺术视野,张词的题序和赠别酬唱。

至此词已经在境界和艺术表达上有很大的填充和完善。

但最具深远意义的革新者还是当属柳耆卿,这位常年混迹秦楼楚馆的风流才子。

柳永之前,小令一统文坛,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而至柳三变则开始极力推崇慢词,使慢词小令二者平分天下,齐头并进。

慢词调长拍缓,可填入的字句也跟着的家长,一般字数较多,从而扩大词的内容含量,也增强词的表现能力。

这在当时是顺应时代发展规律的。

小令篇幅的短小,内容的有限已无法满足社会的表达需求,而柳永这在世俗中生活的词人,也就理所应当肩负起这也责任,大力创作慢词,并确定词的体制,而使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成熟。

为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慢词是其卓越体现之一。

变雅为俗,用通俗化的语言变现世俗化的生活情调是体现之二。

王灼说: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

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以世俗女子为题材,或写她们的泼辣,或是恋爱,或是不幸;采用口语、俚语铺叙白描的方式在时空转换中尽情表达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

如其《鹤冲天》:黄金榜上。

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

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

争不恣游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

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

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

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

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唱。

最喜欢那浅斟低唱一句,极尽传神的勾勒出柳七这风流才子潇洒和不羁。

前三句概括自己考取功名却榜上无名,感叹是君上遗我这等贤才。

“如何向”也写出自己内心的苦闷无茫然不知所措之感。

而后又一句“何须论得丧”,笔锋一转,写出自己的豁达。

即使名落孙山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柳永仍旧是柳永,仍旧是著着白衣,在花街小巷低吟的风流才子。

下片场面回到烟花歌坊,在我落榜之际,幸好有红颜知己意中人可以安慰我这等伤心人。

与她们填词唱和,相枕而眠,这是何等风流,何等畅快,这才是青春。

我甘心用功名来换取这浅斟低唱。

既有愤懑不满,更有反叛狂放。

既有世俗生活之事,又有词人独特的生活经历。

至此,柳七是把词演绎到极致。

既有情之内涵,又润色以轻狂柔美的语句,美是什么?当与此。

慢词的大行其道,通俗化与自我化的开拓融入,此时期词的主流方向正沿着这样的轨道向前迈进。

柳词在词调的创用、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象的组合和题材的开创都给苏轼以启示,苏词一方面力求突破“柳七郎风味”而自成一家,一方面有充分吸取柳词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从而开创出一代词风。

文坛盟主——苏轼词至李煜,境界始大;词至柳永,以俗为雅;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东坡居士是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全才,诗、词、散文、书、画可谓样样精通。

而他进退自如,荣辱不惊的人生态度和信仰更是为后代文人所景仰。

他认为“儒释不谋而合,相反而相为用”,面对坎坷的一生,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的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除痛苦。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为当时文坛的一代盟主。

自古以来,词一直被视为是“小道”,是“艳科”。

苏东坡继柳永后进行全面的革新,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诗词从音乐附属品转变成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破除诗庄词媚,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二者是具有同等功用的文体,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自此,他便秉着诗词一体和自成一家的理念进行词的创作。

其文如其人,是对苏轼的最好概括。

王国维评道:“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

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

才之不可强也如是!”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是性情和独特的感受。

苏轼按照自己这一自成一家方式,写下无数为后人称道的好词。

如其《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用花写人,是杨花,亦是思妇。

杨花没有娇美的花颜,又被无情的风吹落在地,无人顾惜,像是无家可归的孩子。

谁说花无情?她也是有情思的,思念翻飞,寻找着万里之外的情郎,无奈却被莺惊回现实。

下片从不恨到恨的描写,感叹时光流逝。

这满园三分春色,二分是尘土,一分是流水,被风吹下,落入流水,杨花的命运结局就是如此。

尾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直接点明主题,揭示词人本意是写思念远在外地的情郎的女子如何黯然憔悴,如何伤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