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对比
生活中的色彩往往不是单独存在。
我们观察色彩时,或是在一定背景中观察,或是几种色彩并列,或是先看某种色彩再看另一种色彩,等等。
这样所看到的色彩就会发生变化,形成色彩对比现象,影响心理感觉。
1、色彩对比
在色彩对比的状态下,由于相互作用的缘故,与单独见到的色彩是不一样。
这种现象是由是视觉残像引起的。
当我们短时间注视某一色彩图形后,再看白色背景时,会出现色相、明度关系大体相仿的补色图形。
如果背景是有色彩的,残像色就与背景色混色。
并置色的情况下,就出现相互影响的情况。
因此,当我们进行配色设计时。
就应当考虑到由于补色残像下形成的视觉效果,并作出相应的处理。
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彩并致配色时,相邻两色会互相影响,这种对比称为同时对比。
其对比效果主要是:在色相上,彼此把自己的补色加到另一方色彩上,两色越接近补色,对比越强烈;在明度上上,明度高的越高,明度低的越低;越接近交界线,影响越强烈,并引起色彩渗漏现象。
当看了一种色彩再看一种色彩时,会把前一种色彩的补色加到后一种色彩上,这种对比称为继时对比。
例如看了绿色再看黄色时,黄色就有鲜红的感觉。
边缘对比
两种颜色对比时,在两种颜色的边缘部分对比效果最强烈,这种现象称为边缘对比。
尤其是两种颜色互为补色时候,对比更强烈。
如图,红色和绿色是补色关系,形成强烈的对比,两色的边缘感觉带有一种耀眼的边线,实际上是没有边线的。
这就是强烈对比产生的错觉。
在设计中要缓和这种对比通常采用渐变、加白边、或加阴影等办法。
色相对比
在色彩三属性中以色相差异为主形成的对比称为色相对比。
明度对比
在色彩三属性中以明度的差异形成的对比称为明度对比。
明度高的会显得明亮,明度低的会显
得更暗。
例如同一明度的色彩,在白底上会显得暗,而在黑色背景上却显得更亮。
纯度对比
在色彩三属性中以纯度差异形成的对比称为纯度对比。
同一纯度的颜色,在几乎等明度、
等色相而纯度不同的两种颜色背景上时,在纯度低的背景色上的会显得鲜艳一些,而在纯度
高的背景色上会显得灰浊。
以上对比在实际应用中单独存在的情况比较少,往往是两种或者更多种对比同时存在,只是
主次强弱不同而已。
同时对比
结果使相邻之色改变原来的性质,都带有相邻色的补色光。
例如:同一灰色在黑底上发亮,在白底上变深。
同一黑色在红底上呈绿灰味,在绿底上呈红灰味,在绿底上呈红灰味,在紫底上呈黄灰味,
在黄底上呈紫灰味。
同一灰色在红、橙、黄、绿、青、紫底上都稍带有背景色的补色味红与紫并置,红倾向于橙,
紫倾向于蓝。
相邻之色都倾向于将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方向红与绿并置,红更觉其红,绿更觉其绿。
色彩同时对比,在交界处更为明显,这种现象又称为边缘对比。
现将色彩同时对比的规律归纳如下:
1、亮色与暗色相邻,亮者更亮,暗者更暗;灰色与艳色并置,艳者更艳灰者更灰;冷色与暖色并置,冷者更冷、暖者更暖。
2、不同色相相邻时,都倾向于将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
3、补色相邻时,由于对比作用强烈,各自都增加了补色光,色彩的鲜明度也同时增加。
4、同时对比效果,随着纯度增加而增加,同时以相邻交界之处即边缘部分最为明显。
5、同时对比作用只有在色彩相邻时才能产生,其中以一色包围另一色时效果最为醒目
强化同时对比效果的方法:(1)提高对比色彩的纯度,强化纯度对比作用;(2)使对比之色建立补色关系,强化色相对比作用(3)扩大面积对比关系,强化面积对比作用。
抑制的方法:
(1)改变纯度,提高明度,缓和纯度对比作用;
(2)破坏互补关系,避免补色强烈对比;
(3)采用间隔、渐变的方法,缓冲色彩对比作用;
(4)缩小面积对比关系,建立面积平衡关系。
例如:橙色底上配青灰能强化同时对比作用;而橙色底上配黄灰就能抑制同时对比作用。
伊顿在《色彩艺术》中指出:“连续对比与同时对比说明了人类的眼睛只有在互补关系建立时
,才会满足或处于平衡。
”“视觉残像的现象和同时性的效果,两者都表明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生理
上的事实,即视力需要有相应的补色来对任何特定的色彩进行平衡,如果这种补色没有出现,视力
还会自动地产生这种补色。
”“互补色的规则是色彩和谐布局的基础,因为遵守这种规则便会在视
觉中建立精确的平衡。
”伊顿提出的“补色平衡理论”揭示了一条色彩构成的基本规律,对色彩艺
术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果色彩构成过分暖昧而缺少生气时,那么互补色的选择是十分
有效的配色方法,无论是舞台环境色彩对人物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还是商品广告及陈列等等,巧
妙地运用互补色构成,是提高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补色平衡理论”在医疗实践中已被广泛采用。
根据视觉色彩互补平衡的原理,医院手术室、
手术台、外科医生护士的衣服一般都采用绿色,这不仅因为绿色是中性的温和之色,更重要的是
绿色能减轻外科医生因手术中长时间受到鲜红血液的刺激引起的视觉疲劳,避免发生视觉残像而
影响手术正常进行。
色彩的前进与后退感
色彩具有前进、后退感是色彩设计者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从生理学上讲,人眼晶状体的调节,对
于距离的变化是非常精密和灵敏的,但是它总是有一定的限度,对于波长微小的差异就无法正确
调节。
眼睛在同一距离观察不同波长的色彩时,波长长的暖色如红、橙等色,在视网膜上形成内
侧映像;波长短的冷色如蓝、紫等色,则在视网膜上形成外侧映像。
因此暖色好像在前进,冷色
好像在后退。
色彩的前进、后退感除与波长有关,还与色彩对比的知觉度有关,凡对比度强的色彩具有前
进感,对比度弱的色彩具有后退感;膨胀的色彩具有前进感,收缩的色彩具有后退感;明快的色彩
具有前进感,暧昧的色彩具有后退感;高纯度之色具有前进感,低纯度之色具有后退感。
色彩的
前进、后退感形成的距离错视原理,在绘画中常被用来加强画面空间层次,如画面背景或天空退
远可选择冷色,色彩对比度也应减弱;为了使前景或主体突出应选择暖色,色彩对比度也应加强
什么是"三原色"和"三补色",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得到大自然中人的视觉所能感受的任何一种色彩,但红、绿、蓝三种色光本身却不能由任何其它色光混合产生。
所以,红、绿、蓝三种色光是组成各种色彩的基本成分,称为"三原色"。
这三个原色的光波,在可见光谱中,各约占三分之一。
三个原色光,或其中两个原色光以等量增加,就可得到其它任何一种色光,其规律如下:红光+绿光=黄光 1 红光+蓝光=品红光2 绿光+蓝光=青光3 红
光+绿光+蓝光=白光4 根据上述色光叠加的规律,若以1、2、3三式分别代入4式,可得:蓝光+黄光=白光绿光+品红光=白光红光+青光=白光凡按适当比例相叠加而能产生白光的两种色光,或者按适当比例混合而能产生黑色或灰色的两种颜色的染料,都互为补色。
与蓝、绿、红三原色互为补色的黄、品红、青三色通常称为"三补色"。
这三个补色在可见光谱中,各约占1/3。
"三原色"和"三补色"原理是彩色感光材料料设计和制造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彩色印放中校色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