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1、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用的是语言,具有各种精心雕琢的装饰,个就其位地在剧的各个部分,模仿的样式是戏剧表演,不是一味叙述;通过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而是这两种感情得到净化。
2、悲剧的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3、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和歌曲。
二、贺拉斯:1、生平:屋大维统治下的著名诗人,写讽刺是和抒情诗;2、古典主义三原则:(1)模仿说(借鉴原则):在秉承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模仿人生急促上提出文艺模仿古典(古希腊典范)的原则,主张向前人学习;A、沿用古典题材(讲古希腊诗篇改为戏剧);B、提倡发现新体裁;(2)合式原则:恰如其分的表现诗中描绘的人物,艺术上的协调一致、恰当、得体,符合自然、情理、观众心理和艺术的原则;具体要求:A、结构上虚实参差,毫无破绽;B、人物性格自相一致,合乎类型,合乎特征;(类型说,定型说)C、要有高贵的内容和优雅的形式:要求文艺必须是高贵的、优雅的,要有阶级内含,是雅俗文化划分的滥觞;(3)理性原则:作家素质论:A、认为作家最重要的素质是判断力,即艺术家正确的思辨能力(如何判断改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能力);B、技艺训练的三个方面:a、模仿古希腊作品,将其作为范例;b、要敢于创新c、敢于接受批评,不断修改作品;作家正确判断力的源头:思想、道德、知识。
3、寓教于乐说:教:诗的教化功能乐:娱乐(1)认为诗的教化功能和娱乐作用并举(寓教于乐说的核心);(2)认为诗人给人益处(教化功能)和乐趣(娱乐),将乐看作是教的手段,使其为政治、法律服务。
容易走向极端。
三、朗基努斯《论崇高》:1、《论崇高》:西方文学史上最早谈论“风格论”的著作,“风格”是指“崇高的风格”,认认为崇高的作品能给人以惊叹和狂喜,不容判断而必然接受,感染力是不可抗拒的,使读者陷入迷狂状态,文学上的崇高是指伟大心灵的回声。
2、崇高的五大来源:(第一个文论思想)(1)构思庄严、伟大观念的能力(崇高要求的首要条件);(2)强烈的灵感和激情(除开卑微的情感);(3)词格的是当形构(运用藻饰的技巧);(4)高雅的言辞(措辞);(5)结构的堂皇卓越(指高贵、优雅的结构);3、文艺创作论:(第二个文论思想)两个要求:A、题材的选择与组织;B、借助于意象(虚构性);4、作家修养论:崇高作品的创作意象,要求:a、做大自然的竞赛者;b、做古代伟大作家的竞赛者(在借鉴学习的同时要敢于超越和创新)5、文学批评论:读者鉴别,时间考验;四、圣奥古斯丁:(生平)《忏悔录》《上帝之城》1、美丑对照理论:认为美丑在对立和谐中显现出来,丑是相对不美,人应该追求美的本身——上帝(确定了丑在美学中的地位和意义);2、对世俗文艺的批评:认为文学艺术是精神信仰的敌人,(1)文学艺术亵渎神灵;(2)文学艺术败坏道德,宣扬七情六欲;(3)毒化人的灵魂(虚构形象是文艺堕落)3、给“光”下定义:人的理性与上帝相通的凭据,是内在之光,超自然之光;4、创造:对模仿说的驱逐,上帝通过语言创造万有;5、时间:认为时间没有过去和未来,只有现在,过去是记忆现在,认为时间是上帝创造万有之后才有的;五、托马斯.阿奎那:1、生平:经院哲学家,神学、哲学、美学集大成者;2、文论观点:(1)信仰与理性:信仰高于理性,理性为信仰服务;五个途经证明上帝存在;(2)模仿自然和真实的标准:模仿自然的过程就是上帝创造自然的过程;(1)善:欲念的对象,目的的满足,凡是能引起人们欲念的都叫善,使人产生目的性和功利性,作用是目的因;(2)美:与欲念无关,是认识的功能,只与形式有关,与知识对应,只引起人们的快感,体现直觉性,具有非功利性,作用是形式因;(3)美的三要素:A、完整性与完美型 B、适当的比例或和谐 C、鲜明(色彩)宗教内含;(4)隐喻理论:来源于圣经是否要运用隐喻:四义说:A、字面义(以言指物);B、道德义(表率是基督教指示的事物)C、寓言义(以《旧约》物指《新约》中之物)D、神秘义(永恒荣光的事物)六、但丁:1、隐喻说:核心是四义说:字面义、寓言义、道德义、譬喻义;2、人文主义文论观:《神曲》经过苦难的考验达到真理和至善;(1)《神曲》主题是写人,不是写神,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2)创作目的:是人的幸福,而非神的需要和教会的利益;(3)表现的主要内容:强调作品表现人自由选择的意志,体现人们追求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倡文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制度和教会束缚的要求;(4)主张文艺如实的表现世俗和现世的人,主张善恶有报,不分政治地位和教会品级;3、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名称的双重性:(1)表现形式的双重性:A、文章的形式,注重篇章结构;B、作品的艺术表现方法;a、虚构:真理隐藏在虚构中,幻想与真实相结合;b、诗的处理方法,讲究韵律和修辞;c、描写对象要逼真;d、散论:借题发挥,抨击时弊;e、譬喻:象征手法;(2)名称的双重性:《神曲》本意“神圣的喜剧”引申义“以纠结开始,以圆满结束的喜剧结构来传达以痛苦开始以欢乐终结的艺术精神”。
4、俗语是最高贵的语言:《论俗语》(1)定义:不凭借任何规律,从模仿乳母而学来的语言;(2)特点:光辉的(高尚、优美),中枢的(标准型),宫廷的(未来统一国家的官方语言)法庭的(语言的高准确度和规范、准确)(3)优势:A、俗语交流是人类交流的信号与中介;B、自然地,广泛的;C、俗语与主题风格的关系倡导了俗语写作;七、柏拉图的文艺创作理论:(灵狂说或灵感说)1、柏拉图认为:灵感是“神凭附后的神力驱遣”,没有摆脱巫术色彩,原始思维色彩浓厚,失去自主,陷入迷狂;2、迷狂说:认为迷狂不失为一种伟大的艺术,是神灵的恩赐,言神之所言,清醒言人之所言,二者孰高孰下,一目了然,,是灵感的表现,是对未来的预知,诗人在神灵凭附后才能写出令人激动的诗来,这种迷狂是诗兴的迷狂;3、迷狂的分类:(1)由疾病引起的迷狂;(2)由于神灵凭附:a、寓言的迷狂,b、教义的迷狂;c、诗兴的迷狂;d、爱情的迷狂;4、文论著作:《伊安》、《会饮》、《裴德》、《理想国》、《高吉阿斯》、《大希庇阿斯》5、文艺本质论:以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式论为基础,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概念,西方用理论阐释模仿说的第一人;6、文艺价值论:功利主义价值观与其政治纲领和教育思想有关,文艺要有利于建立正义的城邦,培养正义的人格;7、柏拉图批判希腊文论的五大罪状:(1)没有抓住真理;(2)亵渎神灵,丑化英雄;(3)说谎(罪严重的错误)(4)迎合人性中的低劣成分;(5)悲剧助长人的感伤辟环绕哀怜辟,喜剧使人染上小丑习气;八、卡斯特尔维屈罗:1、生平:1505——1571年,意大利文学批评家,1555年受到缺席审判,开始流亡,1570年发表《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诠释》;2、文论思想:(1)诗的目的和功用:“诗原是为了娱乐和消遣的”舍教取乐,对象是广大的没有修养的平民大众,追求大众化的语言,方能使人获得快感,得到娱乐。
(2)诗的本质特征:和历史相比,历史所写的都是已经发生且不可改变的事件。
而诗所写的是未曾发生的可以改变的事情。
所以诗是创造性的模拟,是想象的虚构;3、悲剧理论:(1)悲剧的“三一律”:情节、时间、地点一致论;(合理之处:集中性、舞台性、直观性)A、悲剧时间的界定:悲剧表演的时间和所表演的事件的时间必须严格的相一致;B、事件的地点:必须不变,而且仅限于一个单位的地点,同一个城市,同一个房间,并以一个人能看见的区域为范围;C、悲剧事件的时间:应该不超过12个小时;(2)悲剧人物的性格:A、认为悲剧如果不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就不能认为是尽了悲剧模仿人类行动的职责;B、认为人的性格和动作是不可分割的,没有性格,动作就不能完成,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显示出来;C、把行动是否表现性格看作是悲剧成功与否的关键;(3)悲剧的目的:舍教取乐,以快感、娱乐为主,剔除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教化思想,抛弃“净化说”的功利性,划清了“为艺术而艺术”的界限,明确表示悲剧的主要目的是给人以快感,而不是实用;(4)悲剧的快感:悲剧中特有的快感来自于一个由于过失、不善也不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所引起的恐惧和怜悯,认为由恐惧和怜悯而来的快感是真正的快感,比教师的灌输更能使我们喜悦,这是一种相当强烈的快感,是一种经过领悟后产生的心理愉悦;九、高乃依:1、生平:剧作家、诗人、律师;2、著作:戏剧三论《论悲剧》、《论戏剧的功用及其组成部分》、《论三一律》3、文论思想:(1)古典主义戏剧:宣扬理性;(2)戏剧理论:“戏剧三论”反驳戏剧规则,对于戏剧的教化和娱乐功能,他只强调唯一目的:给观众快感;认为教益功能是在给观众带来快感的基础上自然而生的;(3)戏剧发挥教益功能的四种方法:A、在戏剧中散布格言和教训;B、朴素的描写善与恶;(忠于现实,不过于夸张、虚构,客观描写)C、惩恶扬善,符合人们的心理要求;D、借助怜悯和恐惧使观众得到净化;(4)戏剧应该具有的四个特点:善良、适合、一致、相似;(5)“三一律”:A、情节(行动)一致律,强调主从,倡导用悬念和等待把故事情节的内在联系建立起来;B、时间一致律:延长时间或采用模糊剧情的时间;C、地点一致律:同一个城市,不局限于同一个房间或同一个地点;十、布瓦洛:1、《诗的艺术》1669--1674年:第一章:总论,把理性作为文以创作和批评的前提,论述了文艺创作、批评的一般规律,讨论韵与义理、结构、章法等问题;第二章:论次要诗体,如牧歌、挽歌、颂歌等,突出诗歌内容,反对无病呻吟;第三章:论主要诗体,如悲歌、喜剧、史诗,全书的核心部分;第四章:论作家修养(思想,道德)2、文论思想:(1)崇尚理性:把理性作为文艺创作的最高法则,是他本人诗学的出发点,也是整个新古典主义文论体系的基础,倡导情感服从理性;新古典主义理性:A、“良知”--抽象的、普遍的、永恒的、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B、:常情常理“--天生的、自然的人性;C、政治上--秩序与规则;理性的作用:A、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看到事物的关系,程序和条理;B、是作家创作出有条理、合乎情理的文章;C、帮助人们获得真理;(2)模仿自然:A、布瓦罗的“自然”:合乎常情常理的事物,不包括自然界和情感世界;B、模仿自然的内容:a、凭借理性,刻画自然人性;b、艺术要表现理想化的现实(作品可信的内容);c、要认识城市、研究宫廷,反对市井和村俗,反对表现过于真实的现实;(3)模仿古典:布瓦罗认为古典即自然,是对自然人性的模仿;A、“人物类型化”和“人物定型化”;B、“三一律”强调艺术规范化;(4)作家修养论:呼吁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修养,重视文艺的教化功能;3、《诗的艺术》在西方文论中的地位:(1)在政治上,新古典主义文论促进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观念,从而有力的推动了君主集权制的作用;(2)在文艺理论上,倡导亚里士多德的观念,促导传统文论的传播与发展,扩大了古典传统文论,扩大了古典型态,现实主义文论思想;(3)缺点:将古希腊、罗马文艺理论推向僵化,束缚论文创作;十一、今古之争;1、保守派:明屠尔诺,主张恪守古训,厚古薄今;革新派:钦提奥,马佐尼,古为今用;2、三个论争焦点:(1)如何对待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为代表的古代文艺的传统问题;(2)关于文艺体裁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3)关于具体作品的问题;3、诗的教化功能:(1)诗发自上帝的心灵;(2)诗的热情能产生崇高的效果;(3)诗用虚构的华丽外衣隐藏着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