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1. 总则1.1 任务的由来1.2 规划编制的范围(行政辖区)1.3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目的和意义1.4 规划编制的依据(1)国家和地方环境、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要求(2)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3)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规划(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5)相关生态省建设规划2. 基本情况与趋势分析2.1 自然地理状况2.2 社会经济状况2.3 生态环境现状2.4 主要资源状况2.5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趋势分析2.6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优势与制约因素对比《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找出差距,分析原因。
3.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3.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关系,以人为本,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重视生态人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协调发展的原则。
充分考虑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2)因地制宜的原则。
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本地资源、环境、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
(3)量力而行的原则。
不贪大求全,不盲目攀比。
通过规划编制,选择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作为突破,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4)便于操作的原则。
规划要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相衔接,与相关部门的行业规划相衔接。
规划目标与措施应尽可能做到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
3.2规划时限以规划的前一年为基准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应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或中长期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
3.3规划目标3.3.1 总体目标对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预期目标进行定量与定性的描述,以充分展示规划远景目标。
根据实际情况,可按规划的不同时限确定总体目标。
各地根据实际,生态县创建一般以5-10年为期,生态市创建一般以5-15年为期。
已开展生态省建设的地区,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的目标、任务,要与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相衔接。
3.3.2具体建设指标具体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参见《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
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对指标进行补充。
指标的确定应与不同规划期的目标相一致,并便于阶段工作考核。
3.3.3规划指标体系列表表述生态县、生态市规划建设时段和指标值。
3.3.4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目标的可达性分析4. 生态功能区划(依据省域生态功能区划制订)4.1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4.1.1 生态功能区的基本概况4.1.2 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特点、生态敏感性、生态功能服务重要性评价,以及主导功能定位4.1.3 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方向4.2 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功能区划的关系重点说明区域主导生态功能,阐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明确禁止、限制和鼓励、倡导发展的产业方向及建议。
5.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主要领域和重点任务5.1 生态产业体系建设5.1.1 主要目标5.1.2 产业布局与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致性分析5.1.3 循环经济与生态产业建设(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等)等,此部分可根据当地实际进一步细化)5.2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体系建设(自然资源较丰富或自然资源开发强度较大的县、市,可单独设“自然资源保障体系”一节)5.2.1 主要目标5.2.2 重点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资源开发生态恢复与重建5.2.3 环境污染治理5.2.4 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5.2.5 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5.3 生态人居体系建设5.3.1 主要目标5.3.2 优化城(镇)功能区布局与景观结构建设5.3.3 城(镇)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综合整治5.3.4 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编制生态市、区建设规划时考虑)5.3.5 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编制生态县建设规划时考虑)5.3.6 绿色社区、生态村建设5.4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5.4.1 主要目标5.4.2 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5.4.3 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与教育5.4.4 创建绿色学校5.4.5 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5.5 能力保障体系建设5.5.1 主要目标5.5.2 科技支撑能力建设5.5.3 环境安全预测、预警、预报系统建设5.5.4 相关资源、环境保护法规、制度建设5.5.5 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6.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项目6.1 建设项目6.1.1 建设项目名称6.1.2 建设位置、实施期限6.1.3 建设内容及投资(包括分年度建设内容)6.2 建设目的及预期应达到的效果6.3 责任单位附表:重点建设项目表7. 规划实施效益分析与评价7.1 投资经费估算7.2 经费来源分析7.3 效益分析7.3.1 经济效益7.3.2 环境效益7.3.3 社会效益8.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8.1 法制保障8.2 组织保障(含领导干部目标考核)8.3 资金保障8.4 技术保障8.5 社会保障《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实施意见一、编制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是创建生态县、生态市的基础,各地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按照《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的要求,确保规划编制质量。
(一)要坚持因地制宜,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本地资源、环境、区位优势,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实施分类指导。
(二)要突出当地特点,扬长避短,开拓工作思路,走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三)要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相衔接,与相关部门的行业规划相衔接。
创建生态省的省份所辖市、县编制规划时,还应与生态省建设规划相衔接。
(四)要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建设目标、任务应具体化,工作措施应尽可能做到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任务分解到各有关部门、县(区)、乡镇。
二、生态县、生态市规划的编制,可以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委托有关科研院所承担,也可以组织自身技术力量开展编制工作。
参与编制规划的单位和人员应当具有相关规划编制经验,熟悉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要求。
规划编制过程中,既要有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领域的专家参与,也要有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和实际工作者参加,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三、各地要严格规划编制经费预算,规划编制业务的委托和承担,应尽可能采用招标、投标方式进行。
四、规划编制完成后,编制单位应当广泛征求当地政府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并经政府常务会审议后,由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五、论证、修改后的规划必须经当地人大审议通过后,颁布实施。
六、县、市级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可参照《大纲》进行;已命名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可在原有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修编,形成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
国家生态县、生态市考核验收程序一、考核验收依据1. 《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环发〔2003〕91号);2. 《关于调整〈生态县、生态市建设指标〉的通知》(环办〔2005〕121号);3. 《全国生态县、生态市创建工作考核方案》(环办〔2005〕137号)。
二、考核验收程序1. 申报和自检已开展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县、市人民政府,本着自愿的原则,以正式文件的形式,通过省级环保部门向国家环保总局提出国家生态县、生态市的考核验收申请。
申请材料包括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现状,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对照国家生态县、生态市有关建设指标进行自检后的达标情况等。
2. 省级环保部门考核省级环保部门对辖区内创建生态县、生态市工作进行指导,并根据有关县、市的工作进展,组织进行省级考核。
通过省级考核后,由省级环保部门向国家环保总局提交考核报告,并附上有关县、市人民政府的申请材料。
3. 国家环保总局组织技术核查国家环保总局在省级环保部门考核和推荐的基础上,适时开展工作调研,指导生态县、生态市创建工作,适时组织进行技术核查。
技术核查的主要内容包括:(1)听取创建工作技术报告;(2)核查创建工作文件、档案;(3)审核技术数据;(4)现场考察;(5)随机开展民意调查;(6)设立举报电话,接受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诉;(7)提出整改意见。
4. 国家环保总局组织考核验收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有关人员对生态县、生态市创建工作进行考核验收。
主要内容包括:(1)听取创建工作报告;(2)现场考察;(3)检查对总局技术核查提出问题的整改情况;(4)形成考核验收意见。
5. 审议国家环保总局对经过考核验收的县、市,在局务会上进行审议。
对通过审议的县、市,国家环保总局印发《关于授予××县(市)国家生态县(市)的决定》。
6. 公示为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通过考核验收的县、市,国家环保总局在政府网站、《中国环境报》和地方主要报纸上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10天,同时公开举报电话和信箱,接收来自公众的监督意见和反映的情况。
总局将公示期间收到的举报转交省级环保部门查实。
省级环保部门将查处意见反馈国家环保总局。
7. 命名拟请有关领导对命名的县、市进行授牌。
对生态县、生态市创建工作中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8. 复查已命名的县、市每年应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局提交年度工作报告,省级环保局每三年向国家环保总局提交生态县市的建设情况报告。
国家环保总局每三年对已命名的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市进行一次复查。
针对复查情况对有关县、市提出下一步的工作意见。
生态县(含县级市)基本条件与建设指标基本条件类别 序号名 称1制订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县人大审议、颁布实施。
国家有关环 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2有独立的环保机构。
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 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4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基本条件5 全县80%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命名。
建设指标序号名 称单 位指 标 说明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经济发达地区县级市(区) ≥8000 县≥6000 经济欠发达地区 县级市(区) ≥6000 1县元/人≥4500约束性 指标2单位GDP 能耗吨标煤/万元≤0.9 约束性 指标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 ≤20 3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m 3/万元≥0.55 约束性 指标 经 济 发 展4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 %≥60参考性 指标森林覆盖率山区 ≥75 丘陵区 ≥45 平原地区≥18 5高寒区或草原区林草覆盖率 % ≥90约束性 指标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山区及丘陵区 ≥20 6 平原地区 %≥15 约束性 指标 7空气环境质量 —— 达到功能区标准 约束性 指标 水环境质量 8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 —— 达到功能区标准,且省控以上断面过境河流水质不降低 约束性 指标 9噪声环境质量 —— 达到功能区标准约束性 指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化学需氧量(COD) 二氧化硫(SO 2)<4.0不超过国家总量控制指标10千克/万元(GDP)且不超过国家总量控制指标约束性 指标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80 11工业用水重复率%≥80 约束性 指标 生 态 环 境 保 护12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0约束性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90且无危险废物排放指标13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m2≥12 约束性 指标14 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 % ≥50 参考性 指标15 秸秆综合利用率 % ≥95 参考性 指标16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 ≥95 约束性 指标17 化肥施用强度(折纯) 千克/公顷 <250 参考性 指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18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 100约束性指标19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95 参考性 指标20 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 % ≥3.5 约束性 指标21 人口自然增长率 ‰ 符合国家或当地政策 约束性 指标社 会 进步 22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 >95参考性指标生态市基本条件与建设指标基本条件类别序号名 称1制订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