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目录1 总论 (1)1.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1.1.1 指导思想 (1)1.1.2 基本原则 (1)1.2 规划编制的依据 (1)1.3 规划范围 (2)1.4 规划年限 (2)2 现状分析与评价 (2)2.1 基本情况 (2)2.1.1 自然地理概况 (2)2.1.2 经济发展现状 (2)2.1.3 社会发展现状 (3)2.2 资源与环境质量 (4)2.2.1 资源利用情况与支撑能力分析 (4)2.2.2 环境质量现状 (6)2.3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7)2.3.1 水土流失 (7)2.3.2 自然灾害 (7)2.3.3 水环境污染严重 (7)2.3.4 固体废物污染 (8)2.3.5 海洋生态系统衰退 (8)2.4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 (8)2.4.1 有利条件 (8)2.4.2 制约因素 (10)3 生态县建设规划目标 (11)3.1 总体目标 (11)3.2 阶段目标 (11)3.3 生态县建设的指标体系 (12)3.4 生态县建设的指标可达性分析 (14)4 生态建设功能区划 (15)4.1 生态建设功能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15)4.2 生态建设功能区划分方案 (16)4.3 生态建设功能区分析 (16)4.3.1 西北水源生态保护区 (16)4.3.2 东北城镇生态协调区 (17)4.3.3 西南矿山生态恢复区 (17)4.3.4 东南农林生态发展区 (17)4.3.5 东部海岸带与岛屿生态建设区 (18)5 生态县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19)5.1 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19)5.1.1 建设目标 (19)5.1.2 培育苍南特色的生态产业带 (19)5.1.3 生态工业建设 (21)5.1.4 生态农业建设 (24)5.1.5 生态型第三产业建设 (26)5.2 城乡生态人居建设 (28)5.2.1 建设目标 (28)5.2.2 城镇人居环境建设 (29)5.2.3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31)5.2.4 城乡统筹发展 (32)5.3 资源和环境保障体系建设 (34)5.3.1 资源可持续利用 (34)5.3.2 生物多样性保护 (39)5.3.3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40)5.3.4 生态环境修复 (40)5.3.5 城乡生态安全 (41)5.4 生态文化建设 (43)5.4.1 建设目标 (43)5.4.2 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扬 (43)5.4.3 现代生态文化建设 (43)6 重点工程与效益分析 (45)6.1 苍南生态县建设近中期重点工程项目汇总表 (45)6.2 重点工程经费概算 (48)6.2.1 经费概算 (48)6.2.2 经费来源 (48)6.3 效益分析 (48)7 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 (49)7.1 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49)7.2 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体系 (49)7.3 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 (50)7.4 技术与实施手段保障 (50)生态县建设规划附图:1.苍南县区域位置图2.苍南县行政区划图3.苍南县卫星遥感影像图4.苍南县地形地势图5.苍南县生态公益林分布图6.苍南县土地资源分类图7.苍南县水土流失分布图8.苍南县重点污染源分布和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图9.苍南县特色生态产业带规划图10.苍南县生态建设功能分区图11.苍南县生态乡镇建设规划图12.苍南县城市总体规划图13.苍南县地面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和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图14.苍南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图1总论1.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1.1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省委“八八战略”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省、温州生态市建设要求,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循环经济理论,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态经济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以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县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1.2基本原则1.持续发展,注重协调的原则。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由量的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变,注重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积极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现代化、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2.科技支撑,不断创新的原则。
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导、基础性作用,进行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不断增强生态县建设的科教支撑能力和体制、机制保障能力。
3.统筹规划、制度保障的原则。
生态县建设要与苍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和规划相衔接,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要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和培育生态伦理道德,努力做好制度保障。
4.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
发挥政府统一协调和政策导向作用,建立市场运作机制,全面开放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运行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
5.公众参与,开放合作的原则。
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化教育,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与支持民间团体和社会公众参与建设生态县的各项活动,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1.2规划编制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与标准;(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3)《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发[1998]36号);(4)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环发[2003]91号);(5)《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2000);(6)《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2000);(7)《浙江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8)《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9)《浙江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03);(10)《关于生态市、生态县(市、区)、生态镇(乡)建设与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浙生态办函[2003]7号);(11)《温州生态市建设规划》;(12)《苍南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13)《苍南县城市总体规划》;(14)《苍南县城镇体系规划》;(15)《浙江省苍南县环境保护“十五”规划》。
1.3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范围为苍南整个县域,包括20个建制镇和16个建制乡,陆域总面积126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00平方公里,总人口122.56万人。
1.4规划年限根据生态省和温州生态县的要求,确定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的基准年为2003年;近期:2004-2007年(基本达标阶段);中期:2008-2015年(全面达标阶段);远期:2016-2020年(提高阶段)。
2现状分析与评价2.1基本情况2.1.1自然地理概况苍南县隶属温州市,位于浙江省南端,东和东南濒临东海,西南邻福建省福鼎市,西与泰顺县相连,西北与文成县接壤,北与平阳县交界。
县境介于东经120°07′~121°07′,北纬27°10′~27°36′之间,为浙江的南大门。
领海位于北纬27°00′-27°32′,东经121°07′向东至水深200米等深线以内,位于我国沿海开放带的中心位臵,沿海海域属东海中部与南部交界区域。
全县海岸线长达252.1公里,其中陆地岸线168.8公里、岛屿岸线83.3公里。
苍南县境内有山脉、丘陵、平原、河流、滩涂,地貌类型以山丘为主。
全县总的地势是西南高,东北低。
地形北部宽阔,南部狭小,略呈三角形。
东西长约80公里,南北宽约51公里。
全县陆域总面积1261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34.72%,山地占63.45%,江河水面占1.83%。
苍南县属典型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
常年气候特点: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较优,雨量充沛,空气湿润。
全年无严寒酷暑,冬短夏长,四季分明,气候条件优越。
县域主要河流、河网分属鳌江、蒲门、入闽河流三大水系,全县河道总长1279公里,正常容量4660万立方米,河道平均宽度19.2米。
苍南沿海处于全国强潮区,其潮汐属半日潮型。
全县土壤划分为6个土类、15个亚类、31个属类、50个土种。
其中,红壤土类分布最广、面积最大;黄壤土类为山地垂直带土壤;水稻土类为主要农业基地;紫色土类零星分布在中低丘和矾山盆地周围;潮土土类及盐土土类分布于洪积平原或边涂。
苍南地处亚热带中部——中亚热带南北亚地带分界线上,是南北植物汇流之地。
据初步调查,境内目前野生植物有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类植物、菌藻类植物计262科1503种。
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香果树、沉水樟等9种,属省级保护植物有江南油杉、竹柏等27种,属中国大陆分布新纪录的植物有田野水苏、裂叶假还阳参,属浙江省分布新纪录的植物有异叶紫弹树、倒卵叶算盘子等21种。
野生动物有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虾类、蟹类、鱼类、贝类、昆虫类等九大类,计445科1736种。
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小灵猫、穿山甲等12种,属省级保护的动物有食蟹獴、鼯鼠等16种。
2.1.2经济发展现状200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09.9亿元(按现行价),比上年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10.8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58.5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40.7亿元,增长12.5%。
三产比例为10:53:37,人均生产总值8971元,比上年增长11.9%。
财政收入8.2亿元,同比增长15.2%。
2003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258.8亿元(按现行价),其中农业总产值18.8亿元,占总值的7.3%,工业总产值240亿元,占总值的92.7%。
农民人均纯收入4362元,比上年增长5.8%。
1.工业苍南县工业形成了以印刷业、塑料制品业、纺织业、机械仪表业等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
2003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40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6家,实现总产值60.3亿元,同比增长14.3%。
列入国家考核的七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124.39分,比上年降低了2.26分,比温州市平均水平低16.39点,在全市十一个县(市、区)排位中列第9位。
从区域分布看,灵溪、龙港、金乡、钱库、宜山五大工业重镇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97.1%,强镇集聚效应日益增强;从行业结构看,印刷包装业、塑料制品、纺织、机械仪表四大主导行业占据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3.6%以上,支柱行业有力地支撑着工业经济的发展。
2.农业全县以效益农业为中心,加大扶持发展效益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力度,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主要有桥墩的马蹄笋、五凤的有机茶叶、马站的四季柚和蘑菇、观美的席草和沿浦的紫菜等,同时是中国的四季柚之乡、紫菜之乡、席草之乡和蘑菇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