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与说明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英文名称: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三)课程中文名称:教育信息处理
(四)授课对象:教育技术学本科生。
(五)开课单位:工学院
(六)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和线性代数等。
(七)教材及参考书目
[1] 《教育信息处理》,傅德荣, 章慧敏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徐建平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 《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杨晓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4] 《教育信息处理原理》,薛理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5] 《教育信息论》,张铁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6] 《应用多元分析》,樊家琨,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八)课程性质
《教育信息处理》是教育技术专业必修课程,基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掌握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基本能力,适应教育发展、改革和人才需求的需要。
教育信息处理是以信息科学的思想与理论,技术与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研究、分析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型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本课程介绍了教育信息处理的常用技术和方法,它们可以用于规划、设计和评价各类教育信息系统。
具体内容包括:信息论基础、多元统计方法、解释结构模型法、结构化文本设计技术、教学分析、测试于测试理论、学生集团应答分析、s-p表分析法、生理信息与教学过程。
教育信息处理的研究与应用,不仅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它对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它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九)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和学,学习者将能够:
1. 了解一些教育信息处理的基本技术与方法
2. 掌握各种教育统计的技术,提高教育信息处理的能力
3. 学习之后,能够在实践中尝试用一些教育信息处理技术与方法,并能尝试引进和采用一些新的技术与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教育信息处理的概念体系和知识结构;了解教育信息处理的研究对象和实践领域;熟悉教育信息处理中信息量的特点和在实践应用中的功能;熟悉教材结构化的分析方法与ISM法的应用;知道教学分析的分类分析、时序列分析、S-T分析;熟悉测试仪测试理论的项目反应理论、自适应测验;熟悉学生集团应答分析系统和他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熟悉教育信息的结构分析中的S-P表分析、ISR分析;熟悉多元统计的基本原理;根据具体应用的场合选择适当的方法等。
(十)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上机实验,作业,答疑,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教育信息处理的基本概念、常用方法及其教育应用等内容进行重点讲授,并附之以参考教材的学生自学;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方法等内容的理解,并重点培养其实践能力。
本课程教师指导上机实验学时不少于20学时,另外安排学生自主上机16学时,实验总学时达36学时。
每次上机应加强实验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十一)教学时数
教学时数:7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6,实验学生36)
学分数:3学分(2+1)
教学时数具体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