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安全无毒化学品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第三章-安全无毒化学品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第三章 安全无毒化学品的设计原理
和方法
设计安全无毒化 学品的一般原则
设计安全有效 化学品的方法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设计安全无毒化学品的原则
一、设计安全无毒化学品的一般原则
二、建立设计安全有效化学品的基石
第二节、设计安全有效化学品的方法
一、毒理学分析及相关分子设计 二、利用构效关系设计安全的化学品 三、利用基团贡献法构筑构效关系 四、利用等电排置换设计更加安全的化学品 五、用有相同功效而无毒的物质替代有毒有害物 质度上为我们设计分 子结构或减少物质的毒性提供了研究机会。但现实要 使物质的安全性与使用功能和谐地统一在分子内,就 目前来讲确实是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而且要完成这 一任务必须要掌握物质分子结构与物质使用功能之间 关系的数据库和物质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关系及相关 信息,才能找到安全性与使用功能之间的平衡点。要 达到这一目标,现行的毒理学研究和化学研究必须改 变方式和方法,而且还要加强多学科的合作和交叉。
(2)生物聚集和生物放大 生物聚集:某些化学品在某些生物体内会聚集和积
累,造成累计性中毒。 例如:水生生物和鱼类体内累积铅、铬、镉、汞等 有毒重金属,含量是水体中浓度的100~10000倍。
某些化学物质,如氯代烃杀虽剂或其他氯代烃, 它们可停留在多种生命体中,并能聚集致毒的程度。
生物放大: 生物体内的有毒转化和食物链的延伸使化学品
达到以下目标:
1.增大生物解毒性; 2.避免物质的直接毒性; 3.避免间接生物致毒性或生物活化。
要增大生物降解毒性,首先应把分子设计为本身 是亲水性的,或较容易与葡萄糖醛酸、硫酸盐或 氨基酸结合,以加速泌尿系统或胆汗中排出。 要避免物质的直接毒性。就要把物质分子设计成 无毒无害类的化合物,或在分子中引入一些无毒 功能团。
的毒性放大10~10000倍。上述聚集现象会在食物 链中逐步加剧,如鱼、鸟、哺乳动物构成一个食 物链,而人类又以鱼等为食物,所以,毒物可以 在低级动物中聚集,在更高一级动物中被放大
(括大),即食物链向上一级进展,化学物 质在组织中的浓度增大这一现象。
• 即有害物质会向食物链的上级不断累计。
(二)、“内部”效应原则—预防毒性 “内部”效应原则通常包括通过分子设计以
例2:通过分子设计,降低或妨碍人类、动 物和水生生物对物质的吸收。
不同的生命机体对物质的吸收途径也不 一定相同。对人而言,吸收物质的途径有 皮肤吸收、眼睛吸收、肺部吸收、肠胃系 统吸收、呼吸系统吸收等。
例如:Na2S和H2S。 Na2S 为固体(无水)。不容易扩散;接触吸收
-皮肤、眼睛、消化。为剧毒化学品,可以运输。 H2S 为气体。非常容易扩散;非接触吸收-皮肤、 眼睛、呼吸和消化系统,为剧毒化学品,严禁运 输。
(二)与机体吸收有关的理化性质
1.挥发性 2.脂溶性 3.分子大小 4. 降解性质 (1)水解 (2)pH值的影响 (3)对消化酶的敏感性
(三)对人、动物和水生生物吸收途径的 考虑 1.皮肤吸收/眼睛吸收 2.肺吸收 3.肠胃系统吸收
“内部”效应原则——预防毒性 (一)增大解毒性能
1.增大代谢的可能性 (1)选择亲水性化合物 (2)增大物质分子与葡萄糖、硫酸盐、 氨基酸结合的可能性。
2.增大可生物降解性 (1)氧化反应 (2)还原反应 (3)水解反应
(二)避免物质的直接毒性 1.选择无毒的物质 2.选择功能团 (1)避免使用有毒功能团 (2)让有毒结构在生化过程中消去 (3)对有毒功能团进行结构屏蔽
( 三)避免生物活化 1. 不使用已知生物活化途径的分子 (1)强的亲电性或亲核性基团; (2)不饱和键; 2. 对可生物活化的 结构进行结构屏蔽。
第一节 设计安全无毒化学品的原则
一、设计安全无毒化学品的原则
第二章我们曾经提到,要从源头上消除污染,必 须保证需要的物质分子是安全有效的,要达到这一 基本的要求,就需要对使用的分子进行设计,使其 具有所要求的使用功能,并且对人类、对环境无害。 那么,作为物质分子的设计者,化学工作者必须掌握 许多设计安全无毒分子的方法,同时还必须掌握分 子化学结构与其生物效应之间的全部细节,这样, 才能在分子上进行仔细的结构设计以避免有害的生 物效应。
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总体原则为:
使物质的安全性和功能性和谐地统一于分 子内;
利用:物质分子结构与生物活性间的关系。
需要:复合型人才。
设计安全无毒化学品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化学品的工业 和商业功效
传统的工业化学 人才培养模式
另外,化学工作者还必须考虑分子结构与分子 释放于环境中可能引发的直接有害效应和间接有 害效应。
这些有害效应包括对生命机体、对环境的直接 有害效应和间接有害效应,如酸雨、臭氧层破坏 和全球变暖等。只有充分掌握子这些关系,才能 采用结构设计方法进行有效设计,在保持分子具 有我们要求的使用功能的前题下,除去对人类、 对环境有害生物效应。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间接生物致毒性或生物活 化致毒性,具体表现是物质在初始结构时并不具 有毒性,但它进入人体后,会转化为有毒的代谢 物
• 表3-1设计安全有效化学品一般原则简表
“外部效应”原则——减少接触的可能性
(一)与物质在环境中的分布相关的理化性质
1.挥发性/密度/熔点 2.水溶性 3.残留性/生物降解性 (1)氧化反应性质 (2)水解反应性质 (3)光解反应性质 (4)微生物降解性质 4.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毒性)物质的可能性 5.转化为无生物活性物质的可能性
避免化学品有害的两种方法:
1:使其不能进入机体—“外部”效应;
2:要求它对机体内正常的生物化学和生 理过程不产生有害的影响—“内部”效应。
(一)、外部效应原则—减少接触的可能性 (1)外部吸收
主要是指通过分子设计,改善分子在环境中的分 布、人和其他生物机体对它的吸收等重要物理化学 性质。
例1: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增大物质降解速度、 降低物质的挥发性、减少分子在环境中的残留时间、 减小物质在环境中转变为具有有害生物效应物质的 可能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