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模拟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本题30分,每题2分)1.概念外延间的交叉关系属于()关系。
A.即对称又传递B. 对称但非传递C.非对称但传递D. 即非对称又非传递2.在性质命题中,决定命题形式的是()。
A.主项和谓项B. 主项和量项C. 谓项和联项D. 量项和联项3."正当防卫不是犯罪行为"这个命题的主、谓周延情况是()。
A. 主、谓项都周延B. 主、谓项都不周延C. 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D.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4.与"并非有些贪污罪不是故意犯罪"等值的命题是()。
A.所有贪污罪都是故意犯罪B. 所有贪污罪都不是故意犯罪C. 有些贪污罪是故意犯罪D. 有些贪污罪不是故意犯罪5."并非某甲或某乙有罪"等值的命题是()。
A. 某甲和某乙都有罪B. 某甲和某乙都无罪C. 某甲或某乙有罪D. 某甲或某乙无罪6.若"某甲必然不是凶手"为真,则()为真。
A. 某甲必然是凶手B. 某甲可能是凶手C. 某甲可能不是凶手D. 某甲不必然不是凶手7.类比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相同点是()。
A. 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B. 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C. 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D. 或然性推理8." 调查中发现,凡是普法教育搞得好的地区,刑事案件发案率都较低,凡是普法教育搞得不好的地区,刑事案件发案率都较高,由此可见,搞好普法教育是刑事案件发案率较低的原因。
"这是求因果联系的()。
A.求同法B.求异法C. 求同求异并用法D.共变法9.在论证过程中,如果违反"论据的真实性不应依赖论题的真实性来论证"的规则,就会犯()的逻辑错误。
A.虚假论据 B.预期理由C.循环论证 D.推不出10、和“并非:这个商店的商品价廉物美”相等值的命题是()A、这个商店的商品价不廉,物也不美B、这个商店的商品价廉但物不美C、这个商店的商品价不廉,或物不美D、这个商店的商品物美但价不廉11、“出席会议的人有大学毕业的”与“出席会议的人有不是大学毕业的”()A、可同真,可同假B、不可同真,不可同假C、不可同真,可同假D、可同真,不可同假12、以MAP为大前提,SIM为小前提的有效三段论推理,其结论是()A、SAPB、SEPC、SIPD、SOP13、同时肯定“所有的人都会犯错误”与“有的人不会犯错误”这两个命题会违反()A、同一律B、矛盾律C、排中律D、充足理由律14、如果一个证明的论据还要依靠论题来证明,那么该证明所犯的逻辑错误是()A、论据虚假B、预期理由C、循环论证D、推不出15.如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成立,那么一定成立的是()A.鱼可得但熊掌不可得B.鱼不可得但熊掌可得C.鱼和熊掌都不可得D.或鱼不可得,或熊掌不可得二、双项选择题(本题30分,每题3分)1.以"如果甲队战胜乙队,那么,甲队夺得冠军"为前提进行假言三段论推理,可推出的结论是()。
A.并非甲队夺得冠军B.并非甲队战胜乙队C.甲队夺得冠军D.乙队夺得冠军E.甲队战胜乙队2.在我们的社会里,有些人是自私的,但并非人人都是自私的。
这一议论()。
A、违反同一律B、违反不矛盾律C、违反排中律D、不违反逻辑规律E、不违反不矛盾律3、"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中的"未成年子女"是()。
A、单独概念B、普遍概念C、正概念D、负概念4、下列各组命题违反不矛盾律的是()。
A、SAP 并且SEPB、SAP并且SOPC、SOP并且SIPD、SAP并且SIP5、在论证中,违反"论据必须真实"的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A、论据虚假B、预期理由C、同语反复D、循环论证6、以"如果贪污腐化,就会构成犯罪"为前提,进行正确的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其小前提可以是()。
A、贪污腐化B、构成犯罪C、没有贪污腐化D、未构成犯罪7、在性质命题中,有周延性可言的词项是()。
A、主项B、谓项C、量项D、联项8.如果"P要么q"取值为真,其肢命题的真假情况是()。
A. P真q真B. P真q假C. P假q真D. P假q假9.不相容选言推理的正确式是()。
A.肯定前件式B.肯定后件式C.肯定否定式D.否定肯定式E.否定后件式10.下列概念中,属于负概念的是()。
A.虚伪B.无价之宝C.无条件反射D.非城市户口、三、推理(40分)1、完成下面两个三段论,使之成为有效式(每题5分,共10分)。
a、M ()P()()()S E Mb、M I P()()()S ()P2、下列议论是否违反普遍逻辑的基本规律?如违反,请指出其违反哪条规则,犯什么逻辑错误?(每小题5分,共15分)a、你对教学改革的意见是正确的,我完全同意.不过,你的意见中有些地方是值得商榷的。
b、劳动创造财富,音乐家在辛勤劳动,所以,音乐家也在创造物质财富。
c、某茶厂的厂长说:"认为我们厂生产的茶叶都是特级的,这种看法不符合实际,但说我们厂生产的茶叶达不到特级,我也不同意,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嘛!”3、有一天,某国首都的一家珠宝店被盗贼窃走一块价值五千美元的钻石。
经过三个月的侦破,查明作案的人肯定是甲、乙、丙、丁这四个人中的某一个人。
于是,这四个人作为重要嫌疑人而受到讯问。
四个人在被讯问时提供了以下口供:甲:钻石被窃的那一天,我正在别的城市,所以,我是不可能去作案的。
乙:钻石就是丁偷走的。
丙:乙是盗窃这块钻石的罪犯。
三天前,我看见他在黑市上卖一块钻石。
丁:乙这是在诬陷我。
我打赌不是我干的。
因为口供不一,案子一时不能定下来。
我们假定这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真话,请问;作案人是谁?(本题15分)逻辑学模拟试题二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a“某属概念具有的内涵,其种概念必然具有”和b“某种概念不具有的内涵,其属概念必然不具有”这两个论断()A、都对B、a对、b错C、都错D、a错、b对2、如果两个素材相同的性质命题的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情况都是不同的,则这两个性质命题具有()关系。
A、可以同真,可以同假B、可以同真,不可同假C、不可同真,可以同假D、不可同真,不可同假3、“所有S是P”与“没有S是P”之间具有()A、反对关系B、矛盾关系C、差等关系D、下反对关系4、关系推理(一)“甲命题与乙命题不等值;乙命题与丙命题不等值;所以,甲命题与丙命题不等值”与(二)“甲命题蕴涵乙命题,乙命题蕴涵丙命题;所以,甲命题蕴函丙命题”()A、都是有效的B、都是无效的C、(一)有效(二)无效D、(一)无效(二)有效5、已知p←q为假,则P与q的取值情况必为()A、p与q都真B、p与q 都假C、p真且q假D、p假且q真6、“p→q”的负命题的等值命题是()A、p→┒qB、┒p→┒qC、┒p∧┒qD、p∧┒q7、如对两个相互等值的命题(),则违反逻辑基本规律。
A、同时肯定B、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C、同时否定D、不作肯定,也不作否定8、与“如果小李不来,那么小王来”等值的命题有()A、或者小李来,或者小王来B、小李不来,小王也不来C、并非(小李来,小王也来)D、如果小李来,那么小王不来9、通过综合运用换质法和换位法,由SIP可推出()A、PESB、PO SC、P OSD、POS10、以下断定中,()是违反矛盾律要求的。
A、SEP真且SOP真B、SAP真且SEP真C、SAP假且SIP假D、SOP真且SIP假11. 与“世界上的国家不都是内陆国家”有下反对关系的判断是 ( )。
A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是内陆国家B .世界上有的国家不是内陆国家C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不是内陆国家D .世界上有的国家是内陆国家12. 已知SIP假,则S与P的外延关系为( )。
A .全同关系B .真包含于关系C .真包含关系D .全异关系13. 与“并非如果学好外语就能出国”具有等值关系的是( )。
A .学好外语且能出国B .没学好外语但能出国C .学好外语但没能出国D .没学好外语也没能出国14. 下列概念关系中,属于反对称关系的是( )。
A .全同关系B .真包含关系C .交叉关系D .全异关系15. 已知p→q为假,则p和q的真值为( )。
A .p真并且q真B .p真并且q假C .p假并且q真D .p假并且q假二、双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有的代表是无党派人士”中的“无党派人土”是( `)①单独概念②普遍概念③正概念④负概念2.已知S与P是交叉关系,则()为真。
①SAP ②SEP ③SIP ④SOP3.根据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进行推理,从“并非有些真理是怕批评的”可以推出()。
①所有真理都是怕批评的②所有真理都不是怕批评的③有些真理不是怕批评的④并非有些真理不是怕批评的4.已知“当且仅当p则q”为真,则其肢判断()①q真q真②q假q假③q真q假④q假q真5."我们不靠天吃饭,而靠天吃饭是做自然界的奴隶,所以,我们不做自然界的奴隶"这个三段论( )①是三段论的有效式②违反"前提中不周延的大项和小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的规则③犯大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④犯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三、推理(55分)1、指出下列推理的种类并说明其是否正确。
如不正确,指出其违反的推理规则和所犯的逻辑错误是什么。
(每小题6分,共30分)a.铁是比水重的,铁是金属,所以,金属是比水重的。
答:b.有些劳动模范是教师,有些教师是青年人,所以,有些劳动模范是青年人。
答:c.一份统计材料有错误,或因原始材料有错误,或因计算有错误;这份统计材料的原始材料有错误,所以,这份统计材料的计算没有错误。
答:d.如果死者是窒息死亡的,则死者的脸色发青,所以,该死者窒息死亡的。
答:e.只他刻苦学习,他才会有所发明创造;他是刻苦学习,所以,他会有所发明创造。
答:f. 要是贪图享受,人的意志就会衰退;老陈从不贪图享受,所以,老陈的意志不会衰退。
答:2、(本题25分)已知:(1)只有破获03号案件,才能确认甲、乙、丙三人都是罪犯;(2)03号案件没有破获;(3)如果甲不是罪犯,则甲的供词是真的,甲说“乙不是罪犯”;(4)如果乙不是罪犯,则乙的供词是真的,乙说“我和丙是好朋友”;(5)现查明丙根本不认识乙。
问:根据上述已知情况,甲、乙、丙三人中谁是罪犯?谁不是罪犯?请写出推导过程。
逻辑学模拟试题三一、请用图示法表示下列每组概念外延间的关系(每题4分,共16分)。
1、A—干部B—党员干部C—高级干部2、A—法学B—社会科学C—语言学D—科学3、A—负概念B—集合概念C—普遍概念4、A—鲁迅B—文学家C—思想家D—革命家二、如果可能,将下列概念各进行一次限制和概括;如不可能,请说明理由(每题3分,共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