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基础知识》笔记二第一节土地的概念(一)土地的基本定义(掌握)目前,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分析,比较公认的土地定义是: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
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土地是综合体。
2、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3、土地是地球表面具有固定位置的空间客体。
4、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
5、土地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二、土地的特性(掌握)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属性;土地的经济特性则指人们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面表现的特性。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1、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3、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4、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1、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这一特性有两层含义:首先,供给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其次,特定地区,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也是有限的,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各类用地的需求,从而出现了土地占有的垄断性这一社会问题和地租、地价等经济问题。
由于土地的稀缺性所引起的土地供不应求现象,造成了地租、地价的昂贵,迫使人们节约、集约地利用土地,努力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生产力。
2、土地用途的多样性。
3、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4、土地增值性。
5、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三、土地的功能(熟悉)(一)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二)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四.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了解)(一)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
虽然我国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而积只有11.7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
而且耕地、林地和草地的人均占有量都远低于界平均数,分别为世界平均数的42.4%,11.6%和1/3强。
(二)后备土地资源有限。
宜农荒地只有5亿亩,其中可开垦为耕地的仅有1亿亩,而且这1亿亩土地大多分布在边远地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蛩兀枰隙嗟耐蹲史侥茏魑┮涤玫亍?/P>(三)土地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地。
全国山地占33%,高原占26%,丘陵地占10%,三项合计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9%;盆地占19%,平原占12%,两项合计占全国土地的31%,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高原占我国土地面积的25%,不宜于发展农林牧业。
(四)农地分布不均匀。
我国右90%以上耕地、林地和水域分布在东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该区土地面积,与全国的32.2%),其余10%的耕地、林地和水域分布于全国其它67.8%的地区。
这种分布格局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不利,形成了东南以农用地为主,西北以特用地为主的两大区域。
(五)森林覆盖率低,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2.7%,美国为34%,原联为36%,日本为68%,瑞典为57%,德国为30%,世界平均为22%;人均森林面积我国为1.8亩,美国为22亩,原联为50亩,日本为4亩,瑞典为45亩,德国为2亩。
无论是森林覆盖率还是人均林地,我国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门本、德国等人口密度较大的。
(六)土地质量较差。
在现有的耕地中,有1/3以上为低生产力土地,包括盐地、红壤丘陵地、水土流失地、风沙干旱地和涝洼地等。
解放初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km2(17.4亿亩),虽然至今已治理了40万KM2(6亿亩),但根据卫星测算结果,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50万山(X.5亿亩),仍在不断扩大。
目前,全国有1/3的草场处于退化之中,每亩产草量由原来的200kg减少到50—100 kg。
我国约有沙漠化土地17万km2,其中:历史上形成的为12万km2,近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为5万km2,还有潜在沙漠化土地15.8万km2,两者共32.8万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4%。
我国盐碱地估计有5亿亩,农作物单产不足百斤。
此外,还有大量的“三废”污染地。
(七)水土资源不平衡。
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000多亿M2。
长江、珠江、浙、闽、台及西南诸河流域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2.3%,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36%;黄河、淮河及其它北诸河流域水量约占全国总水量的17%,而耕地却占全国的63.7%。
第二节土地的分类一、土地的基本类别(掌握)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土地的性状、地域和用途等面存在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
土地分类成果可直接用于生产和土地科学的研究。
土地分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土地资源状况,识别土地资源的特性、功能和用途,以便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
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 2002 年 1 月 1 日起在全国试行。
新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一级(3个):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二级(15个):A、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B.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特殊用地、交通用地、水利建设用地;C.未利用土地、其他土地三级(71个)(略)二.建设用地的特点(熟悉)1.承载性与非生态利用性建设用地从利用式上看,是利用土地的承载功能,建造建筑物和构筑物,作为人们的生活场所、操作空间和工程载体,以及堆放场地,而不是利用土壤的生产功能。
它与土壤肥力没有关系。
建设用地的这个特点,要求我们在选择用地时,应尽可能将水土条件好的、可能生产出更多生物量的土地留作农业生产用地。
建设用地可以利用水土条件相对较差、而承载功能符合要求的土地,从而使土地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化,以发挥土地更大的效益。
2.土地利用逆转相对困难一般说来,只要规划允,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较为容易,但要使建设用地转变为农用地,则较为困难。
除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外,成本也相当高。
建设用地的这个特点,要求在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一定要慎重行事,格把关,不要轻易将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
3.土地利用的集约性农用地或未利用地变为建设用地后,就具有利用的高度集约性和资金的高密性,可以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就具体地段来说,它能引起地价的上升,有时可以上涨几十倍、几倍、上百倍。
人们热衷于将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为了保护农用地实现政府综合效益,限制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世界各国都采取了格的控制措施。
国外将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要经过政府的可,有的还通过购买的式取得土地的发展权。
4.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在建设用地的选择中,区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道路的位置决定着商业服务中心的布局。
但区位具有相对性,一是对一种类型的用地来说是优越的区位,对另外一种用地来说则不一定。
如临街的土地对商业来说是很好的区位,而对居住用地来说则不一定是优越的区位。
二是区位的优劣可以随着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经济活动对于区位本身的影响是巨大的。
如交通站点的变迁对围土地的影响就是典型的例子。
5.无限性与再生性由于建设及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设用地占用土地,对农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建设用地的无限延伸,而土地的供应却是有限的,这就迫使我们要慎重考虑如更加有效地以有限的供应去满足无限的需求。
建设用地的再生性是指建设用地能够从现有的建设用地即存量建设用地中经过再开发重新获得。
充分发挥和利用建设用地的再生性,能使人们在不断开发存量建设用地的过程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操作场所和建筑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6.空间性与实体性建设用地是整个建筑工程的一部分,建设用地的空间立体利用对于高效利用土地、节约用地,都是很有成效的。
建设用地的实体性是指建设用地具有固定的形状,是一个工程实体,一旦形成就能直接为人类建设活动服务。
建设用地的实体性是通过“营造结果”形成多种具有固定形状的工程实体如建筑物、道路、机场等。
三、建设用地的类别(掌握)为更有效地管理土地,在上述三种基本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1989年制订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以及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55号),我国土地管理工作者又将土地作了更进一步的分类,将城市土地分类的商服、工矿仓储、公用设施、公共建筑、住宅、交通用地(除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地等8个地类构成建设用地。
指商业、金融业、餐饮旅馆业及其他经营性服务业建筑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包括:(1)商业用地。
指商店、商场、各类批发、零售市场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2)金融保险用地。
指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期货、信用社等用地。
(3)餐饮旅馆业用地。
指饭店、餐厅、酒吧、宾馆、旅馆、招待所、度假村等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4)其他商服用地。
指写字楼、商业性办公楼和企业厂区外独立的办公楼用地;旅行社、运动保健休闲设施、夜总会、歌舞厅、俱乐部、高尔夫球场、加油站、洗车场、洗染店、废旧物资回收站、维修网点、照相、理发、洗浴等服务设施用地。
2、工矿仓储用地指工业、采矿、仓储业用地。
包括:(1)工业用地。
指工业生产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2)采矿地。
指采矿、采、采砂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
(3)仓储用地。
指用于物资储备、中转的场所及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3、公共设施用地为居民生活和二、三产业服务的公用设施及瞻仰、游憩用地。
包括:(1)公共基础设施用地。
指给排水、供电、供燃、供热、邮政、电信、消防、公用设施维修、环卫等用地。
(2)瞻仰景观休闲用地。
指名胜古迹、革命遗址、景点、公园、广场、公用绿地等。
4、公共建筑用地指公共文化、体育、娱乐、机关、团体、科研、设计、教育、医卫、慈善等建筑用地。
包括:(1)机关团体用地。
指机关,社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通讯社、出版社等单位的办公用地。
(2)教育用地。
指各种教育机构,包括大专院校,中专、职业学校、成人业余教育学校、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党校、行政学院、干部管理学院、盲聋哑学校、工读学校等直接用于教育的用地。
(3)科研设计用地。
指独立的科研、设计机构用地,包括研究、勘测、设计、信息等单位用地。
(4)文体用地。
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用地。
包括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影剧院、音乐厅、少青老年活动中心、体育场馆、训练基地等。
(5)医疗卫生用地。
指医疗、卫生、防疫、急救、保健、疗养、康复、医检药检、血库等用地。
(6)慈善用地。
指孤儿院、养老院、福利院等用地。
5、住宅用地指供人们日常生活居住的房基地(有独立院落的包括院落)。
包括:(1)城镇单一住宅用地。
指城镇居民的普通住宅、公寓、别墅用地。
(2)城镇混合住宅用地。
指城镇居民以居住为主的住宅与工业或商业等混合用地。
(3)农村宅基地。
指农村村民居住的宅基地。
(4)空闲宅基地。
指村庄部的空闲旧宅基地及其他空闲土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