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地的涵义是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
公认: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集合体,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规律。
2、城市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整体。
人口较稠密且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的地区称为城市,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功能分区,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3、狭义的城市土地是指城市市区,即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城郊土地除有法律规定为国家所有外,多数属于集体所有。
4、广义的城市土地是指城市行政区内陆和水域及其地上、地下的空间总称。
行政区域上划分三个层次:是建成区土地,即城市建设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除去城市建成区外的外延扩建区域,大部分为村镇占用的土地;是指城市行政区内的全部土地。
5、市域是指城市行政上所管辖的区域,包括下辖的县及县级市;6、市区是指实际的城市区域,包括城市近郊区和建成区,但不包括所辖的外围县、乡。
7、建成区是指城市建筑物外沿的范围;8、中心城区和中心市区概念相同,是依繁华程度单独划出的一个区域,一般指城市核心的城市商业和城市设施密集的地区。
9、城市土地利用特性1、城市土地的固定性2、扩展性3、利用的区位性4、利用的空间性5、用途逆转的困难性6、永续利用性7、供应的稀缺性8、资产性9、生态的脆弱性10、利用的社会性11、城市土地利用是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下所开展的各项开发与建设活动。
12、城市土地管理是城市政府依据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对城市土地的占有、分配、使用而进行的规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等一系列活动。
13、土地利用管理是土地管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指从国家利益的全局出发,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依据土地的自然特点和地域条件,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等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14、城市土地利用管理的原则1、规划计划管理原则2、节约集约利用原则3、优化结构布局原则4、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统一原则5、保护耕地原则6、依法利用管理原则15、城市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1、城市土地利用基本理论(1)租理论(2)区位理论(3)可持续利用理论(4)土地报酬递减理论2、城市土地制度(1)土地所有制(2)土地使用制(3)土地国家管理制度3、城市土地利用(1)城市土地整理(2)城市土地开发(3)城市土地利用(4)城市土地保护4、城市土地管理(1)城市土地地籍管理(2)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管理(3)城市建设土地审批管理(4)城市土地市场与价格理(5)城市土地税收管理1、地租的概念及分类●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2、广义与传统地租的概念●广义:泛指土地所有者将其所拥有的土地及与土地相关的房屋或其他附着物租给他人使用所获取的报酬。
●传统:是土地使用者租用土地所支付的租金,是其所获利润中超过平均利润的部分。
3、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以及科学的利润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把地租区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指出这是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基本形式●4、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绝对地租的含义级差地租:因为土地等级不同而形成数量不等的地租。
绝对地租:据对地租由于使用土地而必须支付的地租。
垄断地租:由于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价格相联系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形式。
5、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产生的条件:自然力的差别●产生的原因:土地有限而产生的土地经营权的垄断●级差地租的来源是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产生的超额利润6、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条件:农业部门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的有机构成●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7、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由产品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这种价格只由购买者的购买欲和支付能力决定8、城市地租理论城市土地不是利用其自然生产能力,而是将其作为生产和生活的场所的空间,土地的肥沃程度对城市地租没有影响。
“区位”是土地级差地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
9、城市极差地租:城市土地级差地租产生的来源分析:(1)工业用地的级差地租产生的来源。
--产生条件“交通条件”(2)住宅用地。
--产生条件“交通、繁华度、环境”(3)商业用地。
--产生条件“聚集效应和繁华度”10、城市级差地租类型●(1)城市极差地租Ⅰ的形成:由于土地位置引起的相对较高的利润转化为地租●(2)城市极差地租Ⅱ的形成:在城市一定面积的某土地上,在投资界限范围内连续追加投资,建筑面积由小到大,建筑产品总价值增加。
1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经济、非经济)区位条件——不同场所所具有的属性或资质。
(自然、社会等)区位几何要素——点线面区位地理实体——网络(点面:水系、交通网)、地带(线面:气候带、工矿带)地域类型(点面:土地类型、工业区)、区域(点线面:综合自然、经济、地里区)12、中心地三原则与空间模型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2)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3)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13、土地可持续利用:在满足当代人们对土地利用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也不损害当代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他利益.(一)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二)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三)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14、土地可持续利用五大基本原则(一)生产性原则: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
(二)稳定性原则:减少生产风险程度。
(三)保护性原则:保护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四)可行性原则:具有经济活力,即生产与经济要双向持续发展。
(五)可承受性原则:要考虑社会的可承受性,考虑的是解决人民的温饱,在解决温饱的过程中逐步加强其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达到生产与生态的高度结合。
1、土地制度土地制度是国家关于土地的所有、使用和管理的法律体系所规范的关于土地的社会行为准则。
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
2、土地所有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度的法律体现形式。
土地所有制度在土地私有制国家属于财产制度的范畴,而在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因此土地所有制度重点是规范土地所有权的划分与归属,并由一系列国家的基本法律来予以明确。
3、土地使用制度:是指国家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形式及土地使用权属关系的法律规定。
土地使用制度是土地制度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使用制度的核心和法律体现形式是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是土地使用者依法对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4、土地管理制度:是指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行政职能权限的划分及土地管理的基本运行方式和原则的总称。
通常受到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以及土地制度、文化传统等的影响。
土地管理过程总是在一定的行政环境和行政体制下进行的,土地管理体制是土地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框架,是土地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5、土地所有权根据《宪法》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中国现行的土地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分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2种。
6、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我国现行的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是,可以依法进行土地(有限期)使用权交易的有偿使用与行政划拨方式并存的土地使用制度。
土地行政划拨制度是将原国有土地经过划拨给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使用,或将集体土地通过征收转变为国家所有,再将土地使用权划拨给国家企事业单位使用的制度。
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是在不改变土地国有的条件下,采取拍卖、招标、挂牌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有偿、有限期地出让给土地使用者;土地使用者的土地使用权在其使用年限内可以转让、出租、抵押或者用于其他经济活动,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
4.1.1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意义1、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3、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需要4、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4.1.2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方式:国有土地出让国有土地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入股。
4.2.1 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及其性质●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的概念: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的特征:●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出让是有年限的●支付出让金我国建设用地出让是民事法律行为●出让行为平等自愿有偿。
●签订合同形式反映民事性质。
●出让方式为民事法律行为性质。
●出让金的实质为土地使用权价格。
4.2.2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主体与客体●出让主体,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人。
●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人必须是代表土地国家所有权的县市人民政府。
出让客体为: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权。
出让方式:协议,招标,拍卖,挂牌协议出让;是指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土地所有者的代表,与选定的受让方磋商用地条件及价款,达成协议并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方式。
2.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招标出让:指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土地所有者的代表向多方土地使用者发出投标邀请,在规定的期限内,由符合条件的单位以书面形式投标,竞投该宗土地的使用权,招标小组通过对标书的评判,择优确定土地使用者的土地出让方式。
拍卖出让:是指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国有土地所有者的代表或其委托的拍卖人,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组织符合条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有意受让人到场,就拟出让地块公开叫价竞投,按“价高者得”的原则,确定土地使用者的出让方式。
挂牌出让:是指出让人发布挂牌公告,按公告规定的期限将拟出让宗地的交易条件在指定的土地交易场所挂牌公布,接受竞买人的报价申请并更新挂牌价格,根据挂牌期限截止时的出价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
招拍挂范围:商业、旅游、娱乐和商业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
《物权法》扩大了招牌挂出让范围:“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等公开竞价方式出让。
”2011年1月,《深化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调整土地出让方式结构,在坚持“招拍挂”的前提下,少“拍”多“招”。
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内容:●占有和使用土地的权利●出租土地的权利●转让权和设定担保权●物权请求权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的限制:●期限的限制●条件的限制●违约责任●相邻权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年限届满●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届满,自动续期●其他建设用地年限届满,需在前一年申请续期提前收回建设用地使用权●收回建设用地使用权事由:●为公共利益需要●旧城区改建●出让使用期限届满●单位撤销、迁移等,停止使用划拨用地●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经核准报废1、土地整理:是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是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改善环境,采取的一整套优化措施配置农村土地资源,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调整土地权属的综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