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特点与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特点与发展阶段

中 国 点古 和代 发的 展科 阶举 段制 度 特
• 造纸、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 不少西方学者把科举制度看成是中国在精 神领域对世界所做的第五个最伟大的发明, 是中国对世界所做的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被称为第五大发明。
• 科举制度与古代的教育制度、官吏 制度构成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 制度。教育用于培养人才,科举用 于选拔人才,官制用于使用人才, 而以科举为中心环节。
到了魏文帝曹丕当政,采用礼部尚书陈群的建议, 制定Fra bibliotek“九品中正制”。
▲朝廷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郡“中正”官, 考察各地士人。郡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
▲中正官把士人按其品德才识的高下,分别评定 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 下中、下下9等,然后根据不同的品第授予不同品 级的官衔。每10万人推举1人,作为吏部录用的依 据。
• 3、对被举荐的人员,朝廷有时也要进 行考试。 考试分两种方式进行,一是 对策;二是射策。
• 比如,董仲舒,就在在汉武帝即位那 年(公元前140年)察举的百余名贤 良方正之一,以古今治道对策被录用。 “天人三策称圣意 ,董生一举天下 知。”
• 察举除被荐之外,也可以自荐。比如, 东方朔就是跟董仲舒同一次靠自荐上 来的。
告。」
• 征辟,就是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 的人才做官。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叫“征”, 三公以下高级官吏聘布衣为自己幕僚属官 叫“辟”。
• 汉代还实行“任子”制度,即担任“二千石 (汉代官员级别)”以上的官员,任期满三 年以后,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弟一个任“郎官”。
▲东汉末有歌谣讽刺察举制说:“举秀才,不 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 第良将怯如鸡。” 推举出来的秀才不识字,察 选出来的孝廉对父亲不孝顺,被称为“清白”的 人像泥一样污浊,而出身高门的“良将”却比鸡 还胆小。
• 秦代主要实行军功爵制度, 这是战争的需
要与结果。
科举制度的起源
2.汉代以察举制和征辟制选拔官吏。
察举,就是由公卿、列侯和地方 郡守等高级官员经过考察把所谓品德 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 由朝廷授予他们官职,又叫“荐举”;
• 1、察举对象主要是官府的属吏和地方 学校的学生。
• 2、察举的科目有“贤良方正(能直言 极谏者)”、“秀才(才能优秀者)”、 “孝廉(孝敬廉洁者)”、“明经(通晓 经义者)”。
• 传说,他的父亲是个既能屠宰又善烹调的 家用奴隶厨师,他的母亲是居于伊水之上 采桑养蚕的奴隶。伊尹自幼聪明颖慧,勤 学上进 ,以致于使求贤若渴的商汤王三番 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 聘请他。
• 武丁举傅说。
• 傅说(yuè)(约公元前1335-1246年)
殷商王武丁的至高权臣--大宰相(即上 三公第一位)。传说为傅岩筑墙之奴隶。 武丁梦得圣人,名曰说,求于野。乃于傅 岩得之,举以为相,国大治。据正史典籍、 近年考古发现及傅氏早期家谱等文献记载, 他是中华汉族傅氏家族的始祖。
• 在自我推荐书中,东方朔说:「我东方朔少年时就 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养长大成人。我十三岁才读 书,勤学刻苦,三个冬天读的文史书籍已够用了。十五 岁学击剑,十六岁学《诗》,《书》,读了二十二万字。 十九岁学孙吴兵法和战阵的摆布,懂得各种兵器的用法, 以及作战时士兵进退的钲鼓。这方面的书也读了二十二 万字,总共四十四万字。我钦佩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 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双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 子,牙齿洁白整齐得像编排的贝壳,勇敢像孟责,敏捷 像庆忌,廉俭像鲍叔,信义像尾生。我就是这样的人, 够得上做天子的大臣吧!臣朔冒了死罪,再拜向上奏
• “举贤才” • 商汤举伊尹。
• 伊尹,夏末商初人。出生于莘之野(今河南省栾 川县),曾辅佐商汤王建立商朝,被后人尊之为 中国历史上的贤相,奉祀为“商元圣”,是历史上 第一个以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 庖人。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 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因其母亲在伊水河附近 居住,故以伊为氏。伊尹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 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 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之师、中华厨祖。
▲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 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 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 后门人选的。随着门阀地主势力的发展,察举 制也变得完全不重才学德行,只重家族门第,必 然被历史淘汰。
科举制度的起源
3.魏晋南北朝以九品中正制为选官制度。 曹操提倡“唯才是举”,并直接颁布了“求贤令”。
• 人生四大喜事: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 高考VS科举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 二、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 三、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演变 四、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
原始社会中实行“选贤授能”。
• (一)隋唐之前的人才选拔制度
1.夏,商,西周,春秋(“世卿世禄制”和 “举贤才”):奴隶主贵族按血缘关系分封自 己的亲属,周代官吏的录用,主要采用贵族 世袭制,官爵和食邑世代相袭,因此又称 “世卿世禄”制,即贵族凭借血统关系,子孙 世代做官,国君不能随意任免。春秋战国时 期,不少诸侯国为实现霸主之业,打破世袭 制,按照“选贤任能”的原则录用官吏,一是 实行客卿制,二是养士之风盛行,从而促进 了人才的流动。
• 春秋战国时期实行客卿制,即将相重臣往 往从下层军士或平民中选拔,只要他们有 一技之长,能够解决君主或其他统治者迫 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就可以登上政治 舞台一展才干。燕昭王筑黄金台广招贤才。
• 战国四君子“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平 原君”则实行养“士”。(包括学士、策士、 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等)。
• 科举最大的突破在于最大限度地摒除了权力的干 扰,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另一个作用是 保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所谓:“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 其弊端是考试内容趋于单一,越来越程式化,最 终形成“八股”。同时强化了“官本位”思想。“万般 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实则为“唯有做官高”。
• 自然科学在中国不受重视,与科举有很大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