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科举制度
• 1905年9月2日,在许多有识之士的同声谴责中,袁世凯、 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 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 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至此,实行 了将近1300余年的科举考试制度终被废除。
• 童生试包括院试、岁试和科试。乡试三年 一考,因考期定在秋季举行,故又称“秋 闱”。其录取名额由朝廷规定,考中者称 “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和殿 试试最高一级考试,其中会考是带有决定 性的考试,定于乡试的第二年在京城由礼 部主持,因考期在春季,故又称“春闱”, 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诗赋:科举时要求应试者须作诗,赋(时称杂文)各一篇。
小结:帖经的考试方法简单,只需考生熟读经书即可应付,后来
由于考生人数增长而录取人数限制,考官便常常出偏题,怪题。 墨义更为简单,考生只需依照原文作答,而不用运用思想。策问 的要求较高,对于考查政治才能曾是一种好办法。但是,这种考 试方法实行之后,一般士子束书不观,只拿旧策读之,以应付考 试。诗赋虽让较帖经、墨义,策问更能考查其思想,并能反映一 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文学功底,但到后期过于追求孵化辞藻。可见 科举制在时间的检验下慢慢暴露出弊端。
唐朝科举考试中的各科考试内容与方法大致相同,仅侧重 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科举取试不仅要看考试成绩,而且还 要有知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权贵公卿之门。 这种投献自己代表作的规定,虽然有将考试与推荐相结合的 意味,但同时也为营私舞弊大开方便之门,可见也是弊多利 少。
进士及第不仅能获得为官的资格,而且还能获得皇帝“御 赐”的诸如黄榜报喜,曲江赴宴,雁塔题名等一系列恩宠有 加的活动,使自己风光,家族荣耀。唐朝的最高统治者便是 以此利禄相诱,使天下士人埋首科考,后人有诗写到:“太 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经书中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中阐明其中“义理”的一种 考试方法。策论是指提出有关义或政事等问题,令应试者 对答,格式较为灵活。 • 四。考试规则更加严格。考生报名必须填写家状,包括本 人姓名、年龄、籍贯、三代、户主、父母年龄、现任官职 等情况。
清朝
• 清朝承袭明朝科举考试制度,无甚大变化,只是有科考中 增加小楷一门。
,,
,
,
科举制度及其对学校教育发展的影响
----小教154 金李榜
隋朝建立之初曾行九品中正法,但这种 选官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不久便遭 废除。大业二年,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 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成立。
唐王朝建立之初也曾实行九品中正法, 但是封建统治者很快意识到,这种选官制 度分散了中央权力,助长豪门分裂势力。 因此,不久便将其废止,仍行科举制度, 并将其进一步完善。
唐朝
• 唐朝科举取士的科目,大都因袭隋朝,可以分为以 下两类:
• 常科:按时、按固定制度举行的考试科目,包括秀 才,明经,进士,明发,明字,明算等。
• 制科:根据需要不定期举行的考试科目,主要有贤 良方正、直言极谏等。 由于明发,明字,明算属于专业性考试科目,受 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此类科目不受重视,而秀才 因为应选太难,到贞观年间被废除。因此,常科中 常设者仅为明经,进士两科。
考试内容
主要是儒家经典,具体讲便是经学大师孔颖达奉太宗之命而撰述 的《五金正义》。
考试方法
帖经:经书任揭一页,将其左右蒙着,左右两边蒙着,中间只
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应试者填出。
墨义:根据儒家经典出题,考生只需根据经典原文作答。
策问:从西汉射策沿袭而来。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论文性问答,
要求应试者对现实中诸如政治,吏治,教化,经济等问题提出 建议。
考生:一、科举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 权力的垄断,凡是这片国土上的人才都 有可能被选拔出来;而在当代,很多因 出身和地位而无法取得推荐上大学资格 的普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二、科举和高考的得失已不仅仅是 考生一个人的事,而成为牵连着家庭、 亲戚、朋友、故乡荣辱的庞大社会问题。
三、对很多考生来说,科举和高考 都好比一把双刃剑,既痛苦又充满了希 望。 每天起早贪黑,“两耳不闻窗外事,
科举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 利:科举制度作为一种程式化,标准化的选
士制度,它使封建社会选拔统治人才有了较为 固定的来源。同时,也由于它标榜“公 正”“客观”,与学校教育相比少了门第,身 份的限制,因而扩大了统治阶层的基础,并在 很大程度上消融了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反抗 情绪。 • 科举制度还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官政治的推行, 而且提高了文化知识(尤其是儒家经典文化) 的地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成为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范进中举
•
鲜进范反通科深了夸了写岁了又他主
明中进映过举刻他张举他才二一一人
对举中了他制地那的人接中十直直公
比后举人命度揭喜手一着了多不生范
。的前们运的露极法事参个次停活进
巴的丑的弊了而生,加秀,地在是
结鄙恶大端封疯动文乡才到应穷个
,视的起,建的地中试。五试困仕
形与心大同社形描运又本十,之人
成范灵落时会象绘用中文四考中,
犯过法律者、工商子弟以及州县衙门的小吏不得参加考试, 宋代规定凡不孝不悌、僧道归俗之徒均不得参加科考,而 元朝仅规定凡娼优之家及患有废疾、犯有“十恶奸盗之人” 不得参加考试
明朝
• 明朝的科举考试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 一。将三级考试改为四级,即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 二。科目简单,只有进士一科。 • 三。考试方式简单,主要有经书义和策论。经书义是指以
• 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 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同 时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 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 加强中央的权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 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这就 使得九品中正制失去了选拔人才的意义。首先, 选拔人才的中正官多由二品官吏担任,而被选 拔的人才也多出自二品以上的大族,同时他们 也往往出任高级官吏。久而久之,官吏的选拔 权就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形成了“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成为世 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
• 目的:虽然高考和科举都是为了更 一心只读应试书”,是很多古代人和当
好的选拔人才,但是科举直接的目 今学校毕业班学生考试重压下的真实写
的就是选官,这与高考要选拔的人 照。
才不甚相同。
Hale Waihona Puke 谢谢• 四。增加录取名额。宋时每年的录取名额从唐朝的五十来 人增加到了百人之上,防止不得志的知识分子铤而走险。
• 五。取消吏部试,通过殿试即可授予官职。
元朝
• 元朝的科举制度,与宋朝相比处于中落期,其变化主要标 下在二个方面:
• 一是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 二是放松了对参考人员的身份限制,如唐朝规定凡曾经触
科举制从朝廷选拔人才的途径渐渐变成追求功名利禄者的 跳板。
宋朝
• 科举制在宋朝建立之后,采取重武轻文的政策,并对科举 制度进一步加以改进,包括以下几点:
• 一。增加殿试,将两级考试改为三级,即州试,省试和殿 试。
• 二。将科考的期限从每年一试改为三年一试,称为”三年 一大比”。
• 三。为防止考官徇私舞弊,建立锁院制度和糊名,誊录制 度。
考生来源
地方或中央官学培养出来的学徒,称为生徒。 社会上一般的读书人,称为乡贡。
考试流程
每年仲冬,中央和地方的官学通过校内考试的学业有成者送到尚 书省;乡贡则带着申请表到州县报名,考试合格后,便在地方举 行隆重的欢送仪式,跟随上计史进京报到。次年春天三四月乡贡 与生徒一起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考试(即省试)。
• 弊:由于科举是一种选官制度,有文采的
人不一定有管理才能。所以依靠科举很难 选拔出真正的政治人才,而且还形成重视 书本,轻视实践活动的导向。
• 它还使得知识分子读书带有强烈的的功利 色彩,削弱了道德教育的地位,也使得知 识分子放松了自己的道德修养。
科举与高考
异:
同:
•
形式:科举制度是文官选拔制度, • 明确把文化水准看作是选择官吏的 首要条件,主要是考文学修养和对 诸子经典的熟悉程度。而近年高考 以文理来划分,文科理科都要考语、 数、外,再分别加文综和理综,这 意味着每个考生至少都要重点学习 六门课。从考生的综合素质上讲, 高考比科举更能造就“多面型”人 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