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固体表面与界面

固体表面与界面


L
n.δs
图4-2-6 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2)粗糙度的影响
将一液滴置于一粗糙表面, 有 或
n( SV SL ) LV cosn
cos n n( SV SL )
LV
此即Wenzel方程,是Wenzel于1936年提出来的。式中n 被称为粗糙系数,且总是大于1,也就是真实面积与表 观面积之比。
P 2M 1 ln cos P0 RT r
3. 若θ=00,液体对毛细管完全润湿,液面是凹面。
P 2M 1 则 ln P凹 P0 P0 RT r
毛细管凝结:蒸汽压对平面液体未达饱和,但对管内凹 面液体已呈饱和,此蒸汽在毛细管内会凝聚成液体。
• 举例:陶瓷生坯中的水,水泥地面冻裂
三 吸附与表面改性
1 吸附是一种物质的原子或分子附着在另一物质 表面的现象。 2 表面改性是利用固体表面吸附特性通过各种表 面处理改变固体表面的结构和性质,以适合各种 预期的要求。 • 表面改性的实质是通过改变固体表面结构状态 和官能团来实现的。 • 表面活性剂是指能够降低体系的表面(或界面) 张力的物质
B. 长程力
• 分子间相互作用只有0.3~0.5nm,而宏观尺寸物 质之间相互作用力范围较范德华力大的多,称为 长程力。实质是两相之间的分子吸引力通过某种 方式加和 和传递产生,实质仍是范德华力。 • 两类: 1)依靠粒子间的电场传播,如色散力,可简单加合 2)一个分子到另一个分子逐个传播而达到长距离, 如诱导力,偶极矩-诱导偶极矩在传播时,相互 作用随层数增加而逐指数衰减,与被吸附物质的 极化率有关。 •
驰豫:负离子电子云被拉向内侧正离子,负离子诱导成偶极矩 表面质点通过电子云极化变形来降低表面能的过程称为驰豫
离子重排:正离子在内部质点作用下靠近晶体, 易极化负离子在诱导极化偶极子的排斥下被推向外侧,形成表面双电层 键性:重排使离子不饱和电价得到补偿,离子间键性逐渐过渡到共价键, 且表面层在组成上为非化学计量
基于X射线、热分析和其它物理化学方法对 粉体表面结构所作的研究测定,提出两种不同的 模型。一种认为粉体表面层是无定形结构;另一 种认为粉体表面层是粒度极小的微晶结构。

• • •
2、晶体表面的几何结构 结晶面不同,表面上原子密度不同,导致不 同结晶面上吸附性、晶体生长、溶解度及反 应活性亦不同。如图4-3 影响反应活性的因素:表面粗糙度和微裂纹。 表面粗糙度→表面力不均匀→活性及其它表 面性质随之变化。 粗糙度影响比表面积;封接和结合界面间 的啮合和结合强度。
• 式中,γLV,γSV和γSL分别为单位面积固一 液、固一气和液一气的界面自由能。
L
v
S
图4.2.1沾湿过程
–拉 开 固 液 界 面 , 外 界 对 体 系 做 的 功 为附着功,表示将单位截面积的液固界面拉开所作 的功。 –注:生产中,通常采用化学性能相近的两相系统, 可以降低 ,以便提高粘附功。
则杨氏方程:
润湿张力:θ代表润湿角
讨论:
• ①θ>900时,润湿张力小(F<0),不润 湿; • ②θ<900时,F>0,能润湿 • ③θ=00时,润湿张力F最大,完全润湿,即 液体在固体表面上自由铺展 润湿的先决条件:SV> SL或SL十分微小。
2、浸湿(图4.2.2) 浸湿过程引起的体系自由能的变化为
些问题作简要介绍。
• 本章内容: • 1.固体的表面 • 2.界面行为 • 3.晶界 • 4.粘土-水系统胶体化学 • 重点: • 1.界面行为 • 2.粘土-水系统胶体化学 • 难点: • 粘土-水系统胶体化学
4.1 固体的表面及其结构
• 4.1.1 固体的表面特征 • 4.1.2 固体的表面结构
(1)界面自由能本身的影响 由公式
SV 不能改变,只能从改变 SL 和 LV 方面考虑, 实际生产中常采用固液两相组成尽量接近来降 低SL和通过在玻璃相中加入B2O3和PbO来降低LV
δs.cosθ
V (a) B A S C D
θ δs δs.cosθn
V
L
(b) B
C D A S
θn
双电层厚,表面能和硬度降低。当用极化性能较小的
Ca2+和F-依次置换PbI2中的Pb2+和I-离子时,表面双电 层厚度将减小,相应的表面能和硬度迅速增加 。
4.1.3 粉体表面结构
粉体在制备过程中,由于反复地破碎,不断形 成新的表面。表面层离子的极化变形和重排使表 面晶格畸变,有序性降低。因此,随着粒子的微 细化,比表面增大,表面结构的有序程度受到愈 来愈强烈的扰乱并不断向颗粒深部扩展,最后使 份体表面结构趋于无定形化。
结论:①当真实接触角 <900 时,粗糙度越大,表观 接触角n越小,就愈容易润湿; ②当 >900 时,则粗糙度越大,表观接触角 n 越大, 愈不利于润湿。 (3)吸附膜的影响 固体表面吸附膜的存在使SV降低,对润湿不利。
4.粘附的表面化学条件
(1)润湿性润湿张力F要大,以保证良好 的润湿。 (2)粘附功要大,以保证牢固粘附, W LV SV SL • (3)粘附面的界面张力要小,以保证粘 附界面的热力学稳定。 ( 4 )相溶性或亲和性,粘附剂与被粘附 体间相溶性要好,以保证粘附界面的良 好键合和保持强度。
• 表面微裂纹可因晶体缺陷或外力场而产生,对 脆性材料强度尤为重要。 材料断裂应力(б c)与微裂纹长度(c)的关 系式
c
2 E C
4.2 界面行为(润湿与粘附)
• 4.2.1 • 4.2.2 • 4.2.3 弯曲表面效应 润湿与粘附 吸附与表面改性
4.2.1
弯曲表面效应
1. 弯曲表面的附加压力
4.1.1 固体表面的特征
• 1 固体表面的不均一性 –晶格缺陷、空位或位错而造成表面的不均 一性; –由于外来物质污染,表面吸附外来原子占 据表面位置,形成有序或无序排列,引起 固体表面的不均一性。
(2 固体表面力场
•固体表面力:固体表面质点排列的周期重复 性中断,使处于表面边界上质点力场对称性 破坏,表现出剩余的键力,即固体表面力。 •A. 范德华力 •B. 长程力
0.281
0.266
对于其它由半径大的负离子与半径小的正离子组
成的化合物,特别是金属氧化物如Al2O3、SiO2等也会
有相应效应。而产生这种变化的程度主要取决于离子 极化性能。如:PbI2表面能最小(130尔格/厘米2), PbF2次之(900尔格/厘米2),CaF2最大(2500尔格 /厘米2)。这正因为Pb2+与I-都具有大的极化性能,
4.开尔文公式适用于固体溶解度
2 SL M c ln c0 dRTr
颗粒越小,溶解度愈大
2. 润湿和粘附
润湿的热力学定义:固体与液体接触后,体 系(固体与液体)的吉布斯自由能降低。 分类:按润湿程度不同可分为: 附着润湿、铺展润湿和浸渍润湿。
2.1 附着润湿
• 附着润湿: 固体和液体接触后,液-气界面 和固-气界面变为固-液界面 • 引起体系自由能的变化为Βιβλιοθήκη 2. 弯曲液面上的饱和蒸气压
开尔文公式
P 2 M 1 ln P0 RT r
P M 1 1 ln ( ) P0 RT r1 r2
• 讨论: • 1.开尔文公式同样适用于不同曲率半径下固 体表面上蒸汽压的计算。 • 凸面蒸气压>平面>凹面;
2. 开尔文公式应用于毛细管内液体:
3、铺展(图4.2.3) 置一液滴于一固体表面。恒温恒压下,若此液 滴在固体表面上自动展开形成液膜,则为铺展润 湿。
体系自由能的变化为:
G SL LV SV
V
L
S
图4.2.3液体在固体表面的铺展
液体在固体表面上的铺展由s-v、s-l、l-v三个界 面张力决定,其平衡关系为:
第四章 固体的表面与界面
固体的界面可一般可分为表面、界面和相界面: 1)表面: 表面是指固体与其本身蒸汽或真空的界面。
2)界面:一相与另一相(结构不同)接触的分界面。 如固相与固相的相界面(S/S);固相与气相之 间的相界面(S/V);固相与液相之间的相界面 (S/L),简称界面。
本章主要从物理化学的角度对有关固体界面及其一
(1)定义:弯曲表面两边的压力差, ∆P。P=P0+∆P
(2)产生原因: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方向:曲率中心。
• 条件:液体均匀,不计重力 • 体积增大唯一阻力:扩大比表面所需的总表 面能 • 克服表面张力所需的功: • (p - p0)dv=γdA • △pdv=γdA • dv=4πr2dr dA=8πrdr • △p=2γ/r • 对非球面曲面:△p=γ(1/r1+1/r2) • -拉普拉斯公式
G SL SV
如果用浸润功Wi来表示,则是
Wi G SV SL LV COS 0
若Wi≥0,则ΔG≤0,过程可自发进行。浸湿过程 与粘湿过程不同,不是所有液体和固体均可自
发发生浸湿,而γSV>γSl才能自发进行。
V S
L
图4.2.2浸湿过程
3、影响润湿的因素
A. 分子引力,也称范德华(van der Walls)力,一般是 指固体表面与被吸附质点(例如气体分子)之间相互 作用力。主要来源于三种不同效应: 1)定向作用力。主要发生在极性分子(离子)间。 2)诱导作用力。主要发生在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间。 3)分散作用力(色散力)。主要发生在非极性分子 间。 对不同物质,上述三种作用并非均等的。例如 对于非极性分子,定向作用和诱导作用很小可以忽略, 主要是分散作用。
4.1.2离子晶体晶体表面结构
表面力的存在使固体表面处于较高能量状态。 系统总会通过各种途径来降低这部分过剩的能量, 这就导致离子晶体表面质点的极化、变形、重排 并引起原来晶格的畸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