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润心田乐学古诗
——浅谈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
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
在小学阶段,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
一、多元教学,再现诗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
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
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诗人在描绘画面的同时,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意愿寄托其中,从而创造出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
诗歌也因此有了意境美。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在上句中,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孤”字,这“孤”字既是作者实写在茫茫大海之上,友人的一只船显得孤单寂寞,也蕴含着作者和友人各奔东西后,都会感到孤独感伤的情怀。
下句着重体会一个“唯”字,既是实写滚滚长江水不住东流,也表达了作者和友人虽身处异地,但互相之间的情谊与牵挂一如那江水绵绵不断。
在教学中我先根据前两句诗,简单地画出送别之地黄鹤楼以及送别时春意烂漫的情景,然后问学生在这送别图上还应该添画些什么?学生会说:主人公李白、船只,江水等。
学生会有几种不同的画面:一幅黄鹤楼前李白极目远眺,只见一望无际的江面不见船;一幅是茫茫的江面一叶孤帆隐约可见;另一幅是滚滚江水而来,艘艘帆船而过。
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的画面,进行再造想象,不但可以把送友人到广陵的临别一幕再现在学生眼前,而且让他们切实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领略诗
中的真意。
达到“言有尽而意味无穷”的体验效果,达成了学生对诗画的理解和统一,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
提升整体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给古诗配画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潜心感悟,无拘无束描绘,创新因子更活跃。
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
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有视觉上的黄鹂、翠柳、青天、白鹭,有听觉上的黄鹂的鸣叫,有近景“万里船”,远景“千秋雪”等,作者从多角度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声、色,动、静,远、近,线点面结合的绚丽而生动的春的立体图景。
教师如若反复讲解则失去画面的灵气与意境,如若草草带过,这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画面感不强。
尤其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这一句中“窗含”的理解对孩子来说是一大难题,但是运用多媒体先展示室外之景,翠绿的柳条在微风中飘拂,几只黄鹂在柳丛中快乐的唱着清脆的歌,一行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蓝天,近处有停泊的行船,然后通过视角的推进,进入室内,定格在窗口,看到那远处的静默的雪山,这样诗中的情景全都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从整体上初步体会图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诗句的联系,教师不必多说,此景此诗深深地映现在他们的脑海,令他们久久难以忘怀,真正促进古诗的有效学习。
今后一见这样的情境便激活思维,触类旁通,“画面泉涌”,美的感觉油然而生,美的诗句脱口而出。
二、以读悟情,体味情感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境界高远,蕴涵哲理,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理应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架起这道通往文学圣殿的桥梁。
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厚实的语文功底,在教学诗歌时,我们应横联纵引,用心用情有意识地拓展知识点,水过无痕地帮助学生学习、赏析、理解、感悟诗歌,从中汲取文学营养。
在教学《江南》一诗时,针对低年级学生,可先听有感情的范读,让学生感受到诗句内容的美。
接着可让学生边听范读边想象“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的情景,让学生体味鱼儿一会儿游到这,一会儿游到那的悠闲可爱的样子。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则可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文中“戏”字之妙,一个戏字写活了鱼儿的样子,甚至可
让学生联系生活中见过的鱼“戏”的情景,如鱼儿成群结队地游动,鱼儿互相争抢食物,鱼儿从水面跃起,鱼儿把嘴巴伸出水面透气……抓住“戏”字诵读出鱼儿活泼的姿态,体会出莲叶与鱼儿的美。
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则可给诗标出停顿和重音,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在反复诵读中,学生体会诗人见到江南美景的愉悦之情,而重音吟诵时要注意声音的延长,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再现鱼戏莲叶间的美景。
三、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摒弃烦琐的分析和逐字逐句的讲解,应以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来,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同时,积极发挥主导地位。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便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阅读也反映着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
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在实践中我发现,学生通过自悟而受到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以及所获得的知识,远非教师分析所能得到的。
而有些古诗文的深远意境,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人文精神也绝非教师能分析得清的。
如果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阅读,尽情吟诵,就会产生很多超越文本的阅读新意。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读后问: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学生在经过充分的自读感悟后纷纷发言:“在这么美的环境中一个人饮酒,李白真是太孤独,太伤感了!”“不!李白太浪漫了,花间、月下、美酒,那种感觉肯定是妙不可言。
”尊重学生富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表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这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
四、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文化底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
基础。
”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这里有量的积累,“课标”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以400万字以上。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不少教师硬性规定学生一周必须背诵几篇古诗文,往往学生难以完成任务,这是为什么?我觉得很多教师认为这是学生的事,与自己没多大的关系。
其实不然,教师的参与是极其有效的。
为了让记忆力好的学生带动一些记忆力差的学生,我给他们组成了“古诗文对对吟”组合,把一篇古诗文一分为二,让两个学生配合吟诵,可以轮读、分读、齐读等,每天晨会“古诗文对对吟”也成了学生一显身手的时刻。
他们在每天的对吟中,慢慢积累了很多优秀的古诗文。
另外配乐吟诵、表演吟诵、开古诗文吟诵大会……这些都是很好的古诗文积累方法。
由于古诗短小精悍,有好些诗学生已会背诵,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激活兴趣。
如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日一诗”活动;偶有学生在习作中、语言表达中用上一、两句诗词,大加褒扬;采用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出游诵诗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开展诵诗擂台赛,评选背诗小能手等。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要把握好自己学生的特点,选择科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总之,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做为老师,我们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寻找好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古诗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古诗词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