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灸疗法详解

天灸疗法详解

天灸疗法
一、应用举例
二、天灸疗法理论特点和方法
1.理论特点
1)理同内治
病从外入、由表达里,既有外治以应之,故先取其外。

病从内生,形诸于外,由里达表,亦可以外治,非外治者不能治内。

内服汤药在体内通过经络的“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到达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发挥其治疗作用。

天灸疗法属于穴位贴敷疗法的一种,在体表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同样作用于经络直达病所,发挥其治疗作用。

因此,内服汤药与天灸有“殊途同归”之效,如《理瀹骈文》所言:“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

2)经络学说
中医学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的机能活动。

《素问·皮部论》言:“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舍于皮毛。

”十二皮部与人体经络、脏腑联系密切,无论病从外入,或由内生,都离不开经络之十二皮部。

穴位是脏腑精气输注
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又是脏腑疾病反应于体表的特定部位。

因此,经络学说是天灸疗法的理论核心。

3)天人相应:《灵枢·邪客》载:“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变化。

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人体阳气随之有升、浮、沉、降节律,形成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规律。

因此,人体应顺应自然界的节气变化进行调治,才能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4)春夏养阳:《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

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一方面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之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此时扶阳祛寒可以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另一方面为秋冬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为严寒所伤。

5)冬病夏治:一些冬季常发而以阳虚阴寒为主的慢性病,夏天气候暖和病情缓解,通过伏夏的调养,可以不失时机地补益正气,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扶正而祛邪,以预防其在冬季复发或减轻发作症状。

2.操作
(1)药物制备:将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按一定比例(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80目),新鲜老生姜去皮后榨汁,用密闭容器保存在4°~8°低温下,用时倒出(姜汁低温保存下不超过48小时,常温中暴露在空气中姜汁不宜超过2小时),将药末和姜汁按照1:1比例(如10克药末用10ml姜汁)调和,并制成1×1×1cm3大小的药饼,药饼质地干湿适中,并准备5cm2大小胶布以待将药饼固定于穴位上。

(2)操作:
1)充分暴露患者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
2)施术部位皮肤干燥不湿润,汗液分泌过多应擦干。

3)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4)贴药后不宜剧烈活动,以免出汗致药膏脱落。

三、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虚人感冒等)、胃肠疾患(慢性胃肠炎、胃脘痛等)以及慢性颈肩背痛。

退行性骨关节炎、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亦可参考使用。

三、注意事项
1、贴药当日戒酒、辛辣、海鲜、蘑菇、牛肉、芋头等易致化脓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及进行冷水浴。

2、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瘙痒、水泡,避免搔抓破损。

水泡溃破者保护创面,防治感染。

3、贴药时背部皮肤应干燥,贴药后不宜剧烈活动,以免出汗致药膏脱落。

4、14岁以下儿童贴药时间不宜超过45min,年龄越小则贴药时间相应缩短,但不少于20min。

以贴药处皮肤潮红或自觉背部瘙痒、灼热、刺痛,随即移去膏药。

5、老年人贴药时间可适当延长,但不宜超过2小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