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教学之我见

诗歌教学之我见

诗歌教学之我见
因为历年来中考关于诗歌的考察大多仅限于背诵与默写,大部分教师和学生也认为诗歌不好教也不好学。

所以,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不太重视诗歌的学习。

2010年的中考,第一次出现了诗歌赏析的题目,让我们不得不把目光又投向了诗歌的学习。

其实,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精炼、含蓄,是语言艺术的精品。

学习诗歌,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积累语言、文学知识,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学生认识,鉴赏想象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新课标下应如何树立新理念,寻找诗歌教学的新路子,值得我们深思。

诗歌教学语言意境
一、课前诗情激发
诗言志,歌言情。

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境界高远,蕴含哲理。

那么,如何让学生体味诗歌作者彼时刻的心情,教师最主要做的就是在课前要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诗情。

如运用播放相关乐曲、歌曲或展示图画等手段,均能有效地营造浓厚的氛围,让学生培养出相关的情绪,以便更深刻的理解诗歌的内涵。

比如,我在教学《纸船》一诗时,就用课前播放《鲁冰花》渲染气氛,让同学们在课前就由歌曲感受到“母爱”,内心产生一种对母爱眷恋之情,那么在学习中,学生就能很自然地体会到诗中表达出的对母爱的思念之情。

二、课上“读”中悟
新课标强调“品味作品中有表现力的语言”,诗歌强调的就是对语言的学习,诗歌的语言都讲究押韵,富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声韵和谐的音乐美。

要体会这种美,只有通过诵读,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才能内化到学生的审美体验中,从而提高学生艺术的驾驭母语的能力。

1.高声诵读,在读中感受
初读时,教师要学生读懂诗句,读通全诗。

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诗的节奏及感情,能用语音和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用不同的停顿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

课堂上,教师可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齐声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

2.低声慢吟,在读中品味
在充分的诵读后,让学生在低吟中对诗歌的内涵充分品味,激活学生的个性理解,从而达到“与诗人心灵对话”的最终目标。

第一,品味语言。

用词准确、生动,语言凝练、含蓄是诗歌语言的特色,在学习诗歌时,必须认真精读,,反复推敲,仔细品味那些经过精心锤炼的语言精华,才能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才能体味到诗歌的语言美。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两句诗写的是长江两岸的景色,诗人用高度
凝练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崇山峻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平原上,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随山势的消失,在一望无际的湖北平原上缓缓东流。

多美的语言,多美的图画,我们只有精读、细品语言才能体会到。

第二,品味意境。

学习诗歌一定要弄清意向和意境两个概念,意向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

意境就是由诗中一组或一串意向构成的有机整体画面。

在读诗时,仔细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揣摩诗歌的意象,就能领悟到诗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艺术形象,与诗人感情共鸣,逐步进入诗人创造的艺术境界,领悟诗人的思想及诗歌的主题、内涵,从中受到熏陶,融通诗意。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由诗人选取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十一个意象,我们感受到的是一幅凄清苍凉的画面,从而体会到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上面的例子是由形象画面入手品味的,品味诗歌意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可以从写诗背景入手品味,从诗人经历入手品味,从构思技巧入手品味,再现诗歌内容为诗歌谱曲或配画也是品味意境的不错方法。

第三,品味哲理。

很多古代诗歌蕴含着哲理。

哲理的基本特点是富有理趣,包括人生的真谛、万物的奥秘、自然的规律等。

在学
习的过程中,要慢慢的品读,认真体会,才能感悟到诗歌的哲理美。

如杜甫的《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面上是写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举目纵观群山的低矮渺小。

但仔细体味,就会发现诗句中蕴含着一个生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的去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

表现出的是一种不畏艰难,对未来充满自信的雄心和气概。

三、课外鼓励写作
十几岁的学生,青春勃发,思维活跃,情感细腻,正是写诗爱诗的年龄。

但诗歌写作在平常作文训练中几乎没有被提起过。

的确,诗歌的创作需要高超的创作技巧,但诗更为久远的意义却是“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是情感释放的一个载体,写诗不应成为写作训练的禁区,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们大胆的“诗言志”。

总之,诗歌教学要让学生通过知人论世,在吟咏诵读中品味语言,解析意象和揣摩意境,从而获得深刻感悟和审美情境,在学习中陶冶情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