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2~6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际测量计算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通过对比分析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3.能用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4.通过对圆周率的计算,渗透爱国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准确计算圆的周长。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开门见山: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圆的周长)
2、回忆一下,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谁来指一指?什么叫长方形的周长?
二、新授
3、学习什么叫圆的周长。
①先指一指(它的周长是指哪一部分的长)
②概括什么是圆的周长(板书)
③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4、猜想:你觉得今天我们要研究圆的周长的哪些方面?
(怎么算?和什么有关?怎样推导?)
5、学习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
①通过三个车轮的演示,证明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
②正方形的周长和什么有关?(边长)→边长变化,周长也跟着变化,那么这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是不变的呢?→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
③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那我们猜想:圆的周长÷直径=?倍④怎样验证呢?(先测一个圆的周长,再除以它的直径,看它是几倍关系)⑤怎样测一个圆的周长呢?(学生先讲,老师再介绍)
⑥介绍绕绳法、滚动法。
→测量的基本方法是:化曲为直(板书)
测量一个圆的周长.一般的刻度尺是不能直接测量的,因为刻度尺是直的.此时,我们可以用一根细线,绕圆一周,做好记号,然后再把细线拉直,放到刻度尺上测量.测量结果即为圆周长.通过这样的步骤,我们就把“曲”的长度成功化为“直”的长度了.→测量的目的是什么?(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
⑦分工→学生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得出结论
⑧小结:其实我们用这种方法,很难得到比较精确的答案,其实在很久以前,数学家们都在研究这个问题,请看小资料
(视频)
介绍资料:①我国有一本书叫……②认为……③割圆术发现……④精确了……⑤到了公元2000年……想知道吗?……
虽然没有算完,但人民却达成一个共识:圆的周长÷直径却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称为圆周率……绍圆周率,推导公式。
三、练习
①直径是2分米,求它的周长。
②阅读书本62~63页,把重点词句画出来。
③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第一关:填空、选择
第二关:求图形的周长
第三关:求摩天轮的周长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