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讲义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讲义

生活中我们会观察到一些这样的现象:小朋友愿意和别人一起玩自己的玩具汽车,一个小朋友把自己的饼干分给另一个同伴。

这些都是什么行为呢?
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

具体还包括:谦让、帮助他人等。

亲社会行为对幼儿发展有重要影响,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儿童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基础,是提高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

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1.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3岁以前,2岁左右亲社会行为的萌芽,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同情、分享助人等行为。

经常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看,或送给他人玩。

第二阶段是3-6/7岁,此时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孩子的合作行为发展迅速,这也是幼儿发生频率最高的亲社会行为。

2.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的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具体表现为:均分”观念占主要地位,什么都要一人一半,分享时还容易受物品数量的影响,如果多则更可能分享;另外分享对象不同,幼儿分享的反应也不同,比如如果对方是他亲近且喜欢的,更可能分享;分享时,相对于玩具,幼儿更注重食物的均匀;
幼儿亲社会行为在这一时期也出现明显个别差异,有差异说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需要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三、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幼儿日常生活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和同伴相互作用。

其中家庭是主要影响因素。

如: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温和型父母则更可能培养利他幼儿,温和的亲子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有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是同伴的相互作用。

在幼儿同伴的安慰、帮助等能力形成过程中,同龄人起着决定性作用。

其次是社会生活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和大众媒体。

每种文化对于亲社会行为的鼓励是不同的。

东方文化强调群体和谐,这也使得亚洲人们更加重视鼓励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宏观上说,亲社会行为是社会文化产物。

大众媒介对幼儿亲社会行为也有影响,其中电视是一个重要途径,像幼儿喜欢看动画,也会学习里面的人物互帮互助。

像有个动画片叫“帮帮龙”,孩子受到影响也会想去帮助他人。

第三是观点采择能力和移情。

观点采择是指幼儿能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情感,这被认为是亲社会行为的首要认知条件,不过最终是否做出亲社会行为还是依赖于幼儿自己的判断。

移情是指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是幼儿亲社会行为根本的、内在的因素,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能显著提高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因为认知局限,容易自我中心考虑问题,所以帮助幼儿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是发展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主要途径。

四、小结
通过本次学习,我们了解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在今后的作中,我们要做好榜样,发挥同伴相互作用,引导幼儿产生更多亲社会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