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感情关系 ——依恋
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 ——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一、依恋的发展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
体和感情联系的一种倾向。
他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 上逐渐形成的一种链接、纽带或持久的关 系。
(一)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 1、无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3个月前)
喜欢所有的人,最喜欢注视人的脸。
2、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3~6个月)
在熟悉的人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 啼哭和咿咿呀呀,对陌生人明显减少。
3.特殊情感连接阶段(6个月~3岁)
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注。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尽管所有的婴儿都存在依恋行为,但由于 儿童和依恋对象的关系密切程度、交往质 量不同,儿童的依恋存在不同的类型。
同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幼儿发现这些幼儿的长处, 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这些幼儿在同伴心目中的 地位,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儿童交往、 改善同伴关系的目的。
第四节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是在对性别角 色的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 行为习惯的过程,从而导致儿童之间在心 理与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
社会性发展对儿童的意义
节
第二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节
第三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节
第四
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节
第五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第节六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第节七 节
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 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3.反抗型
这类儿童遇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如 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表现极度的反抗,见到 母亲回来时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 与母亲接触,甚至有些发怒。
(三)如何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呢?
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 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 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良好的身体接触 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及时做出反应
一、性别角色与学前儿童的性别差异
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
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 的,即只有当孩子知道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才 能进一步掌握男孩和女孩不同的行为标准。
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 社会期望。
男女两性是由遗传决定的,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 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是从儿童时期起接受 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男女儿童通过对同姓别 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 模式,即性别行为。
二、学前儿童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第一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 色知识(2~3岁)
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 第三阶段: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
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一)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14~22个月的儿童中,男孩更喜欢卡车和小汽车,而女 孩更喜欢布娃娃和柔软的玩具。
(二)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
游戏中性别差异更加明显;男孩更喜欢和男孩玩,女 孩更喜欢和女孩玩;6岁男孩好奇心和情绪稳定性优于 女孩,6岁女孩对人与物的关心优于男孩;6岁儿童的 观察力男孩优于女孩。
四、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对学前儿二、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民主型 2.专制型 3.放任型
三、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婚姻关系 家庭结构 家庭规模 出生次序
第三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生发展的阶段
(一)2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
6个月时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同伴之间的交往,这 是的婴儿可以相互触摸和观望,甚至以哭泣来对 其他婴儿的哭泣作出反应。6个月以后,婴儿之间 交往的社会性逐渐加强。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
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即:为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
俗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 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 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
社会性发展(也称为儿童的社会化)
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 为规范与社会行为的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 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他是在个体与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亲子关系的发展 同伴关系的发展 性别角色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
继子女之间的关系。
亲子关系
狭义 广义
(二)父母的行为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 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着;是孩子性别行为 的模仿对象;对孩子的性别行为具有强化作用。
二、影响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
(一)外表 (二)社交技能
另外还有: 是否有好、帮助、分享、合作、谦让、性子急慢、 脾气大小、活泼程度、爱说话程度、胆子大小等
三、学前期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童
(一)被忽视型的儿童 (二)被排斥型的儿童
怎样帮助问题儿童交友?
首先,要是他们了解受欢迎儿童的性格特点及自 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与他人友好相处;
物体中心阶段 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二)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从3岁开始的。
3岁左右,幼儿常常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 主;
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 主要游戏形式;
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 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
1.回避型依恋
母亲在场或者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这种 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和接受母亲的安慰表现一 样。
实际上这类儿童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也被 称为“无依恋的儿童”。
这种类型的儿童比较少。
2.安全性的依恋
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玩具,对 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 身旁。当母亲离开时,探索性行为会受影响,明 显地表现出一种苦恼。当母亲重又回来时,他们 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很快又平静下来, 继续做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