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色与配色

测色与配色

纺织与材料学院
--测色与配色作业
专业班级:轻化工程1303班
姓名:
学号:4130
完成日期:2016年7月1日
读后感
颜色科学是门重要的边缘学科,它的应用面极广,涉及到轻纺
化工、电影电视、造纸印刷、玻璃陶瓷、光源照明、颜色计量、军
工伪装、遥感技术,口腔学等许多部门,因此加强理论和应用技术
是必然的趋势。

在印染工业中测配色是生产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传统的测配色
主要用人工的方法,这不仅工作量大,费时耗料,而且在生产样品
与来样之间的色差,也是由丰富辨色经验的人靠视觉进行,辨色的
结果与人的心理状态、年龄、环境有极大的关系,带有很大主观性,因而供需双方有时会产生相当大的差异,使双方发生争执。

随着科
学技术的发展测配色的技术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进。

从人工目测发
展为仪器测量。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色度学是研究人眼对颜色感觉规律的一门科学。

颜色是一种受
物理学、视觉生理学、心理学影响的综合量,为了能够得到一致的
色度度量效果,同一色度数据,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规定了一套标
准度色系统。

由于不同的三原色的量(即三刺激值)能匹配各种颜色,因此可借三原色的三刺激值来表示各种颜色。

CIE于1931年建立了
一个国际通用色度学系统,即CIE1931标准色度学系统,完善了色
度学的理论。

用R,G和B代表颜色分量。

因为1931CIE-RGB存在一
些问题,后来在此基础上以三个假想的原色光。

建立起一个新的色
度学系统CIE1934XYZ表色系统。

用X, Y和Z代表三原色的三刺激值。

虽然CIE1931色度系统能准确表示颜色,但色品坐标x和y变
化的大小与人眼颜色视觉差别变化并不一致,就是说CIE1931色度
系统是非均匀颜色空间。

为此,国际照明委员会在1976年提出了1976LAB均匀颜色空间系统。

CIE 1976 LAB均匀颜色空间,是
CIE1931标准色度学系统的非线性变换,它将X, Y, Z直角坐标颜
色空间转换为柱而极坐标,分别对应与眼睛视觉相一致的明度L*和
色度a*, b*,其中a、b*与色调、饱和度的感觉相一致。

L*为明度,表示黑一白轴;色度a*表示红一绿轴,色度b*表示黄一蓝轴。

L*为100时,表示对光完全散射的漫射体;L*为0时表示对光完全吸收的
黑体,a*值越大样品的色调越红;b*值越大色调就越黄。

只要测量出
样品三刺激值,就可以按公式计算出L*, a*, b*的值。

公式中X, Y, Z为完全反射漫射体的三刺激值两样品的颜色不同就存在着色差,则根据色差公式计算出即可。

色差在颜色测量和生产质量控制
方而有广泛的应用。

两样品的色差△E*和目视色差感觉关系如
下:DE*=0-0.5时,能微弱感觉到;DE*=0.5-1.5时,稍有感觉;DE*=1. 5^-3. 0时,能明显感觉到⊿E*=3. 0 -6. 0感觉很显著。

1989年,CIE成立了技术委员会TCL-29,主要任务是考察在工业中使用的在
日光照明下进行物体色色差评价的标准,并给出建议。

1992年TCL-29给出了对新公式的修正方法的提案。

这个最终的提案在1995年
作为CIE的技术报告被公布出来。

该报告详细说明了为了新的色差
公式在色差方而以前所做的工作。

新公式的完整的名称是“CIE1994 (DL*, DC*ab, DH*ab)色差模型”,缩写为"CIE94" ,新的色差公
式基于CIELAB颜色空间。

TCL-29认为在染色工业中该色差公式被
广泛地接受,而明度、彩度、色相的差别和人的感觉的统一是极为
重要的。

在计算有色材料的中小色差时,这个色差公式替代了以前
推荐的色差公式。

但是它没有作为颜色空间替代C工ELAB为了进一
步改善工业色差评价的视觉一致性,CIE专门成立了工业色差评价
的色相和明度相关修正技术委员会TCL-47。

经过该技术委员会对现
有色差公式和视觉评价数据的分析与测试,在2000年提出了一个新
的色彩评价公式,并于2001年得到了国际照明委员会的推荐,称为CIE2000色差公式。

CIE2000是到目前为止最新的色差公式,精度也
较以前的公式大大提高。

颜色的测量方法有目视法、光电积分法和分光光度法。

目视法
势必会逐渐被淘汰,目前主要采用仪器的物理测色方法。

光电积分
法是把探测器的光谱响应匹配成CIE标准色度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
曲线,从而对探测器所接收到的来自被测颜色的光谱能量进行积分
测量。

该方法测量快并具有适当的测量精度,目前已广泛应用。


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物体的反射光谱功率分布,并由此计算出被测
颜色在各种标准照明体下的三刺激值。

这是一种精密的颜色测量方法,由此制成的仪器即为光谱光度计或分光光谱仪,成本较高。


纺织印染应用自动配色时必须获得颜色样品的光谱分布或其本身的
光度特性,因此应该采用分光光度法进行颜色测量。

计算机配色在
工业自动化倡导下已渐趋普遍并受到普遍重视,目前引进测配色系
统的企业正在不断增加。

计算机配色有二种方式:一种是色号归档检索,把以往生产的品种按色度值分类编号、存档,需要时输出,可
以避免实样保存中的变褪色。

一种是反射光谱匹配,即使产品的反
射光谱能匹配表样的反射光谱,是最完善的配色(无条件等色),但
是不容易真正实现,生产中很少采用。

另外一种是三刺激值匹配法
即条件等色,其原理是只要三刺激值相等的两个颜色给人的颜色感
觉就相同,即能达到颜色匹配。

这种配色方式达到等色的前提是照
明体、观察者和测色仪器都相同,否则就会引起色差。

三刺激值配
色方式是应用最普遍的配色方法。

计算机配色是在输入标准色样和建立定标着色数据库的前提之下,由计算机运行配方。

配方计算的总体流程,由选定的染料组合和配色技术条件预测初始配方;根据配方与标准色样的色差决定是否进一步修正配方:如果色差没有达到ICJ值,则进行迭代改善修正的配方;当色差小于ICJ值时,则计算配方的同色异谱指数M以评价其光谱异构程度,并给出配方。

染料的选择应考虑价格、色牢度、力份、相容性和色域范围等。

制作基础色样时,应根据染料情况确定浓度梯级,在实用中一般采用6-12个浓度梯级。

基础色样的制作应包括空白织物的染色即不加染料只用助剂以同样的染色条件制成空白染色织物。

印染配色主要包含标准色样的测量、初始配方的计算、初始配方的小样试染、配方修正以及修正配方的染色等工艺过程。

在自动配色的应用中存在许多的干扰因素:测量误差。

织物的影响,染色工艺的影响。

染料色光和力份等特性变化的影响,染料拼色后的相互作用。

印染计算机测配色系统较人工测配色具有明显的优势:能迅速提供合理的配方,降低生产成本;配色系统能列出产品在不同光源下颜色变化程度,预先得知配方颜色的品质,减少对色困扰;迅速精确的修正配方,提高修色效率;科学高效的配方存档管理,方便检索使用;可对色料、助剂进行检验分析,包括上染率、半染时间的测定,染料力份和色相分析、助剂效果的判定等;提高印花残浆再利用率。

当今大数据时代,颜色的数字化管理已呈必然趋势。

计算机测配色系统在印染行业的蓬勃发展。

但是依然有些缺陷,以后的主要针对不同厂家的不同染料进行测配色的方向进行研究。

还有色度学在随着社会进步而逐渐完善。

但是目前人的经验却不会被取代,因为一个人的经验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得来的,比计算机的记忆少不了多少。

而且还可以弥补计算机的不足,所以经验的积累和新技术的应用都很重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