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教育学原理课程导引-PPT课件

2019年教育学原理课程导引-PPT课件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 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 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 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 派纳《理解课程》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佐藤 学《课程与教师》 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学记》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同学们应该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全面系统地了解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深入理解 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理论观点,初步掌握教育学原 理的理论方法。 初步养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论兴趣,进一步形成 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锻炼和提高教育研究的理 论思维能力,增强教育研究的学术敏锐性,开拓 教育研究的学术视野。 能应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教育理论和 教育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并初步形成独立的有说 服力的见解。
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分模块、分专题来设计,知识按照单元的方式 来组织与呈现,每一个模块中都包含若干个专题,每个教 学专题中又包含若干知识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按照知识 间的内在逻辑与学习顺序来排列。总体来看,本课程主要 包含以下五大模块: 教育本论:《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人、社会》 教育模式论:《教育目的》、《教育制度》 教育主体论:《学生及其发展》《教师及其发展》 教育实践论:《课程与教学》《学校德育》 教育变革论:《当代教育新理念)《当代教育改革》

推荐阅读(教材和著作部分)
叶澜主编,《教育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 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石中英主编,《公共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司晓宏、张立昌主编,《教育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年。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 版社,2009年。 [俄]弗·弗·克拉耶夫斯基著,《教育学原理》,教育科学出 版社,2019年。 [德]底特利希·本纳著,《普通教育学——教育思想和行动基 本结构的系统的和问题史的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年。 [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 出版社,1986年。
课程目标
邀请和引导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掌握 必要的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不断调整和完善自 己的教育思维方式和教育生活态度。 引导同学们形成对中西方教育各种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及其讨论的问题和基本理论主张的整体 认识并进行评价。 拓宽教育理论视野,激发同学们进行教育理 性思考的兴趣,启发和锻炼教育理论思维能力。 陶冶同学们的教育生活情趣,进一步形成奋 发进取、睿智通达的教育生活态度,促使同学们 自觉的不断提升教育境界。
育应注重教师的教育意识的进一步 养成和培育,教育学原理课程作为教师教育模块的重要基础 性课程在同学们教育意识的进一步养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 作用。因此,进一步培育同学们的教育意识是教育学原理课 程义不容辞的使命。 教育意识由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共同开启,又内在拥有教育 理论和教育经验;教育意识开启教育行为,教育行为又内在 拥有教育意识。教育意识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环节,是专 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生成的基础。 教育意识包括教育意向、教育信念、教育理解和教育反思。 立足同学们的教育生活经验和体验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讨 论,组织和引导大家一起反思,进而开放式的理解教育生活 的意义,促进同学们教育意识的进一步形成。
2019级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
教育学原理课程导引
授课教师:郭祥超 联系方式: 2019年7月
导引内容
课程定位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设计 推荐阅读 问题串引
教材:郝文武、龙宝新主编《教育学原理》北京师大出版社2019年版
课程定位
教育学原理立足教师自我理解的视角对教育现象特别是 学校教育的形成、发展进行探讨,对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 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教育目的、教育制度、 学生、教师、课程与教学、学校德育、当代教育新理念和教 育改革等教育学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自觉的反思, 把握其深层逻辑,为学校教育实践的合理发展提供理论建议。 本课程教学致力于同学们教育意识进一步养成、反思意识和 问题意识进一步形成、教育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助于同 学们作为在职教师提升自身专业境界,力争尽早成长为优秀 教师乃至教育家。
推荐阅读(名著部分)
柏拉图《理想国》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洛克《教育漫话》 卢梭《爱弥儿》 康德《论教育学》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福禄倍尔《人的教育》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斯宾塞《教育论》 罗素《教育论》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马卡连柯《教育诗》 亚米契斯《爱的教育》
我的职业角色


学习者、学者和研究者 “传道、授业、解惑者” 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示范者和榜样 替代父母和准朋友 我是中(小)学教师 处于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或中间阶段 我是某学科教师 学校教师中的强势群体或弱势群体
问题串引
一、我是谁?自我形象问题 二、我身处何时何地?教育工作时空 三、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教育工作的限度 四、我遇到谁?教育工作的对象
五、我教什么?反思本学科和本学科教学
六、我怎样教?教育工作的姿态
一、我是谁?自我形象问题 我是人 我是人:不是神也不是物,神太高,物太低 我是凡人不是圣人:有人的七情六欲,有生活 的酸甜苦辣,经历人的生老病死。 关于我的隐喻 蜡烛 春蚕 园丁 人类灵魂工程师 将我比作甘愿牺牲自己的无私的“蜡烛”或 “春蚕” 将我比作培植花草的辛勤的“园丁” 将我比作从事针对学生灵魂进行程式化塑造和 加工工作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