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心理学史】第二章心与心理的文化心理含义

【中国心理学史】第二章心与心理的文化心理含义


• (一)“心”之本义:心脏 • 首先,从文字学上考察。“心”是一个象形字。 • 第二,从物质构成的角度考察。“心”是物质的。“土藏”、
“火藏” 。 • 第三,从心与形体或身体各部位的关系考察。 (1)心与形体的关
系; (2)心与五脏的关系;(3)心与五官或天官的关系。
• (一)“心”之本义:心脏 • 首先,从文字学上考察。“心”是一个象形字。 • 第二,从物质构成的角度考察。“心”是物质的。“土藏”、
• 陆九渊从“心于五官最尊大”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心至灵,
它有思维、认识的功能,主张一个心可以概括为心、性、才、
二、心理之涵义溯源
• (一)魏晋之前:心理之分 • (二)魏晋伊始:心理之合 (三)宋明之时:心理合一 •
(一)魏晋之前:心理之分
•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的历史典籍中,至今尚未发现“心”与 “理”联接在一起使用的资料,在那时“心”与“理”是属于 不同范畴的概念。
• “理”在先秦时期与“道”属于同一范畴,经常连在一起使用。 但它们也是各自独立的两个概念。其中“道”为一般规律, “理”为具体规律。对此《韩非子·解老》篇两段文字论述颇为 详尽。他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
古籍 名称
尚书
春秋 经传
毛诗 论语 墨子 周易
“心”
字数 26 100
119
6
42
24

古籍名称 孟子 荀子 庄子 孝经
尔雅
“心”字数 量
119
156
170
2
3
• 从古代造字来看。明代梅鹰祚撰《字汇》一书,从书法角度
认识到“心”字造形的复杂性可见心理活动的复杂性。他说:
“视天功日:庖羲一画,直竖之则为‘丨’,左右倚之则为 ‘丿’、为‘’,缩之则为‘、’,曲之则‘L’、‘乙’、 ‘丿’,因而神字,欲动欲流,圆妙不居,出之乎‘一’、 ‘丨’、‘丿’、‘L’之外更索一字。”
“火藏” 。 • 第三,从心与形体或身体各部位的关系考察。 (1)心与形体的关
系; (2)心与五脏的关系;(3)心与五官或天官的关系。
• 第四,从心与精神现象的关系考察。(1)主神说;(2)器官说;(3) 客舍说。
• 第五,从心与人的生命的角度考察。《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 认为心脏是生命的根本。
• 总之,在陆九渊、王阳明看来,心理合一,不可分割,离心
即无理,离理即无心。如所周知,“心即理”是陆王心学的一
个核心命题,其基本涵义的实质就是心含理,心有理,心之理。 这与今天心理之本义不谋而舍。
• 其次是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心理合一”的思想。他说: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是合心与理为一者也。”还有“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 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三、心学即是中国本土心理学概念
• 心学是陆九渊、王阳明所创立的,故而又称陆王心学。心学 的意义在于它特别地看重了心的作用,把心的作用置于前所未 有的高度,认为心既是宇宙的本体,又主宰人身。心学既是一 种哲学体系、伦理学体系,又是一种心理学体系。
或相对称。如所周知,“知行”是“知”与“行”的结合,照
此推理“心理”也即“心”与“理”的联缀,但他强调是“心
理合之一体”。由此可见自魏晋南北朝始“心”与“理”逐渐 结合。
(三)宋明之时:心理合一
• 宋明两代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明确提出了“心 即理’’的命题,将“心”与“理”合而为一。首先,陆九渊 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 “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 理,实不容有二。”
• 二、是古老的文献学,如《诗经》、《周易》、《尚书》、《左 传》、《国语》以及其它各种文献。
• 先从古文字学看。“心”是一个象形字。
经检索《辞海》、《辞源》等主要辞书
汉语 辞书名 辞海 辞源 大
辞典
汉语 大 字典
中文 大 辞典
康熙 字典
大汉 和 辞典
“心”义 数
8
6
再从古文献看。将检索过的几种古籍中出现的“心”字数
第二章 心与心理的文化心理蕴 涵
• 一、心之涵义溯源 • (一)“心”之本义 • (二)“心”之衍义 • 二、心理之涵义溯源 • (一)魏晋之前:心理之分 • (二)魏晋伊始:心理之合 • (三)宋明之时:心理之合 • 三、心学即中国本土心理学概念
• 一、心之涵义溯源
• 一是古文字和古代辞书,如甲骨文、金文、《尔雅》、《说文解 字》等;
• 《传习录.中》:“此区区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之功,所 以异于后世者,正在于是。”此处“心理”与“知行”相对应
或相对称。如所周知,“知行”是“知”与“行”的结合,照
此推理“心理”也即“心”与“理”的联缀,但他强调是“心
理合之一体”。由此可见自魏晋南北朝始“心”与“理”逐渐 结合。
• 《传习录.中》:“此区区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之功,所 以异于后世者,正在于是。”此处“心理”与“知行”相对应
• (二)、“心”之衍义:精神 • 首先,“心”的涵义涉及到心理过程的绝大部分内容。(1)认知
过程;(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4)注意过程。 • 其次,“心”的涵义涉及到个性心理,特别是个性心理特征的
主要内容。(1)智力与能力;(2)气质、性格。
• 总之,“心”的基本涵义有二:即心脏与精神。前者为本义, 后者为衍义。
• 《文心雕龙·情采》:“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溢辞诡, 则心理愈翳。”
• 《后汉书·左雄传》:“凡人之心理不相远,其所不安,古今一 也。”有学者认为,围绕着“心理”二字还有另一种断句方式: “今人之心,理不相远”。笔者还是赞同第一种断句方式。按 照此种断句,“心理”二字与今之“心理”就更接近了。
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 他还说:“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
(二)魏晋伊始:心理之合
• 我国三四十年代著名心理学家张耀翔教授有深刻见解。他说: “‘心理学’三字在中国古籍上似乎从未一起排列过。就是 ‘心理’二字相连的也很少。陶潜诗:‘养色含精气.粲然有 心理’,或是这二字最早的联缀。但陶之所谓‘心理’,未必 和现在的解释相同。王守仁也连用过‘心理’二字。他说: ‘心即理,心理是一个’。这种用法显与吾人用法两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