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青少年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随着青少年生理和智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变化,他们在个性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表现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日常心态以及与父母、同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
总体来讲,青少年的个性特点有二:其一是不平衡性;其二是极端性或偏执性。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在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前,曾出现过一次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年龄在1~3岁,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
在接下来的若干年里,儿童的自我意识虽然还在继续发展着,但发展的速度则是相对平稳的。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青少年很快出现了成人的体貌特征。
因为这种生理上的变化发生得过于突然,使他们在产生一种惶惑感觉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一直嬉戏于其中的客观世界中抽回了很大一部分,重新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
自我意识高涨的突出表现是,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起来,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校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
“我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我的特征是什么?”“别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等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他们的心中,这种倾向在其作文及日记中常可以清楚地观察到。
例如,同是以“我看到了什么”为内容的作文,小学生是纯粹地描述客观世界的景象,而青少年虽然仍对客观世界进行描述,在他们的描述中却带有浓重的个人情绪情感基调,在作文中更突出了个人的喜好、烦恼和憧憬等。
青春期自我意识高涨的另一个主要表现是其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
一方面,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
因此,当听到别人在低声讲话,便断定是在议论自己;当看到别人面露微笑,又认为是在嘲笑自己;如果某位老师多看了自己一眼,就会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总之,他们觉得周围人时时刻刻都在品评他,这种想法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孤独而且神经过敏。
到了青年早期,正是一个人必须明确自己个性的主要特征,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时候,所以一切问题既是以“自我”为核心而展开的,又是以解决好“自我”这个问题为目的的。
这种主客观上的需求使得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青年早期自我意识的特点体现在许多方面,祝蓓里(1986)将其总结为以下六点。
祝第一,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青少年已能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
但是,这种独立性的要求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的基础上的,与初中时期的反抗性特点有所区别。
多数青少年基本上能与父母或其他成人保持一种肯定的、尊重的关系,反抗性成分逐渐减少。
第二,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青少年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两个部分。
正是由于这种分化才形成了他们思维或行为上的主体性,产生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判断和控制自己言行的要求和体验,同时也出现了自我矛盾。
第三,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青少年十分关心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在对人、对己进行评价时,也将个性是否完善放在首要位置。
第四,自我评价的成熟。
青少年能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评价行为的动机与效果的一致性情况等,其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客观的辩证统一。
第五,有较强的自尊心。
青少年在其言行受到肯定和赞赏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反之,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第六,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总之,到了青少年中晚期,个体在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诸成分上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并趋于成熟。
(二)自我概念个性的形成也包括具有相对稳定的自我概念或自我形象。
一个人是否具有一个适当的自我概念对其个性的发展至关重要。
自我概念(或自我形象)主要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同一性的认识,这个认识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成分:认识成分──对自己品质和特质的了解和认识;情感成分──对自身品质的评价及与此相关联的自尊体验;品行成分──从上述两个成分派生出的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态度。
青少年期个体的认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能以更加抽象、复杂和独特的方式来认识自己,因此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在内容和结构上都与早期个体的自我概念有很大的差异(Harter,2003)。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我概念更加抽象。
皮亚杰的理论认为,个体在11或12岁的时候,从具体运算思维向形式运算思维转变。
进入青春期的个体已经不再用很具体的词语(如“我喜欢食物”)描述他们的特征,而是更经常用概括性的词语来描述(如“我是一个真正的人”)。
到了青年早期,个体的自我概念则更抽象,不仅关注人格特点,同时也关注重要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及信念(如“我是一个伪自由主义者”)。
二是自我概念更加具有整合性和组织性(Harter,1990;Harter,et al.,1997)。
青少年期的个体在进行自我描述时,不仅仅像早期儿童一样列出自我各方面的特点,而且将自我知觉──包括那些看起来是互相矛盾的方面──整合成更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统一体。
三是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青少年不再像儿童期个体那样概括地使用某些特质描述自己,而是认识到了自我在不同的情景下会有不同的表现。
例如,青少年会区分自己父母、朋友同伴以及恋人等不同交往对象来对自我进行描述,而且他们也会根据自己的不同社会角色分化出不同的自我概念(Santrock,2001)。
影响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因素有下述四方面:第一是生理因素,主要是身体外观形态上的特点,这种特点可以影响到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或消极程度;第二是认识水平,具有较高认知水平及成熟的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思维特点的青少年往往具有更适当、更稳定的自我概念;第三是父母的自我概念倾向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影响,其影响是同方向的;第四是成功及失败经验的积累,这也是影响自我概念性质的一个因素。
(三)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与个体认识能力发展相关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的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心理和行为。
具体指个体对自身的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它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分。
自我评价的能力只有在青年早期才开始成熟。
虽然个体在童年时就开始产生了一些简单的自我评价,但那时的自我评价多是由别人的态度和反应折射到自身而产生的,缺少内省性。
到了青年早期,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经验的日益丰富,青少年逐渐学会了较为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分析自己,自我评价的能力才变得全面、主动,而且日趋深刻。
主要表现在他们不仅能分析自己一时的思想矛盾和心理状态,能认识到自己对某一具体行为起支配作用的个别心理特点,还能经常对自己的整个心理面貌进行估量,能认识到自己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
自我评价能力的增长及对自我分析要求的提高,不仅是青少年个性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有目的地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
青少年进行自我评价不完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而在相当程度上是出自于实现理想自我的愿望,或是对失败和挫折的反省。
所以,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最终结果将导致青少年更好地实现自我监督和调控及自我改造和完善。
青少年在自我评价的发展上表现出个体差异。
大部分青少年能够进行适当的自我评价,但相对而言,青少年易出现自我评价偏高的倾向(Leadbeater,et al.,1999),因而导致他们行为表现上的自负,常常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会得到改善,自我评价与其实际表现会日趋一致。
(四)自我同一性埃里克森将青少年期定义为一个人形成同一性的关键期,并且认为青少年经历了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一心理冲突。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为了获得自我同一性,青少年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整合自我知觉的许多不同方面,使其成为一致的自我感。
玛西亚(Marcia,1993)根据青少年探索和投入的程度对个体同一性的发展状态进行了评定,分别把个体归入了同一性的四种状态,即个体解决同一性危机的方式:同一性扩散(diffusion)、同一性早期封闭(foreclosure)、同一性延缓(moratorium)和同一性完成(achievement)。
.同一性扩散是指个体既没有探索(即个体还没有探求有意义的选择),也没有自我投入。
同一性早期封闭是指青少年作出了自我投入,但是没有进行探索。
他们的人生选择常常由权威性的父母作出,没有经历自我探索。
同一性延缓是指青少年正处于同一性危机之中,但是成人或社会没有给予他们责任或义务,或者对他们的责任只是进行了模糊的定义。
同一性完成是指青少年已进行了探索,并且也进行了积极投入。
同一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扩散状态向提前封闭或延缓状态转变,提前封闭向延缓的转变(Waterman,1999)。
在青少年早期和中期,个体刚刚开始体验急剧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知觉的变化,他们开始重新考虑童年期的价值观和身份。
同时,不断调节和巩固这些变化,并把这些变化整合到不断完善的同一性中(Kroger,2000)。
这个时候同一性的发展往往处于扩散和提前封闭状态。
在初、高中阶段,扩散和提前封闭人数大幅度减少,同时伴随有延缓与同一性完成人数的增多。
青少年同一性冲突的解决是在18~22岁,尽管整个青少年期都存在对自我的探索,但自我同一性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中晚期,特别是20岁左右这一时间是建立同一性的关键时期。
男性和女性的同一性形成过程在大多数方面没有区别。
但女性在人际关系领域的发展较为突出。
女性定义和描述自己的时候更倾向于考虑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而男性则更多地依靠竞争和能力给自己定位。
青少年的同一性形成过程至少受四个因素的影响:(1)认知发展水平对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那些对形式运算思维掌握牢固并且以复杂和抽象的方式思考的青少年比那些认知不那么成熟的青少年更有可能提出和解决同一性问题;(2)与父母关系的远近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到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3)和同伴群体的相处以及友谊的建立对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4)学校、社会以及更广泛的文化背景同样会对同一性的建立以及发展产生影响。
二、情绪特点青少年的情绪表现充分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
随着青少年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扩大,其情绪的感受和表现形式不再像以往那么单一了,但还远不如成人的情绪体验那么稳定,表现出明确的两面性。
(一)情绪表现的两极性1.强烈、狂暴性和温和、细腻共存青少年的情绪表现有时是强烈而狂暴的,有人曾用“疾风暴雨”一词来形容这时期个体情绪强烈的特点。
同样一个刺激,在他们那里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强度相对大得多,甚至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