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赋体文学第一节汉赋的起源、发展和流变一、起源和发展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讲究押韵、对仗和形式的整饬;又像散文,句型自由,可骈可散。
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
(1)赋本来是《诗经》中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铺陈直叙。
到了战国后期,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刘勰《文心雕龙²诠赋》说:“赋,铺也。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2)荀子的《赋篇》是最早以的“赋”名篇的作品。
一问一答的结构。
重在描写事物的形象和特点而不是抒情。
(3)赋体制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楚辞。
(屈原、宋玉)问答的结构。
用华美的词句铺陈事物。
韵散兼呈。
《文心雕龙²诠赋》:“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赋是由《诗经》和《楚辞》发展而来的,同时亦受到诸子散文和纵横家的影响。
二、汉赋流变赋是两汉极盛的文体,它的发展,按时间先后,大致可分形成、兴盛、衰微三个阶段。
根据时代和赋的体式,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体赋、新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
1、从汉初到武帝即位初年的七十余年间,是汉赋的形成期。
这个时期主要是骚体赋,代表赋作家是贾谊,作家有陆贾、枚乘、严忌、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
骚赋指的是模仿楚辞而写的一种赋。
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抒情,形式上与楚辞没多大差别,也用带“兮”的语句。
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及司马相如的《长门赋》等骚体赋上承楚辞,下启西汉中期的新体大赋。
2、从武帝到东汉中叶的二百多年间,是汉赋的兴盛期,这个时期主要是新体大赋,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扬雄、班固、张衡等。
西汉初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代表新体大赋的最高成就;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体大赋的两篇力作。
汉代大赋的突出特点是,散文化倾向严重,尚铺排、叙述,辞藻华丽。
3、从东汉中叶到汉末的一百多年间,是汉赋的转变、衰落期。
由大赋转变为抒情小赋,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其后有蔡邕、赵壹、祢衡、王粲等。
抒情小赋的特点是以抒情为主,篇幅短小。
第二节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一、贾谊与骚体赋1、贾谊贾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一称《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2、贾谊与骚体赋(1)《吊屈原赋》:在内容方面,贾谊赋继承了《离骚》的怨刺传统,抒写朝廷忠奸不分,贤人失志。
在句型的运用方面,本篇大致保留了楚辞于整饬中见变化,情与辞相宛转的特点。
《吊屈原赋》的可贵,是在这篇赋表现了贾谊的真实情感,有特殊的个性意识。
这个特殊性的意识就是对人生价值与人格的思考渗透了理性精神,而不是仅由情感所支配。
《吊屈原赋》代表着汉初骚体赋的最高成就。
(2)《鵩鸟赋》:这篇赋,理性精神更为显著,贾谊以咏物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他对生死问题的冷静、严肃的思考。
赋中,贾谊以道家特别是庄子的思想为基调,宣扬顺天委命、齐万物、同生死、等荣辱的人生态度,用以排遣政治上遭受打击的苦闷。
3、贾谊之后的骚体赋贾谊之后写作骚体赋的有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班婕妤的《自悼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等。
尤其是《九叹》、《九怀》、《九思》等作品,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虽然规模未大,确具备了独有的格局,与大赋中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
二、枚乘及其《七发》1、枚乘的生平西汉辞赋家。
字叔。
淮阴(今江苏淮安市西南)人。
枚乘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
《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
今仅存《七发》、《柳赋》、《菟园赋》三篇。
后两篇疑为伪托之作。
2、《七发》的内容《七发》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一篇讽谕性作品。
赋中假托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以互相问答的形式构成文字。
以美丽的语言竭力描述音乐、美味、车马、宴游、狩猎、观涛六方面的情状(所谓“七发”,实以此六事为主),最后引申到贤哲的“要言妙道”。
作品的主旨在于揭示贵族腐朽生活的戕害人身,提出了应进用文学方术之士的主张。
3、《七发》的艺术特色:(1)《七发》对先秦文学多有借鉴,同时在继承的过程中又有很大的创造性,表现出有异于先秦时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取向,昭示出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
(2)逐步盘升手法的运用。
(3)移步换行和铺夸手法的运用。
4、《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七发》设为问答,辞藻华美,韵散结合,意旨讽谏,篇幅较长,已具备了汉大赋的正式形式,《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
(2)《七发》的出现标志着以地方诸侯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3)《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其结构形式引起后世许多文士的模仿,如傅毅《七激》、崔骃《七依》、张衡《七辨》、崔瑗《七厉》、曹植《七启》、王粲《七释》、左思《七讽》等等。
第三节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一、司马相如及其《子虚赋》、《上林赋》1、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西汉辞赋家。
字长卿,小名犬子。
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汉书·艺文志》记载共有赋29篇,仅存6篇:《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美人》、《哀二世》。
2、《子虚赋》和《上林赋》《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汉大赋的代表作。
两篇作品不作于一时,《子虚赋》作于相如为梁孝王宾客时,《上林赋》作于武帝召见之际,前后相距十年。
但两赋内容连属,构思一贯,实为一篇完整作品的上下章。
(1)内容:作品虚构楚臣子虚、齐人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并通过他们讲叙齐、楚和天子畋猎的状况,他们对此事的态度,结成作品的基本骨架。
(2)主旨:①作品的主旨在于歌颂大一统王朝的声威和气魄,文中“明君臣之义,正诸侯之礼”的问题有着强烈的现时意义。
②作品同时对统治者的过分奢侈也作了委婉劝戒。
(3)艺术表现①《子虚》、《上林》两赋结体宏大,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描写场面雄伟壮观,富有气魄。
②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张笔法的融通,想象被加以充分的运用,写法充满了浪漫气息。
③句法灵活多样,句式长短不一。
二、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1、王褒:《洞箫赋》(1)成熟的咏物赋,在汉赋中首先用骚体来咏物,这种创造扩大了骚体的题材范围。
(2)注意对事物进行精细的刻画,注意词语骈偶,音节协调,意义对应。
标志着汉赋格律化的开始,为后来骈赋、骈文的开端。
(3)特点:“辩丽可喜”、“虞说耳目”2、扬雄一作“杨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人。
西汉学者、辞赋家。
《蜀都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特点:驰骋想象,铺排夸饰;典丽深湛,词语蕴藉。
三、西汉大赋的特点1、规模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言以上。
2、手法内容上,极度地铺张扬厉,用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词藻,侧重铺叙描写京都、宫苑、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以及诸侯、帝王的政治、军事、射猎等生活。
3、主旨上,既美且刺,一方面大力宣扬大汉帝国的声威与气魄,歌颂帝王的功德;一方面又对帝王政治上的过失、生活上的奢侈进行讽刺和劝谏,客观上却形成了“劝百讽一”的效果。
4、行文结构上大多采用主客问答方式。
一般有三个部分组成:开头是序,通常是赋中人物的简单对话,交代出赋中人物问对的缘由,以引出正文;中间部分是正文,主客双方彼此夸耀和辩难;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告终,揭示出讽谏意。
5、用韵和语言上,韵散相间,开头的序一般用散文体;中间的正文,以韵文为主,夹杂一些散文。
语言句式上,以四、六言为主,杂以三、五言。
四、对西汉大赋的评价在今天看来,汉赋虽也有一些较好的作品,但绝大部分是一种歌功颂德的僵化了的辞章。
它们的主要缺点,是形式呆板,文字堆积,辞句艰深,缺乏情感,缺少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子虚》、《上林》则以四千余字的长篇,铺写游猎一事。
¡¡作者以¡°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巨大时空意识所作的呆板堆砌而又浑厚雄伟的铺陈描写,正是展示了中华民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之际,那种征服世界、占有世界的自豪、骄傲,展示了那个时代繁荣富强、蓬勃向上的生气。
这里弥漫着令后人不断回首惊叹的大汉气象。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文学没有画面限制,可以描述更大更多的东西。
壮丽山川、巍峨宫殿、辽阔土地、万千生民,都可以置于笔下,汉赋就是这样。
尽管是那样堆砌、重复、拙笨、呆板,但是江山的宏伟、城市的繁盛、商业的发达、物产的丰饶、宫殿的巍峨、服饰的奢侈、鸟兽的奇异、人物的气派、狩猎的惊险、歌舞的欢快¡¡在赋中无不刻意描写,着意夸张。
……它们所力图展示的,不仍然是这样一个繁荣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和对现实具有浓厚兴趣,关注和爱好的世界图景么?尽管呆板堆砌,但它在描述领域、范围、对象的广度上,却确乎为后代文艺所再未达到。
它表明中华民族进入发达的文明社会后,对世界的直接征服和胜利,这种胜利使文学和艺术也不断要求全面的肯定、歌颂和玩味自己存在的自然环境。
¡¡汉代文艺尽管粗重笨拙,却如此心胸开阔,气派雄沉。
汉赋也应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才能正确估计它作为一代文学正宗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李泽厚《美的历程》1、大赋的主要价值是反映了封建国家上升时期的强盛、富庶、繁荣的面貌和气象,并多少暴露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2、大赋的讽谏作用并不强,但仍然表现出作家们具有的进步意义的政治观点和社会理想。
3、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对后世文学发展有积极影响。
第四节东汉辞赋一、京都赋的崛起1、京都赋的产生、发展京都赋从体制上看,都属于大赋。
但内容宗旨与西汉大赋相比,发生了变化。
京都赋滥觞于扬雄的《蜀都赋》杜笃《论都赋》是东汉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
它把以往天子、王侯生活的题材转化为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2、京都赋的特征及代表性作品京都赋作为大赋的一个类别,仍然保留了铺陈夸饰的作风,但已有平正典雅的趋势。
内容上,以京都为题材,但仍大致保留了讽喻的传统。
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二、抒情赋的勃兴以赋抒情,这是汉代作家对屈原艺术创作的直接继承。
东汉中后期,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文人士人志向、才能不能施展,愤懑郁结,便借赋渲泄胸中不平,于是抒情赋大兴。
东汉的抒情赋主要有:纪行赋和述志赋。
1、纪行赋:以记述旅途所见及由此而引发的感慨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