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性与经济

女性与经济


三、工作场所的自我保护
(一)性骚扰遭遇的法律尴尬 (二)女性自我保护
以下是一个妇女团体关于预防性骚扰的建议 1、穿着和举止要正规,符合职业道德规范,不向
男性谈论家庭问题及私生活。 2、业余时间不要与有可能施行性骚扰者一起参加
社交活动,尤其不要成双成对外出。 3、避免让陌生男性帮忙,即使帮忙不可避免,事
38%
39%
62%
61%
2002年 女职工 男职工
38% 62%
2、女性就业层次、结构与创业水平 (1)女性的就业层次 (2)女性的职业结构 (3)女性的创业水平 (4)农村青年女性的非农就业
(三)女性就业面临的问题 1、择业中的歧视 年龄歧视 身份(城乡、户籍)歧视 性别歧视 身体条件歧视 2、男女两性的收入差距 3、退休年龄问题
氏族的过渡。男女两性在生产中的作用、地 位发生了逆转,妇女地位失落。 本质上说,父系氏族社会中男女关系仍属平 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封建社会妇女地位由辅入奴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国女性身心备受摧残,没有 独立人格和地位,婚姻不自主,经济上无收入,社 会上无地位,政治上无权利。
三、近现代社会妇女平等意识觉醒 鸦片战争后才有女性较大规模的参加工作。 太平天国运动对妇女地位产生巨大的影响。 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
女性与经济
第一节 性别分工与女性经济地位
一、劳动和工作的理论界定 1、劳动与工作 2、劳动分工 3、劳动的性别分工 二、性别分工的历史回顾 (一)人类早期性别分工的由来 (二)性别分工对男女的地位和关系的影响 三、性别分工及角色的变化
四、性别分工与家庭经济学 (一)婚姻的“市场模式” (二)家庭经济的互补性 (三)生育行为的成本分析
二、职场性骚扰对于女性身心的影响
(一)性骚扰的定义 在下列情况下,不受欢迎的接近、性的要求、其他
具有性特点的语言和行为均构成骚扰。1、明示或 暗示以就业为前提条件,迫使屈从上述行为。2、 个人对上述行为屈从或拒绝,直接影响就业的前景。 3、上述行为的目的在于或具有这样的效果,即无 理地干涉了他(她)人的工作表现,或形成一个侵 略性的工作环境。 (二)形形色色的性骚扰
83.2
84.1
52.6 64.4 66.2 60.5
75.8
89.6
75.5 80.4 80.0 82.5
89.2
2000
71.0 66.9 71.3 80.4 52.9 85.9 78.7 89.9
(二)中国女性生育期就业率高
据统计,20-44岁生育期内女性就业率:中国 内地:88%,美国68.3%,日本59.4%
第二节 女性就业及收入
一、妇女就业现状以及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一)全球妇女就业的新特点 1、妇女就业权利得到保护 2、妇女正在走出传统就业领域 3、妇女接受培训、晋升机会仍不平等 4、妇女工资报酬偏低
(二)中国妇女就业状况 1、基本情况
2000年 女职工 男职工
2001年 女职工 男职工
3、三阶段模式,即M型模式。其特点是女 性婚前或生育前普遍就业,达到一个就业高 峰,婚后或生育后暂时性的中断工作,待孩 子长大后重返劳动力市场。
4、多阶段就业模式:女性根据自身的状况选 择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可以多次进出。 (北欧国家)
5、隐性就业模式:女性主要从事急暂停 经济劳动,结婚后女性只是换个家庭继续 工作。
五、反思劳动的性别分工
(一)劳动经济学关于女性参与市场劳动的 动机分析
1.工作决策理论模型 2.家庭生产理论模型
(二)、职业和收入方面的性别差异 1.人力资本理论 2.劳动力市场歧视 (1)前劳动力市场歧视 (2)雇佣歧视 (3)后劳动力市场歧视
(三)、女性主义对经济活动中性别差异的分 析
第二节女性职业发展阶段特点
一、女性就业模式 在就业模式上,女性因生育及社会文化等因 素,呈现集中与男性不同的就业模式。 男性的就业模式大多是自就业一直到退休; 女性的就业模式表现出多样性。
从女性整体参与率来考察,女性就业存在单 峰和双峰两种模式。
西方国家、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女性就业 为双峰型。我国台湾地区女性就业也呈双 峰型。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性别心理差异 性》中公布了她们对人们公认的50项男女之 间的心理差异的研究结果:完全证实的2项 ,不足以确定的6项,40项缺乏科学根据。
两性的心理特征类似性大于差异性。
社会因素扩大两性的心理差异
社会认为竞争性强的职业不符合女性气质 ;
后天教育影响两性心理特征 对两性的刻板印象误导工作安排10类高收
1.二元制理论 2.性别隔离理论 3.家务劳动的本质 (四)、“玻璃天花板”理论
第三章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中国女性生产劳动地位的发展轨迹
一、原始社会妇女地位由主变辅 母系氏族-父系氏族 夫从妻居,子从母姓,财产是母系继承制 第一次人类社会大分工促进母系氏族向父系
57.4 60.1 60.7 65.6
69.9
85.8
56.4 56.8 57.4 64.1
65.8
87.0
59.9 61.6 62.0 67.4
70.3
79.6
60.2 63.0 64.0 71.5
78.5
85.5
33.3 43.3 45.2 38.5
50.5
81.7
58.2 68.8 70.2 69.2
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女性阶段性就业 的国家。
目前日本约有50%的女性就业,女走向社会的趋势正在发 展。在日本,妇女的就业形态一般为“M"型就业,即女性 就业率随年龄变化呈M型变化。20-24岁的未婚期是就业高 峰(就业率70%),25-29岁的结婚生育时期比例急剧下 降,30-34岁的育儿时期比例最低(就业率48.2%),3539岁时开始上升,40-49岁是第二个就业高峰。
四、新中国妇女地位大幅度提升
五、市场经济时代妇女职业地位呈两级分化 赚钱,女企业家更在行!.htm
第二节女性职业选择的特点
一、女性职业选择的生理特征 1、生育的自然分工使男女两性生理结构存在
差异。 2、女性的大脑容积虽然较男性小、但女性大
脑的灰质较多,男性大脑中的白质较多。 3、女性与男性相比具有较小的骨头肌肉比。 4、男性的空间视觉能力较女性强
时间灵活。
2、服务部门女性就业比例较高。 3、科学技术使得技术工种非技术化。
(五)参政女性走跳跃型路径比例较男性高 。
中外女性职业发展特点的比较
表4-1
世界各洲15-64岁劳动参与率(%)
(一)中国女性就业率高
资料来源:国际劳工局《2000年世界劳动报告》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1年10月版转自:潘锦棠《经济转轨中的中国女性就业与社会保障》管理世界 2002年第7期
后不要带其回到住所或留在下家庭地址或电话。 4、万一发生性骚扰,首先表示拒绝,而后向有关
部门反映寻求帮助。
四、职场女性
在充满朝气的新社会时代,近六成女性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在 业女性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白领化与移民化特征。
入行业公布 _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_ 中国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门户.htm
女性职业选择时代特征
时代不同,女性的职业选择的表现也不同: 1、职业选择的自主性 2、职业选择的自由度 3、职业选择的倾向上盘点未来五年的十大金
饭碗 _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_ 中国人力资源 开发和管理门户.htm
二、女性职业发展道路的特点
(一)两个高峰和一个低谷 职业女性职业发展的高峰和低谷与女性生育密
切相关
二、女性职业发展道路的特点
(一)两个高峰和一个低谷 职业女性职业发展的高峰和低谷与女性生育密
切相关
两个高峰:一是女性就业后6-8年左右,即就 业而未生育前,另一个是36岁以后的10余年间 。
台湾地区和北京市妇女在业人口的年龄结构比较图(资料来源 :1995北京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和台湾地区1999人力资源统
计年报)
25.00%
20.00%
15.00%
北京
10.00%
台湾
5.00%
0.00%
15-19岁 25-29岁 35-39岁 45-49岁 55-59岁 65岁以上
在我国台湾地区许多妇女选择阶段性就业 ,即妇女在学业结束后开始其职业生涯, 在结婚育儿期中断其职业生涯,在孩子长 大之后再次开始其职业生涯。
如图4-1台湾地区和北京市妇女在业人口的年龄结构比较图所 示,通过对北京市与我国台湾地区的女性就业特征进行比较, 可发现女性阶段性就业的就业效应。北京市1995年1%抽样调查 结果表明,北京市在业人口中女性人口比重为44.65%。台湾地 区1999年人力资源调查统计年报中在业人口中女性人口比重为 40.07%。妇女总体的在业比例,北京市要高过台湾。妇女在业 人口的年龄结构区别较大:北京市妇女在业人口在30-39岁阶 段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峰值,台湾地区妇女在业人口并没有出现 类似于北京市的峰值,在20-44岁都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阶段 ,前后相差不到1个百分点。台湾妇女进入职业生涯的年龄较北 京市略早,台湾地区15-19岁和20-24岁年龄段在业妇女比例高 于北京市。但是台湾地区相当部分的妇女在结婚和生育之后逐 渐地退出了其职业生涯,本应该出现的峰值被削平,出现一个 非常平坦的顶部,呈梯形状。
一个低谷:两个高峰之间,通常是生育和抚 养孩子的8年时间。
婚姻状况对女性职业发展峰值高低有至关重 要的影响,其影响远远大于婚姻对男性的影 响。
(二)向上运动较男性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