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社会实践与理论之关系
——学习马克思主义概论心得摘要: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人士讨论的热点,理论与实践的脱离研究受到教育界、档案学、图书馆学等应用学科的青睐。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外学者对社会工作领域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展开大量研究,并探索出整合二者的若干方法。
因此,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与理论的关系进行相应研究。
关键字:实践;理论;马克思主义;虚拟实践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想必对于大家来说都不陌生。
这句话具有深远的普适性,而它的普适性不止体现在哲学研究上,更多是在生活各个方面的表达。
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大家同样不陌生,这是在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坚固的基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也是同样的道理。
从这方面来说,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是饱受争议的。
在哲学上,实践的定义是这样的,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
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
理论则是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论述。
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中外哲学都早已使用过实践的概念,并且对这一概念做过很多论述。
可惜最终都没有形成完整而科学的实践观,没有真正阐明了实践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了其中的合理之处,加以融合,最终正确的定义了实践的本质,即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也因此,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极为重要,更加强调实践是哲学改造世界的工具与途径。
理论是从客观事实总结提取的经验与规律,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可缺少的武器。
从这两点上看,就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成熟以来,对于实践与理论的态度,那就是辩证统一,相互发展。
事实也的确如此,正确的实践是基于对理论的深刻认识,因为有了理论的支持,所以我们避免了盲目,逃过了盲从。
也同样是因为我们的实践,所以我们得以发现更多规律,有了更多的认识,总结了更多理论。
两者的结合是如此紧密,这样密不可分。
正是因为有了两者的共同发展,人类社会才得以飞速进步。
但我们也要明白,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并不是让我们死守规矩固步自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与理论统一的统一性包罗万象,是理论与实践继承的统一,也是创新的统一;是总结的统一,也是开拓的统一。
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中,随着虚拟世界的发展,对实践与理论的统一性定义,再次被扩展,于是产生了虚拟实践。
虚拟实践是伴随着虚拟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新崛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形态。
虚拟实践不但影响着我们以往形成的理论观念和思维方式,甚至于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图景,同时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带来了冲击。
虚拟实践观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起的是作用是促进其创新发展。
众所周知,传统马克思实践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三个方面:即实践是主客体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使主观存在转化为直接现实性的存在、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虚拟实践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进程中必然
的结果,是人类实践类型的分析与实践形态的历史演变以及虚拟技术与人类实践形态的新变化。
因此,从虚拟实践观中可以总结出的理论意义:即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展现实践唯物主义的本真精神、凸显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并从现实层面论述虚拟实践的重要价值,主要是围绕虚拟实践与人的生存与发展、对社会发展以及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影响而展开的,它为马克思实践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路径。
现代社会随着世界的发展愈发趋于一致,在这个大前提下,实践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而社会实践注定是个大工程。
法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布迪厄创立了“哲学资本”,这在布迪厄创立社会理论的过程中起到了“工具箱”的作用。
在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中,社会实践理论是其思想的集中体现。
通俗来说,就是几个问题:行动者在哪里实践?用什么实践?以及如何实践?具体来说,就是行动者的实践空间、实践工具和实践逻辑是什么?这些只有在理论总结中才能找到答案。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既借鉴了马克思的思想,把实践作为其社会理论的逻辑起点,体现出关系论的思维方式与反思性的理论旨趣,同时他又在对实践、阶级、资本等问题的理解与马克思的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当代社会理论需要沿着马克思开辟的理论方向,结合当代社会实践的深刻变迁,实现社会实践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具有自我超越性、独创性、生成性、关系性、反思性和批判性的理论特征。
在他看来,社会是一种客观结构,实践可以了解这个结构,而实践可以打开这种结构。
布迪厄在创立社会实践理论的过程中,受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等思想的影响。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理论视域。
布迪厄是社会实践理论的巨人。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我们人类史上永恒的基本活动,它们充满矛盾,但是又永远都紧紧的结合在一起。
这就是因为认识世界需要理论认识,改造世界则需要我们不断去实践,不断去创新。
在现代中国,早已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实践与理论的统一发展,是客观真理,也是绝对与相对的完美统一。
只有认识了理论,我们才能更好更快速的进行实践活动;也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我们才能更好的认识世界,从而改造世界,更多的总结规律,得出理论知识。
这些都离不开我们持续不断的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开拓不断发展,努力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与理论关系,不断努力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李龙娇. 《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和整合》
[2].孙艺铭. 《虚拟实践观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创新研究》
[3].陈政航.《从“理论主义”到“实践高于理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4].毛泽东.《实践论》
[5].马克思、恩格斯《马格斯恩格斯文集》
[6].宋伟《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同盟政治:理论与实践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