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马克思主义课程论文

中国马克思主义课程论文

我国文化产业安全性评述摘要:本文基于现有文化安全研究文献的梳理归纳,从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文化安全内涵、文化安全理论、我国文化安全的现状、文化安全的对策研究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我国文化安全研究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现阶段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化安全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应对措施。

文化积淀和传承着民族的历史和情感,塑造着民族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规范,是一个民族发展传承、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

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是民族和国家生存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在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扩张的过程中,文化扩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20世纪后期以来经济全球化兴起并迅猛发展,与之相伴更是文化思潮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传播。

在全球化时代,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进行交流和融合的同时也必然存在着对抗与冲突。

发达国家恃自己在文化中的强势地位,企图消解文化的多样性价值,把弱势民族及其文化整合到一个由强势国家所控制的世界文化中,从而控制整个世界,实现其霸主地位。

国家文化安全,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

由于这一命题深刻揭示了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国家文化主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所遭遇到的严重威胁和挑战的本质境况,因而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国家文化安全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基于现有文化安全研究文献的梳理归纳,从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文化安全内涵、文化安全理论、我国文化安全的现状、文化安全的对策研究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我国文化安全研究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现阶段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化安全研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推动这一问题的研究作一些努力。

一、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现有文献对文化安全由来问题的研究大都在“国家”为安全主体的框架内展开,其研究视角的不同可归之为综合说和外因说。

黄旭东(2009)在《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历史形成与现实发展》一文中指出,在人类文明史上,一种文化出现断层、缺失甚至消亡,既有可能是该种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因历史发展的客观因素或人为的因素造成,也有可能是该种文化受到外族、他国文化的冲击和侵蚀造成。

一种文化出现危机,其根源往往在于此种文化失去了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创新意识;而一种文化的发展与强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此种文化传统的高度认同和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

因此,影响文化安全的因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一)文化安全问题由来的综合说刘宽亮(2004)认为,文化安全隐患源于文化之间的冲突,是文化生存空间的争夺,文化模式和特色的不同,文化的工具价值角色的差异以及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必然产物。

而胡惠林(2006)从内外两个层面论述了我国文化安全问题的形成与演变。

就内部因素而言,作者指出,鸦片战争揭开了近代中国国家文化安全使命:鸦片战争使外部的文化威胁和文化侵略成为构成我国文化安全问题的关键性力量;就外部因素而言,作者指出:我国文化安全体系形成于战后国际文化关系过程中,而冷战后的国际文化矛盾又使得我国文化安全体系重建,于是全球化和冷战思维共同影响着我国文化安全结构的变动,诱发了中国内部新的文化安全危机。

(二)文化安全问题由来的外因说以赵海英(2006)为代表的大部分学者侧重外因说。

她指出,就现实基础来说,冷战时期国家利益的重点是维护国家生存,文化权力处于隐性位置;而冷战后,以经济、文化等为代表的非军事权力地位上升,加之文化帝国主义的蔓延使得文化安全问题凸显。

而就理论基础而言,以文化为中心的“软权力”理论的提出,使其在国际政治中作用的日益突出,致使文化之争越来越成为各国在国际社会中争夺的焦点,由此,文化安全问题日益显现。

可见,学者们对于文化安全由来问题的阐释虽然在定位上既有内部历史视角,也有外部国际视角,但绝大多数作者脱离我国文化安全的形成史而侧重外部因素的阐释,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作为文化安全问题产生的缘由。

实际上,我国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不是单一要素所引致的,而是内部政治、经济和文化要素的发展现状与外部挑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国内历史现实与国际力量演变过程中共振作用的产物。

二、文化安全的概念研究学术界对文化安全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文化安全是哲学范畴李金齐(2007)在《文化安全释义》里认为文化安全是指对文化主体生存权利、生存方式、文化成果的认同、尊重和保护,是对人类文化生存、发展水平和进步程度的一种反映,是指作为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念的合法生存和合理发展。

文化安全是历史范畴。

陈庆德(2010)在《文化安全的内涵及社会性表达》一文中提到文化安全是个历史性概念,有着浓厚的历史基础。

“文化安全的实质性内容,是在民族生存的全球性框架内对其相互关系的一种表达”。

实质上,胡惠林(2006)在《论20世纪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形成与演变》里对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起源追溯到近代鸦片战争时期,认为“今天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是中国历史文化安全问题发展的一个结果”,言下之意,现阶段文化安全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历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文化安全是政治范畴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文化安全体现的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免遭来自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和颠覆,其话语前提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安全。

而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安全势必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政治文化、政治意识安全和政治制度安全。

潘一禾(2005)曾讲到“当代国家体系中的…文化安全‟主要指政治文化安全,包括基本政治价值观和社会管理制度两个主要方面的安全。

这里的…政治文化‟采用的是中义的概念,即指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政治观念体系和政治体制特征”。

政治文化本身是政治学的基本范畴,而与此相关的政治文化安全乃至文化安全问题也必然离不开政治学视角去研究和解决。

(三)文化安全是国际关系范畴国家文化安全的主体是当今国际社会中的民族国家,国家文化安全的深层原因是国家间的文化利益矛盾,国家文化安全的威胁来源首先是存在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的国家,因此,国家文化安全属于国际关系的范畴。

实际上更多的人认为文化安全是个综合性的复杂概念:既是历史又是现实的,既是政治的又是文化的,既是社会的又是民族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质的,不是一维的而是复合的;不仅是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战略,更是一种价值,一种理念。

三、文化安全理论(一)国家文化安全的结构对于国家文化安全体系的结构,纵观近几年学术界研究成果,观点各异,但在内容上存在重叠和交叉。

潘一禾(2007)在《文化安全》著作中,将国家文化安全内容体系分为政治文化安全、语言和信息安全、国民教育体系安全三方面。

韩源(2008)提出“国家文化安全在内在结构上,由意识形态安全、民族文化安全、公共文化安全构成”,“意识形态安全是政府合法性的文化基础,民族文化安全是国民凝聚力的深厚来源,公共文化则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

白庚胜(2009)提到“国家文化安全包含文化价值观安全、文化体系安全、文化资源安全、文化基因安全、文化人才安全、文化市场安全以及文化遗产安全几个方面”。

辛国安等人(2010)在《全球视野下的国家文化安全》里,将国家文化安全结构界定为三个部分:传统民族文化、外来文化、国家主流文化。

这三部分组成了国家文化的基本结构,并且三者之间要保持动态平衡。

(二)文化安全的功能和价值新时期文化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和价值。

文化安全的功能发挥有两个层面:一是对内部的社会发展进行总体性调适;一是对外既要建立起防范、抵御和化解生存风险的能力,又要通过对自身“地位群体文化”形象的塑造,改变在全;化现实框架中的边缘性地位。

叶金宝(2008)讲到“文化安全理念的提出,对于我国社会的整体有机发展有积极影响:有助于我们确立新的安全观,有助于我们树立新的发展观,有助于我们树立新的交往观”。

王本朝(2011)在《国家文化安全的价值意义》一文中指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维护文化安全是民族国家发展与复兴的动力源泉。

四、我国文化安全的现状现有文献对我国文化安全现状研究的文章数量多、研究内容集中度高、剖析颇为全面,主要集中于外部的全球化引致的文化安全问题和内部的内生文化安全问题。

(一)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外部挑战现有的研究大部分以全球化、WTO以及信息化为主题来研究文化安全面临挑战,并且观点主要集中于对引致文化安全问题的外部因素的探析,实质是强势文化主导全球化进程的游戏规则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独立性提出的挑战。

具体表现在:1.冷战后新的复杂国际形势。

世界多极化格局以及与此相应的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使两极对抗的意识形态战略变成“文明冲突”,苏联解体则冲击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而多极化格局一波三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复杂以及恐怖主义抬头等构成了非传统视野中的安全困境;而我国面临文化帝国主义的威胁。

2.全球化的两面性。

全球化使文化在全球化。

背景下逐渐获得一种战略地位,文化安全问题更易由不同民族之间交往的负效应———文化生存空间的争夺而产生;而国际文化产品的影响以及国际文化分裂主义的威胁都会威胁我国文化安全。

林滨(2004)在《试论全球化与文化安全》一文中以文化安全与全球化为研究对象,力图对文化安全的特质、西方文化霸权的本质与实施方式、中国当代文化的防卫与自身发展等题进行理论思考与探讨。

许琳,白文丽(2011)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

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受到的影响。

WTO是建立在经贸规则和文化观念基础上的贸易谈判的平台,体现着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追求。

中国加入WTO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在经济、科技和技术上的优势以及WTO的相关规则,大肆向我国倾销以其自由主义价值观、人生观为核心的文化产品,扰乱中国文化市场,威胁我国文化安全。

4.使文化安全问题扩大化与长期化的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全球化冲垮了意识形态的樊篱,其特有的穿透力突破了传统的国家概念和框架,技术与信息的不对称性使我国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靳利华(2005)在《冷战结束后文化安全问题缘何突起》一文中指出互联网不但使信息瞬间形成、传播、互动,还使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以离散的、无中心的结构模式和运行方式推动文化生活发展。

对国家而言,“一方面国家本身的民族文化将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与同化;另一方面,先进的传播工具又能将一国的民族文化迅速传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置当地的主权于不顾,它既在加强又在削弱国家主权”,信息网络的发展加剧了文化领域的不安全。

(二)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内部困境现有文献对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内部困境的研究侧重于宏观角度对文化意识形态安全、文化政治与经济安全的论述和微观层面对文化产业、文化生态、跨文化交流、教育科研等方面存在的文化安全问题的探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