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正是基于对唯物史观的深刻理解与研究,从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当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堪称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首先,关于唯物史观,具有两个最基本的观点,即生产力观点和群众观点。
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其次,关于中国当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两大历史阶段,这一时期是中国人民简历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明珠、自立的一段发展史。
具体分为四个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1976-至今)。
在过渡时期,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生产力发展落后,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新政权是当时的主要任务。
没收官僚,建立国营,恢复生产等措施来发展生产力,通过土地改革来缓和阶级斗争,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了社会历史发展。
1953年,中共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对社会意识变化发展的影响,同时,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也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即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初期,这一阶段的历史发展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
我党对中共八大作出的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产生的右倾保守认识,以及在建设中不顾国情、过分夸大人的主观意志,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催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等“左倾”错误的发展,加上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最终导致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这一重大挫折体现了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上层建筑在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就
其原因来看,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制度不完善,以及唯心英雄史观的传统影响下,人民群众对执政党主席毛泽东过度的个人崇拜,形成个人专断,党内民主遭践踏,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
这一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内乱,说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而非个别历史人物,人民群众才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其次,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因此要正确分析其形势。
除此之外,这一挫折也告诉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提高人民生活。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改革开放是最鲜明的特点,改革了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关节,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使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促进和完善。
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举办各类国际性赛事以及活动,引进了现今的科技管理经验,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进入世界大国行列,这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就目前阶段来看,我国的主要矛盾体现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政治需求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但不得不说这个成绩很大程度来自于经济自身的潜力,贫富差距的扩大,权利拜金主义的盛行,政治腐败,使社会阶级矛盾凸显,人民的幸福感仍处于低位。
政治文明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社会民主法制的完善迫在眉睫,加上世界大环境的动荡,整个社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
政治文明对于经济的发展作用表现得很有限,甚至现在成了阻碍生产力、经济基础进步、发展的障碍。
我党应加强“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真正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稳定繁荣。
纵观整个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各种观点,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曲折性、历史选择性以及必然性。
吴敬琏:中产阶级还很幼稚,对自己根本利益在哪里不清楚。
以为我只要有一个房子,开豪华车,老婆孩子怎么怎么样,就行了。
实际上如果社会不完善的话,个人前途是没有保证。
另外就是因为穷怕了,他就奔自己,想自己那个小家了,公民意识不够。
公民就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好歹都跟你有关,都是你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