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平委〔2004〕15号发布时间:2005年4月1日17:16 作者:各镇党委、人民政府,各街道党委、办事处,市级机关各部门,市属各单位:《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20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平湖市委平湖市人民政府2004年12月31日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20年)党的十六大作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省委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战略思想,作出了“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决策,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实施“八八战略”的一个重点来抓。

嘉兴市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五大战略之一来实施。

这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而发展的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最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共享现代文明。

其主要途径是通过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优化经济社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实现新一轮发展的主要增长空间;是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条件(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生产总值年均以15%的速度增长,财政收入平均2-3年翻一番。

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3.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3095美元,财政总收入13.9亿元;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数列全国百强县第31位,跨入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门槛;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4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86元,标志居民生活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城镇和农村分别为37.2%、41.0%。

经济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都市型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工业经济增势强劲,服务业稳步发展。

2003年,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已调整到7.5∶62.5∶30。

(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发展日趋融合。

近年来,先后出台了推进中心城市发展、鼓励农民进城和吸引外来人口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

从1996年6月起,相继实施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行政村区划调整和撤乡镇建街道等工作,并及时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基本形成了以“L”型组合城市为中心,新仓、新埭两个卫星镇为骨干,其他一般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的四级城镇体系,城市化建设呈现梯度推进、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市区面积扩大到153平方公里,城市建城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空间布局日趋合理,对人口的吸纳和承载能力不断提高。

2003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8.1%。

(三)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城乡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先后建成了平湖大道、东西大道等骨干道路,基本建成了平廊、平兴两条连接上海郊区的一级公路,农村危桥改造和乡村道路建设得到大力推进,基本实现了“1234”目标,全面实施交通重点配套工程、干线网络工程、乡村康庄工程、水运强市工程和绿色通道工程,城乡公交一体化已经启动,形成了内外衔接、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

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城乡用电实行同网同价,通信资源已实现城乡共享,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超过80%,农户电话装机率超过95%,农村经济信息网已覆盖全市70%以上的村、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保障同步推进。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平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落实,投入不断加大,教学网点得到调整优化,实行“一镇四校”,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城乡学校教育质量的共同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教育指标日益接近。

城乡统筹就业取得新进展,城乡就业二元格局彻底打破,农村劳动力进城镇就业限制性政策被取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逐步推进,用人单位自主用工,劳动者公平就业的就业机制基本形成。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参保对象由原来的城镇企业职工向非公企业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雇工和自由职工者扩展,参保人数逐年增加。

到2004年6月,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0万人。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农民参保率超过97%。

(五)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启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完成了平湖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并通过了市人大的审议,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建设加快,污水入网率进一步提高。

建立了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全面实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提高。

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控制,循环经济得到培育和发展,对服装箱包边角料进行集中焚烧处理,河道整治和绿化造林工作扎实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得到加强。

尽管我市已经具备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条件,但对照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认识问题。

思想观念和认识上还没有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思想观念和倾向,在一些同志的头脑中还难以一下子消除。

二是均衡发展问题。

我市城乡发展总体均衡,但差异仍然不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区域发展也不够平衡,镇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差距较大。

三是城乡分割问题。

长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带来了明显的城乡差距,社会保障、计划生育、退伍安置等政策在城乡分割、以城为主的基础上制定,造成了“城乡有别”,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也与城市有很大差距。

四是城镇建设问题,这几年,我市城镇建设尽管力度较大,但市域中心城市特别是中心城镇规模小、功能弱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生产要素的集聚、辐射能力不强。

五是城乡人口素质问题。

目前农村居民在思维方式、思想意识、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与城镇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民产生了新的恋乡恋土情结,影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进。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围绕把我市建设成外向为主的经济强市、江南水乡的文化名城、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和港口型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大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全市人民共享现代文明。

(二)基本原则1、一体规划、梯度推进原则。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建设任务重。

为此,必须树立系统观念,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思路,从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统一规划全市的发展,全面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作程度,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财政承受能力,有选择、有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利用优势领域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一体化工作的发展。

2、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原则。

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指导,加速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和制度保障。

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运用市场机制开发资源,筹措资金,加快建设,使市场牵引力与政府支持力有机结合起来。

3、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原则。

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完善城乡行政管理体制,突破户籍、社保、就业等体制障碍,建立有利于城乡人口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新机制,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4、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原则。

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合法利益,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提升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

正确处理城市和农村关系,早日让农村享受城市文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到2007年,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机制和推进体系。

到2010年,初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大部分指标实现接轨,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实现城乡一体化奋斗目标。

1、经济社会结构趋于合理:——到2007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非农就业比重由2003年的77%提高到80%;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非农就业比重达到85%;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75%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非农就业比重提高到90%以上。

2、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主要表现在:——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

加强市域整体规划,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城乡联动发展的生产力布局体系。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与衔接,形成完善的内外交通、公用设施服务网络等。

——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加强城乡经济互动,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增强一二三产业关联度,工业主导地位增强,构筑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体系,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都市型农业发展格局形成,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提高。

——城乡劳动和社会保障一体化。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内外平等就业的劳动就业格局,逐步实现农村社会保障与城镇社会保障的接轨,不断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异,全面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

农村居民在教育、卫生、文化、科技、广电、服务设施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基本同等水平。

——城乡生态建设和保护一体化。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形成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必须把握关键,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扎实推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