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一)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春秋战国时期,不仅诸子“游走讲学”成为一种盛况,而且“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如孔子先后到过周、齐、卫、宋、蔡、楚等地,苏秦、张仪等来往于各国之间。
这有利于( )A.百家争鸣进入顶峰B.文化统一成为共识C.区域文化融合加强D.儒学主流地位提高2.宋代设有给舍与台谏两类职能有别的官员。
在中枢决策形成过程中,给舍可以封驳拟下达的诏令;若颁出的政策内容失当或朝政措置不当,台谏则可规谏廷辩。
该举措有利于( )A.激发臣民议政的热情B.提升君主决策的质量C.完善分权制衡的体制D.建立监察制度的架构3.下表展示了雅典官吏从当选到卸任要经过的公民大会“四关”检查。
这表明古代雅典( )A.贯彻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B.实行权力的合理分工与制衡C.不断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D.直接民主制降低了行政效率4.16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说:“一个国家若能成为海上的主人就等于成了一个帝国。
”在世界近代史上,英国为确立“海上的主人”地位,首先是打败了( ) A.西班牙B.葡萄牙C.荷兰D.法国5.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人的休闲(指人们对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方式从随意休闲日益发展成为定时休闲。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近代交通的发展迅速B.民众财富收入的增加C.工厂制度的影响深远D.生活方式日益国际化6.1864年,恰值《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总理衙门曾为此专门拨付500两银子,命令将印成的300部《万国公法》分发给各通商口岸,以便对外交涉中“参酌援引”。
这是19世纪70年代前期中国人所能接触到的国际法汉译专著。
这反映当时( ) A.《万国公法》成为国际准则B.清政府盲目自大心态的消失C.西学东渐的内容发生了变化D.清政府有运用国际法的意识7.1863年到1891年西方国家在华主要机器工厂和主要经营内容如下表。
这些企业的A.西方国家加强对华资本输出B.西方列强抢夺在华商品市场C.西方列强加紧对华原料掠夺D.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减少8.德国诗人科拉·邦德在1919年发表的《听着,德国人》文章中,号召德国人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许多学者认为《道德经》可以医治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消解强权意识。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B.战争对西方文明的冲击C.经济危机激发社会矛盾D.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9.孙中山在1920年《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中说:“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
于是蓬蓬勃勃,抒发言论。
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此种新文化运动……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由此可推断孙中山的意图是( )A.强调应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B.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C.要进行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D.借鉴五四经验调整革命策略和方法10.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为着发展工业,需要大批资本……在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于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是我们欢迎的。
……外国投资的容纳量是非常广大的。
”1953年《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出版时,却删除了这段话。
对此最合乎逻辑的解释是( )A.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B.中国对外政策已从开放转向保守C.抗美援朝使中国与西方关系恶化D.美国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的政策11.20世纪60年代,美国漫威公司创造了绿巨人浩克这一漫画人物形象,情节是苏联间谍在实验中搞破坏,主人公由于受到伽马射线的辐射而变成了绿巨人。
这一艺术创作反映出( )A.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文化事业发展B.美国民众对于苏联崛起的恐惧C.漫画人物形象塑造受到时代影响D.美苏两极对抗扩展到文化领域12.20世纪70年代,美国某一经济学派对比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后,发现凡是储蓄率和投资率较高的国家,如日本、联邦德国和法国,其生产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较快,反之则较慢。
这说明此时期( )A.政府加强对经济全面干预是大势所趋B.凯恩斯主义的消费需求理论已经失灵C.政府对金融的管控力度决定经济态势D.政府须扩大开支方能解决经济“滞胀”13.2017年,国家站在未来发展的高度上,提出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战略布局,它将成为“一带一路”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支点。
粤港澳大湾区有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其他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观念,其最为独特的优势是( ) A.跨制度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内容B.解决港澳青年成长就业问题C.面向海洋、承载更多对外开放的功能D.显著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
每一选项的分值分别为3、2、1、0分。
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14.“维新运动时期出现的报纸显然是一种新型报刊的开端。
这种属于社会精英的报刊在版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都和通商口岸的报刊有明显不同……维新派报纸有两个主版面,一版专用于报道新闻,包括有关重要政策的诏令、全国其他地区的地方新闻以及重要的国际事件。
另一版专用于社论,主要是关于国事的政治文章……这些社会精英的报纸倾向于关心国家大事的报道,关心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以寻求立国之道。
”材料主要表明维新派的报纸的特点是( )A.体现了明显的民族主义倾向B.宣扬了师夷制夷的政治主张C.社会精英的时事政治性报刊D.变法改革救亡图存的时代性15.按照国际通行的归类方法,目前世界上共有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600多个,分布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经济特区的贸易总额现在已高达万亿美元,其所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已从1979年的7.7%增至1985年的20%,直至1990年突破33%大关。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经济特区产业结构和功能的优势日趋扩大化B.经济特区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C.经济特区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D.经济特区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摘编自(明)宋濂《元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封建变为郡县”始于何时?对后世有何影响?元朝面对辽阔疆域,在地方管理上最重要的制度创新是什么?有什么意义?(8分) 材料二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
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
(4分)材料三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算得上是一个典型,它意味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英国最早实行政治变革,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树立了榜样。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树立了怎样的榜样?(3分)材料四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
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组织。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村民自治的性质。
综上,谈谈你对政治制度的认识。
(5分)1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20~30年代,社会主义苏联在短短十几年里,成功地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走完了西方几乎花二百年才走完的路程。
……1929~1933年期间,苏联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派遣2000多人出国考察、学习和留学。
——摘编自《苏联兴亡史》“(苏联)五年计划(1928~1932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原因。
从西方自身境况角度指出其对苏联从“怀疑”到“模仿”的态度转变的原因,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10分)材料二1978年到1984年,城市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扩权让利,使企业拥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突破把计划同市场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
”1984年到1988年,国家指令性计划工业产品品种由1123种减至50种。
1983年后,私营经济成批出现。
1988年,国家以法律形式确认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摘编自王玉茹《中国经济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发生变化的表现和历史背景。
(7分)(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经济体制变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分)1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内忧外患之下,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必然构成近代文化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发展教育被看成了重要的甚至根本的手段。
民族危机愈深,救亡图存的呼声愈高,教育救国的思潮就愈为高涨。
各时期教育救国的重提并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从“睁眼看世界”到“变器不变道”,再到“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从知识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文化心理层次,教育救国论者在对中西文化的反思中对“教育救国”内涵的认识逐步丰富和深化。
教育救国论者以自己的积极实践推动了旧中国教育的发展,他们所焕发和激起的爱国热情,时至今日仍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摘编自吴玉伦《教育救国思潮的形成与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近代中国前期的相关史实,自拟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正确。
)(15分)A23 北辰区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模拟考试历史答案1.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
[解析]根据“不仅诸子‘游走讲学’成为一种盛况,而且‘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孔子先后到过周、齐、卫、宋、蔡、楚等地,苏秦、张仪等来往于各国之间”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能够体现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C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