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题环境创设的分析

主题环境创设的分析

主题环境创设的分析
通过本次网络课程的系统学习,我园全体教师在学习和教研中发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园教职工急需改变和解决的:
1、环境创设蕴含着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契机
以往的环境创设可以说是教师包办,即便有幼儿参与,也限于将幼儿的作品拿来点缀一下。

因此从未想过将环境创设纳入课程的范畴,所以,教师经常得加班加点才能完成“任务”。

在“国庆主题墙”创设活动中,我们及时发现了孩子们关心的话题中的教育价值,将主题墙作为展示孩子们兴趣和经验的窗口,通过活动区游戏、集体活动、家长参与等,将墙壁创设发展成一个项目教学活动。

2、环境创设是不断生成课程的过程
环境创设是一个设计——实施——修正、完善设计——再实施的螺旋式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计划课程、调整课程、生成新课程的过程。

在上述活动中,课程内容不断丰富、不断完善、课程的形式也日趋多样,有谈话、讨论发展到手工、绘画、观察、资料查阅、家园合作等。

3、环境创设有助于保持课程的连续性
幼儿园工作繁杂,有意义的课程常被搁置。

但是作为一日环境组成部分的壁面、活动区等,却能够以它直观形象的
方式记录下已经和正在实施的课程的优点和不足,保持课程的有机联系,减少虎头蛇尾课程发生频率。

4、环境创设有利于发挥教师和幼儿的主体性
在这个活动中,由于将壁面创设的整个过程作为课程的内容,不像以前那样重视壁面的精致、漂亮、完整,不像以前那样追求速度和结果,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由原先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观察者、倾听者等多重身份的人。

教师运用的教学策略更加丰富,讲解、说明、示范等直接教学策略不再是主要教学手段。

而孩子们在“支架”教学策略下展示和发展了任务意识、有目的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运用多种手段表现经验和思想的能力、分工合作的能力、讨论和决策能力、发现和解决能力等。

孩子表现出的经验与能力,是教师传统教育策略下未曾发现的。

孩子们的表现令教师茅塞顿开,原来教师的主体性和幼儿的主体性可以在相互作用中共同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