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软件技术专业
一、专业名称
软件技术
二、专业代码
610205
三、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
学历层次:大专
四、入学要求条件
普通高中毕业生/ “三校生”(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
五、学制
三年
六、就业面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软件开发、维护与销售的企业及需要信息化管理、维护的企事业单位中从事Java程序设计、.NET程序设计、网站开发、移动应用开发、技术支持与系统维护等工作,本专业相应的就业岗位能力如表1所示。

表1 就业岗位能力描述表
七、培养目标与规格
1、人才培养目标
以软件行业为主,以软件技术一线相关岗位(群)为就业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本专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软件开发等核心专业知识,具备软件开发、测试、运行维护与推广等核心职业能力,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要求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文化素质要求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质、自然科学素质以及文化艺术修养等方面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科学精神和现代文明意识。

(3)业务素质要求
①专业知识
●理解需求分析与整体设计能力
●数据库设计能力
●开发工具使用能力
●规范化编程能力
●软件测试和故障诊断能力
●技术文档管理能力
②职业能力
●具有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的能力
●具有面向对象软件开发能力
●具有数据库设计与维护能力
●具有正确书写软件文档的能力
●具有阅读和设计软件测试用例的能力
(4)身心素质要求
具有健康的体魄,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有坚定的意志,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并有终身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勇于创新的信心和愿望等基本素质。

八、职业资格证书
本专业学生可以考取的职业相关证书如表2所示:
表2 职业相关证书
九、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开展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了解软件技术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按照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来确定本专业的工作岗位,并针对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工作任务,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进而归纳行动领域,再转换到学习领域,面向工作岗位完成课程体系的构建,并以课程改革与建设为核心,统筹配置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条件,形成自己的专业方向和特色。

1、面向工作岗位重构课程体系
在分析工作岗位的基础上,将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划分为五大模块,构建出软件技术专业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软件技术专业面向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重构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重构是从专业的整个课程结构体系去考虑,从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从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出发,把培养职业能力作为主线,并贯穿始终。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重构上,遵循以下原则: (1) 课程内容的选择
以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基于软件开发的工作流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精选企业真实项目,提炼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特色的教学内容,突出技术实用性。

依据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规范,根据产业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进行有效衔接。

注重人文素质与专业技术的结合,将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更好的就业,并能适应岗位的迁移。

(2) 课程内容的重构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课程内容。

选取企业典型项目作为教学载体,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源于企业并高于企业,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取舍和重新组合,科学设计学习情境,按照项目开发的过程,将课程内容融合进去,课程内容和项目开发内容相一致,教、学、做同步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课程完成的同时,项目开发完成。

同时为了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适度提升其深度
软件技术
软件测试 技术支持与系统维护
软件测试
C#程序设计
Java 程序设计
Ⅰ Java
程序设计Ⅱ 自动测试工具
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网络基础
软件开发 C 语言程序设计
C#程序设计 ASP .NET 程序设计
数据库技术
Java 程序
设计Ⅰ Java 程序设计Ⅱ
JSP 程序设计
J2EE 开发框架 Android
应用开发技术

Android 应用开发技术

Java 程序设计Ⅰ
Java 程序设计Ⅱ
移动应用开发 网站开发 WEB
前端开发技术
网页设计与制作
计算机网络基础
ASP .NET
程序设计
和广度,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十、核心课程介绍
1.数据结构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据对象的特性,掌握设计算法的步骤和算法分析方法;熟悉各种基本数据结构及其操作,学会根据实际问题要求来选择数据结构;掌握常规设计方法和技巧。

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积聚和提高基本的分析设计能力,并培养团队写作能力。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Java程序设计(Ⅰ、Ⅱ)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Java面向对象设计思想,熟悉Java开发语言的程序设计环境,掌握相应的语句及其控制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图形与多媒体处理和Java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开发。

3.C#程序设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使用C#、SQL Server进行系统开发的方法和步骤,能够开发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应用系统。

4.程序设计
本课程的任务是学生在学习了静态网页设计技术、数据库技术基础上开设的职业技能课,通过学习和上机实习使学生掌握网站的规划、设计和网页制作中对于内容的动态显示与更新技术,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数据库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数据模型;掌握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如规范化理论、事务处理技术和数据安全技术;掌握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能熟练地运用数据库的标准语言SQL定义、操纵和控制数据库;能够进行商用大型数据库系统的操作与维护。

6.Android应用开发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搭建Android开发环境,掌握基本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调试、发布流程,具备基础的Android应用开发能力。

十一、课程考核方式
本专业课程考核过程中注重实践技能考核(上机考试)与理论知识考核(笔试)的有机结合,根据课程性质不同,调整分值比例。

职业基础课总成绩中实践
技能考核成绩占20%以上,职业技能课中占30%以上,实践教学考核以实际操作、实习实训报告、实习评语为形式,从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协调能力等多方位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十二、教学进程与学时分配
本专业课程分为公共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职业拓展课和选修课,共29门课,其中公共课9门,职业基础课4门,职业技能课11门,职业扩展课3门,选修课2门,共2298学时,课堂讲授1044学时,实践教学1254学时,实践教学占总学时54.6%。

教学进程与学时分配详见表3-表5。

表3 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表(单位:周)
表4 课程教学进程表
表5 实践教学进程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