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项目负责人:鲍贤俊??报告撰写人:吴国伟?摘要:当我国职业教育步入体系建设的新阶段,为不断提升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进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建设,不断完善本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本项目通过对“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连续性,以及中、高一体化衔接的课程设计提供了有普适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参考案例。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课程衔接;方案设计一、实验研究目标作为本市首批中等职业教育课改特色实验学校,以及本市首批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职业院校,为不断提升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进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建设,本项目借助本市中等职业教育课改实验这一平台,以“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为实验任务,以科学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主攻目标,以力求确保本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朝着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向发展,并力求为本市职业教育教改实践提供有普适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参考案例。
二、实验研究过程与方法本项目自2009年9月起开题,至2011年3月申请结题,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课题调究、案例分析、报告形成、专家论证”等四个阶段。
主要方法或步骤,可简要概括为:①收集“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各类文献资料,熟悉现状背景;②开展“实验任务”的项目调研,明确重点难点;③制定“实验任务”的研究计划,确定设计思路;④组织“实验任务”的案例分析,提炼普适经验;⑤推出“实验任务”的阶段成果,开展改革试点;⑥形成“实验任务”的试点方案,组织专家论证;⑦综合“实验任务”的论证意见,最后形成较完整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成果。
三、实验研究成果本项目按照市教委教研室明确的“实验任务”的立项要求,通过近两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完成的实验研究成果,由“项目研究报告、项目调研报告、项目试点方案”等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的“研究报告”由“项目结题报告、项目主题报告”组成。
其中:《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集团化办学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主题报告,分别于2009年12月和2010年11月,荣获上海市职教协会2009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和第二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获”。
第二部分的《上海市中、高职学生对中高职教育衔接认识的调研报告》,系本项目开展项目研究的支撑材料。
第三部分的“试点方案”,分别由我校《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施方案》、《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标准》、《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核心课程标准》等组成。
以上项目研究成果,既是我校开展教改活动的实验案例,也可供本市相关职业院校在推进“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时参考。
现遵循市教委教学研究室关于汇编“课改实验研究成果”的通知要求,就本项目“研究报告”的正文内容概述如下:(一)关于“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背景本项目主要从“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课题研究的综合元素”等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并重点从“课题研究的综合元素”这一背景分析加以切入,以力求在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两个层面较系统地把握“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1.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项目认为,主要凸显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就项目研究的重要性而言,在构筑中、高职教育“立交桥”平台时,中、高职课程结构能否科学合理地衔接,直接关系到中职与高职两个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能否有机统一,它是实施中、高职教育体系衔接的关键所在,也是本项目着力要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第二层面,就项目研究的目的性而言,本项目的研究,旨在科学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以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避免教育资源或智力资源的浪费,并为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教学连续性,以及一体化衔接课程的设计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试点案例。
第三层面,就项目研究的适用性而言,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力求适用于中、高教育衔接,尤其适用于本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改革实践。
2.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项目主要从“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等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并聚焦于“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的筹划。
一是就“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而言,本项目认为,可用“两个研究、两个形成”加以归纳。
所谓“两个研究”,即:研究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试点模式、方法和内容;研究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具体问题和方案选择。
所谓“两个形成”,即:形成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调研报告、实施方案;形成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二是就“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而言,本项目按实验任务的立项要求,筹划的基本思路是:①坚持以职业生涯为目标,明确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专业定位;②坚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设置;③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确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内容;④坚持以典型服务为载体,设计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教学活动;⑤坚持以职业鉴定为参照,强化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技能训练。
3.课题研究的综合元素。
本项目主要从“实验任务”的直接背景,即“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试点模式,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方法,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内容”等四个方面加以分析,以明确本项目研究所依存的“土壤”,力求使本项目研究朝着有利于促进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衔接的方向发展。
首先,就“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本项目发现,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来看,我国现阶段正在向工业化科技强国迈进,人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单纯依靠中级技能型人才已难以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移。
因此,在不断完善中职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并积极构筑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培养中、高职衔接的高技能人才已显得十分迫切。
大家知道,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因此,研究者普遍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无论是“中、高职对口招生”,还是“中、高职贯通培养”)不仅能够尽早结束中等职业教育的终结性局面,使其毕业生能够拥有继续接受高一层次教育的机遇,而且也能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理想的生源,从而促使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健全。
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同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都具有职业性和技能型的特点,两者又处于相邻的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处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上层,两者“互相衔接”或“贯通培养”均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其次,就“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试点模式”分析,本项目认为,我国现行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试点模式,可分类成“中、高职对口招生”和“中、高职贯通培养”两种。
这两种试点模式,就其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来看,前者远超过后者。
权衡两种模式的衔接效率,显然是后者实现了中、高职实质性的接轨,即:实施了一体化衔接的课改方案;而前者仅仅是实现了“两种学制”的接轨,其“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尚未落实,从严格意义讲,“对口招生”并没有完成中、高职实质意义上的衔接。
另外,也有研究者把国内各种试点模式作为一个“统一体”进行分析,将其试点模式归纳成两大类:一类为一体化结构模式(有人称“一贯制”模式),主要包括“五年一贯制”、“六年一贯制”或“四五套办”等,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
本项目以为,自2010年起,本市最新推出的、有职教集团化办学背景、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有别于上述“一贯制”模式的“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模式也应属于“一体化结构模式”。
另一类为独立性结构模式(有人称“分段衔接”模式),包括中职学校毕业生参加单独的招生考试(3+X),到专业对口的高职学习2-3年模式,也包括保送中专毕业生到对口高职深造的“4+2”模式等。
而本实验项目的研究成果,聚焦的是“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
第三,就“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方法”分析,本项目认为,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各种改革试点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可以罗列很多。
如:从招生考试制度分类,可分为“考试衔接法”,即通过考试,按成绩选拔优秀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学习;与“非考试衔接法”,即保送或推荐中职优秀毕业生免试进入高职学习。
从专业文理属性分类,可分为“文理对口衔接法”、“非文理对口衔接法”和“文理兼收衔接法”等。
无论是哪一种衔接,本项目认为,“课程衔接”则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灵魂与核心。
因为,实践证明,国际上成功的中、高职衔接范例,都将课程作为衔接的核心内容和最终落脚点。
犹如英国创立的单元衔接法,法国创立的课程分类衔接法,澳大利亚开发的培训包,德国采用学制的螺旋式上升和课程实行阶段梯式综合职业课程衔接方式等。
第四,就“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内容”分析,本项目认为,在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研究中,对教育衔接基本内容的研究起步较晚。
具体包括教育体制、招生考试制度、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的衔接等。
而且,许多研究者认为,招生考试制度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突破口;培养目标衔接是前提条件;专业建设衔接是基础;课程衔接是核心和落脚点。
同时,本项目还认为,中、高职教育作为同一种教育类型的不同层次,其在职业能力上的互相衔接,能较完善或系统地解决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中高职升学考试、各阶段的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多方面的问题。
(二)关于“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特色本项目主要从“以中、高职在校学生问卷调研结论为基础的项目立身之据,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课改方案设计,以通用、专项和拓展能力为框架的课程结构体系”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证,以揭示本项目的研究特色,并力求构建有利于促进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衔接的课程方案体系。
1.以中、高职在校学生问卷调研结论为基础的项目立身之据。
为多角度地寻找《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立身之据,本项目于2009年上半年,采用抽样问卷的办法,对本市在读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开展了“中职学生对高职教育提出要求”以及“高职学生对高职教育提出建议”的调研活动。
抽样情况,涉及本市4所中职,2所高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被调研高职学生系中职考入高职的三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针对性。
本次调研发出调查问卷2257份(其中高职1123份,中职1134份),回收有效问卷2210份(其中高职1103份,中职1107份),问卷回收率达9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