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需求分析之春运
(3)大力发展民航等替代品 在欧美国家,远途旅行首选航空,低廉的票 价与快捷的方式赢数人难以接近。大力发展民航尤其 是民营航空国内公司,对我国航空事业的 单站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4)改进体制,引入竞争 从长远看,铁路运输终归要走向市场化,但这要 先解决铁道部门政企不分的问题,并允许更多的 市场主体进入该领域,通过竞争降低运输的成本 和价格。从制度层面上解决进入铁路建设市场准 入和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吸引民间财团投入到铁 路建设及运营中来,以弥补现有铁路运力不足, 推动铁路建设健康有序向前发展。虽然国家目前 取消了铁道部门,但是效果不甚理想,希望有更 好的体制改革,将铁路运输带向一个新的层面。
美国铁路票价
• • Amtrak北部地区路通行证 3-天-通行证$105美元
•
• • •
5-天-通行证 $155美元 非旺季
$180美元 旺季 7-天-通行证 $160美元 非旺季 $185美元 旺季
粤哥有话说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春运的需求弹性。
铁路部门的运输可以分为货运与客运两大部分,铁路
部门可以依实际情况调节这两部分的比例。春节期间
我国的铁路运输国家垄断格局虽然已经被打破, 但其绝大部分产权仍然归国家所有,社会股份比 例极小。这其中涉及较多的国家安全因素,也涉 及公共领域一次性巨额投入的问题,但若只是基 于以上原因就对春运火车票进行政府定价或垄断 性定价还是难以被市场所接受的。 从供求关系看,如图所示:供给方面,这几年来 铁路运输每年春运期间都处于饱和状态,火车票 的供给曲线几乎是垂直的,基本无弹性可言,故 可以认为铁路的供给曲线固定于S。
• 最后,让运价更好地反映不同时期的供求情况, 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票价可以适当上涨。 但政府作为公共管理部门,定价时必须考虑农民 工、学生这些弱势群体的承受力,他们才是春运 客流的主体。另外,与定价问题同样重要的是政 府应监管交通服务的安全与质量,并保证票价不 被强行抬高到规定票价之上。要从根本上解决解 决春运供求紧张问题,还必须通过增加供给的方 式来提高均衡数量,降低均衡价格。通俗一点说, 也就是票更好买,票价也更低。
Qa,这导致了数量(Qb-Qa)的短缺,正是这一短缺为腐败 和票贩子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那么,我们来看看国外的状况
众所周知,圣诞节是对于许多国家来说, 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我们收集了相关 文章,来了解国外的客运需求情况。
下面是刊载于中青报的一篇文章
圣诞节之于美国,犹如春节之于中国一样地位崇 高。但不同的是,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对于美国 人来说,鲜有舟车劳顿之苦,以及圣诞节客运高 峰。而一年一度的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意味 着一次候鸟般的集体大迁徙,不得不为买往返车 票苦恼。 铁道部、交通部数据显示,2007年春运期间全国 铁路旅客发送量将达1.56亿人,公路客运量约为 19.7亿人次,主要省市水路客运量约为2840万人 次。也就是说,在仅仅40天的春运期间,全国将 发生21.544亿人次的人口大流动。
人总是要回“家”的,这是一件自然而然 的事情。如果户籍藩篱不破,即使在户籍 地之外工作的人们不在春节期间大规模地 集体返乡,也总会在另一个时间集体返乡。 没有人能够否认,具有中国特色的“春运 高峰”已然折射出当前户籍制度的弊端。 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较 为严格的户籍制度也应当顺时松动,代之 以能够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正常流 动的制度。如果人们能感受到“处处是我 家”,又何来返乡之说,何来春运高峰?
• 显然,“春运”也是中国特色之一,是在特殊的
文化熏陶下形成的一种客运需求。“家”的概念
在中国文化观念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相关部门究竟该做什么?票
价真的该涨吗?
其实,仅就是否应该涨价这一点来说,是应该肯定 的。从铁路客运需求过于集中给旅客和铁路运输部 门带来的影响看:
首先,如果不“削峰”,所有旅客难以得到较好的服务。 在客运高峰期间,不涨价则会引起服务质量更低。
(2)组织、挖掘运力 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领导,周密组织运力, 特别是在充分挖掘经营者运力的同时,充 分组织社会车辆并发动有关省际间的车辆 共同投入春运,解决需求膨胀的问题。我 们应从这方面做好工作,逐步解决春运需 求膨胀的问题,从而把春运涨价幅度逐步 降下来,最后达到取消春运涨价的做法, 这应该是正确的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均衡完全是由需求曲线Da 决定的。需求越多,价格越高。由于春运期间火 车票需求的增加,需求曲线D 将向右移动,同时 弹性也将大幅减少, 所以并非平行的移动。 这里为什么是非平行移动呢?有没有同学能回 答这个问题?
这一方面是因为春节期间中国人有回家团圆的传统习
俗, 另一方面是因为替代品价格也在同步上升, 且替
运输需求分析之
春运
阿博聊春运
提到春运,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是那人头攒动的火车站?亦或是是那蜿蜒的
十里长龙?是游子思乡心切?还是双亲盼子 归堂?
请2位同学谈谈过年回家的感受?
运输能力分析
案例
1月14日,出行旅客在长春站内有序上车。春运临近,沈 阳铁路局将采取增开临客、加挂扩编、以卧代座等措施 应对节日期间客流高峰。春运期间,沈阳铁路局预计发 送旅客2400万人次。 1月14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2014年春运形势和工 作安排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交管 局、交通运输部、国家安监总局、国家铁路局、民航局、 中国铁路总公司7个部门介绍了相关情况。据预测,今年 春运客运量将达到36.23亿人次,比上年增加2亿人次, 其中全国道路客运量将超过32亿人次,铁路客运量为 2.58亿人次,水路客运量为4300万人次,民航客运量为 4200万人次。屡创新高的春运数据背后,透射出怎样的 经济现象?变化的客流又意味着什么?
代品价格升幅要远高于火车票增幅。
需求曲线从平时的Da 移动至Db。此时,春运火车票的均 衡价格应该为Pb*,高于平日价格Pa*。因为供给无弹性, 均衡数量始终等于Qa, 即不会随着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而 变化。但由于政府的价格管制, 火车票价格被限定为Pa*,
此时市场实际的需求数量为Qb,要高于铁路的供给数量
最后,是我的一点小小感触
• 春节对于中国大多数人来说,无疑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古往今来,“家”在中国文化里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人 是孤独的船,而家,就是那温暖的岸。飞鸟归巢,游子还 乡,有多少人是在夜晚轰隆的火车轰鸣声中度过那寂寞的 除夕夜,只为了能够在新年里与家人团聚,呷上一口小酒, 谈笑着展望未来。但是还有很多人,无法归家,纵使家里 有年迈的双亲殷切盼望,也只能眺望这个陌生的城市里烟 花开的凄凉。其实,过年,并不是在于你在哪里,宴席是 否丰盛。更在于人是否是那个人,哪怕是再平淡的饭菜, 只要是思念的味道,那么必然丰盛无比。 我想,作为了一个中国人,至少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无法 摒弃家的观念,也无法像国外一般,将陌生的城市当做自 己真正的家。虽然春运饱受诟病,但是如果需要选择的话, 我依旧会选择挤上那人头攒动的列车车厢里,为了不辜负 家人的殷切盼望。
由于民工潮,学生潮等庞大数量的人口流动使得对火
车票的需求增大;中国人自古春节回乡的习俗、家乡
亲人的期盼使得在外游子回乡心切,进而降低了需求
曲线的弹性;寒冬的气候条件恶劣,使得飞机、长途
客运车等替代品的价格大幅度上升,进一步增大了对
火车票需求,降低了需求曲线的弹性。
火车票可跟高价酒店、好车或高端楼盘不一样,火车
但是,票价真的是“春运”问题的 真正原因吗??
经过小组研究和查阅相关资料,我们觉得应该建设 更加完善的客运系统,具体方面如下:
(1)加快建设完善发达的铁路网 解决铁路运能不足的根本是大投入、大建设。只有多 修铁路、多开车才能不断满足13亿国人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新需求。针对中国铁路存在的运力不足、技术 装备水平不高、冗员数量较大等问题,铁道部前部长 提出,中国铁路需要跨越式发展,要以运输能力的快 速扩充和技术装备水平的快速提高为主线,以较短的 时间、较少的环节和代价,实现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目 标。应加快建设发达的铁路网,通过新线建设和既有 线改造,构建覆盖中国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运网络。逐 步在主要干线建设客运专线,实现客货分线运输,同 时建设大能力货运通道。进一步加快西部铁路建设, 扩大西部路网规模。采用先进、成熟、经济、适用、 可靠的技术,把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使铁 路技术装备早日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谢谢大家!!
• 而且,正因为铁路运输部门存在自然垄断特性及 公益性,所以其涨价方案才须经过听证会等合法 途径来确定。至于如何使价格听证会更有实效, 则是另一个问题。况且,自然垄断也不是绝对的, 至少存在铁路运输对与其他运输方式间的竞争。 近年来,铁路运输部门通过提速,改进服务质量, 等一系列措施,目的就是在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竞 争中提高其市场占有率。
票的提价有它的特殊性。以同样是必需品的房子为例,
哪怕价格再高,你还是可以通过住更小的房子来解决、
哪怕是胶囊公寓。火车票则不一样,提高火车票价格
其实就是生生地不让一拨人回家,而不是让他们“少
坐几站车”。尤其是对非常依赖铁路进行远途交通的
打工者来说,留给他们的"方案B"并不多。 因此,春运
期间运输的需求是非弹性的,因为对于大多数的中国 百姓而言,无论车票涨不涨价,该回家的还得回家。
何故美国没有圣诞节客运高峰呢?事实上,美国人口的 流动性要比中国大得多。据统计,美国人一生中平均要搬 14次家,全国每年有20%的人口流动和搬迁。为什么美国 人口流动如此频繁,却没有造成严重的交通压力?也没有 在圣诞节前后形成客运高峰?其实原因很简单,由于美国 不存在户籍制度。对于美国人来说,工作在哪一个州,就 可以成为哪一个州的人,“美国公民”就是美国人唯一的 身份标签,更没有任何“暂住”制度。在美国人的观念中, 不论栖息于何地,都可以当做自己的家。 美国人口虽然呈现出高流动性,但由于具有期间分布的平 衡性,却属于常态流动。而在中国,由于长期实行严格的 户籍制度,人们已经形成强烈的户籍观念,在一般人的观 念中,只有户籍所在地才是自己真正的“家”,而在户籍 之外,一切都只是在“漂”。不论北漂,南漂,还是东漂, 西漂,春节一到,便要回流,谈何容易?在户籍地之外工 作的人们,特别是数以亿计的民工,即使他们常年累月地 身在异地,也不可能在异地产生“家”的认同感,城市的 一切对于他们来说,永远都是隔膜的,哪怕城市的大楼是 由他们亲手建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