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科技创新促学风推进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_李平

以科技创新促学风推进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_李平


强资源使用管理的同时完善市场机制,通过利用市场竞争 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效果。 参考文献: [1]谭棒.高校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公共管理学 院,2012,(3). [2] 任 远 明 . 高 等 学 校 资 源 配 置 问 题 和 对 策 [J]. 西 南 大 学 ,2011, (3). [3]张伟峰.普通高校办学资源配置评价问题[J].天津大学管理学 院,2009,(3). [4]李志刚.高等学校资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 师范大学,2005.
色为依据,结合各学科教学特点,逐步形成校园科技文化 模式,努力做好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认知、实践动手、创
体系框架。
新发展、修身养性、组织协调、团队协作、服务社会为目标
1.科学分析,建设基于融合机制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 的八项能力培养。使学生逐渐形成科技意识,主动参与创
养模式。基于融合机制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充分发 新活动,以科学研究带动学习兴趣,促进优良学风形成。低
二、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手段,整合资源、深入挖 掘,搭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平台
1.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吸引优秀学子主 动学习,构建科学研究兴趣培养平台。充分挖掘学科资源, 向低年级学生开放实验室,观摩实验,了解专家师资和学 科发展动态,近距离接触科研,激发科研热情。高考学生在 填报志愿时往往具有盲目性和片面性,大多凭兴趣填报志 愿和专业,对实际的专业、学什么、干什么不了解,造成专 业稳定性较弱。实验室的向学生们打开了通往科学殿堂的 大门,让他们全方位了解、认识所学专业,明确个人发展目 标,培养科研兴趣。实施大学生开放性科研训练计划,鼓励 主修专业学有余力、在科研方面有爱好和特长的优秀学生 尽早走进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激发学习热情,带动广大 学子积极投身科学研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校级 SRT项目,为他们专业指导队伍,一对一指导,夯实能力。
【特别关注】
以科技创新促学风 推进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
李 平,郑 峰,李 晨,杨 光,李 萌
(山东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稳定,优化育人环
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是一种启发性和引导性的活动,在培养
堂教学中充分学习各种理论基础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和学 实施启航计划,吸引学生及早进入实验室,开始科学探索
习兴趣,在老师指导下,将创新性思维转化为学术类竞赛 之路。高年级注重组织协调、创新发展、团队协作、服务社
会能力的培养。三年级:以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主,开展技
----------------------------------------------
提高了动手能力,检验学习成效,明确发展方向,极大地促
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成为学风建设新的途径,也是重要
的途径。构建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科技实践锻炼为手段的
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式校园科技文化体系,是高校校园
科技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作品和学术论文等人文素质、科研成果。以社会实践的形
一、以大学生科技锻炼为抓手,促进优良学风形成,构 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查找自身不足,做好人
挥每二三课堂的优势,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强化人才培养, 年级要重视自我认知、自主学习、修身养性和实践动手能
以多学科综合优势推进人才培养,以教学科研的强势支撑 力的培养。一年级:以专业教育为主线,帮助学生了解所学
人才培养,以国际化教育途径提升人才培养。
专业,了解专业前沿和发展前景,稳定专业思想,激发学习
在合理安排课程、科学配置的前提下,学生在第一课 热情;二年级:以培养兴趣为主,开展专业竞赛、社团活动,
4.拓宽实践领域,构建大学生技能培训与科技创新实 践平台。通过建立校内外大学生创新教育实习实践基地, 为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和实践平台,深化科技创新活动,提 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一是利用教学资源,接纳学有 余力的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教辅工作,自主设计实验 内容、自主完成实验操作,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创造第二 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环境;二是利 用大学生创业平台,将学生科研成果进行生产转化,通过 社会服务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从而提高科研热情。
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其实质是一种对学生的内在的文化熏陶和外在的素质培养,其主要
内容是以培养青年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主的学术科技活动。
关键词:科技创新;学风建设;校园科技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8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02-02
5.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校 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平台。校园科 技文化体系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制定学生科技 创新活动管理考核制度,对其各项科技活动进行考核记 录,明确奖惩,完善第二课堂的学分测算,充分调动学生参 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热情;建立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组织 领导机构,聘请专业教师对各科技文化活动进行量化评 分,充分挖掘学生的科研热情;完善激励机制体,一是要建 立教师指导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参与、指 导第二课堂活动。二是建立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奖励制 度,将竞赛成绩与学生的学分测算、推荐免试、先优评比有 机结合,树榜样、立典型,使广大学生学有所比、学有目标。
3.充分挖掘学科资源优势,营造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氛 围。高等学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学科资源,立足学校 实际,充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发挥学科带头人、重点实验 站的优势,吸引学生深入科研,以兴趣驱动学习,营造优秀 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施翔.大学生创新教育与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思考[J].泰州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5). [2]刘静.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甘肃科技纵横,2011,(04). [3]洪晓林.大学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知识经济, 2010,(21). [4]霍汉平.营造校园科技文化氛围落实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与 职业,2006,(26).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领导,科学 统筹,推进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打造校园科 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 精神、社会主义辱观。在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中,一要把 握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二要明确目标, 着力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刻苦学习的奋斗意志。
如,有些高等院校根据自身与市场的关系较为密切,可以 对后勤集团采取全面分离的措施,将其完全推向市场,由 社会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对于建立新校区的高等院校, 可以适当的采取将物业管理和食堂经营等后勤服务面向 社会招标的模式,将市场资源配置有效的引入院校资源配 置和管理之中,使资源配置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得到优 化。
建校园科技文化体系框架
生定位。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学生教育培养的
2.明确定位,设计适应年级特色的校园科技文化教育
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反映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以推 模式。围绕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结合学科特点,制定具
动优良学风建设为宗旨,以全学程贯穿为指导,以年级特 有年级特色的学生科技文化教育方案,积极探索文化教育
2.完善科技学术类社团建设,分类指导,构建科技创 新人才培养平台。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民间团体,学术 性社团更是由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的成长性团 体,加强这类团体的建设,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兴趣和能 力的又一主要平台。在社团建设中,根据性质不同配备优 良的指导教师队伍,指导社团实行目标化管理,按兴趣划 分小组,按年级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发展定位,培养科技创 新型人才。在社团科技研究中,鼓励低年级学生开展基础 实验,培养动手能力;指导高年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提 升科学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在社团发展上,以争创优秀社 团为目标,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社团发展方向,提升 社团生命力。
2.积极倡导校企合作,共建平台,推进校院科技文化 体系建设。学校以专业理论为优势,企业以实践创新为特 色。高校与企业在科技文化活动方面的合作,让学生受益 匪浅。积极引进企业,实行定岗实习,让学生到基层锻炼, 在生产实践中巩固所学,激发求知欲望;与企业合作,开设 企业专题班,引进企业文化,为学生补充专业学习之外的 生存技能和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需 求。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高校在资源配置方面还存在各种 问题,如,师资队伍结构设置不合理、物质资源使用不合理 等,面对这些问题时,高等院校和相关单位应该根据院校 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只有问题得到了解决, 才能进一步提高办学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与此同时, 还应提高高等院校办学资源配置的科学性,这就需要在加
作者简介:余晓琴(1961-),女,大专,四川泸州人,职 称是工程师,研究方向:资产管理。
-2-
能比赛、科技创新竞赛,指导、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启 发科技思维;四年级:以科研实践为主,利用创业平台、实 习平台检验科技创新成果,查找自身不足,做好个人发展 定位。
3.合理交叉,构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网络结构。以大 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模式为纵线,建立起校园科技文化体系 的纬线,以贯穿全学程的校园科技文化教育模式为横线, 搭建科技文化体系建设的经线,编制成立体化、全方位的 网络结构,将校园科技文化建设覆盖到大学四年学生生涯 的方方面面,真正使学生在体系中受教育、长才干、得实 惠。在整个建设体系中,根据各学业阶段的学业目标差异, 不同年级贯穿的“度”各有不同。大一学生主要是通过专业 学习和教育,进行学科认知和了解,奠定科技文化基础;大 二学生对主要专业课进行系统学习,通过开放实验室、学 术性社团了解所学专业,初步参与基础科研活动,激发学 习兴趣;大三学生的学习更为深入,开始接触科技前沿,通 过参加课题研究、专业竞赛、技能比赛等,吸引学生进入教 师科研,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 践服务,在第三课堂中验证所学;大四学生做好进入社会 的准备,进入校企合作项目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未踏入社 会先积累经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