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栾川县村镇体系规划bt

栾川县村镇体系规划bt

更多精品文档请关注本人主页(下载后删除页眉即可)栾川县村镇体系规划(2009——2020)【规划文本】栾川县人民政府河南省信豫规划设计有限公司2009年11月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1)第三章县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3)第四章县域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4)第五章空间管制规划 (4)第六章县域村镇体系结构规划 (6)第七章城镇重点协调发展指引 (7)第八章重点城镇发展指引 (8)第九章村庄布局规划 (10)第十章县域村庄整合规划 (14)第十一章县域城乡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20)第十二章县域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3)第十三章县域基础设施规划 (34)第十四章环境保护规划 (36)第十五章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37)第十六章县域防灾减灾规划 (38)第十七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39)第十八章附则 (40)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为了促进城乡统筹,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配置,加强对镇、乡和村庄建设的指导,促进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特制订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1月);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4、《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建规[2006]183号);5、《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6、《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8、建设部《村庄整治标准》(征求意见稿);9、《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村镇规划和村庄整治的意见》;10、《河南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实施细则》(2007年8月10日);11、《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2007年11月);13、《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4、《栾川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15、《栾川县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16、已批准的栾川县各乡镇的总体规划;17、《栾川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8、栾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19、栾川县相关国民经济统计资料;20、栾川县各部门相关规划资料;第3条规划范围本次栾川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范围是全县行政辖区,总面积2477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人,共涉及8个建制镇,6个乡,209个行政村,3067个自然村。

第4条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规划近期:2009-2015年;规划远期:2016—2020年。

规划远景:2021—2025年第5条规划指导思想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十七大报告中“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论述,坚持城乡和区域之间的统筹协调。

2、遵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3、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第6条规划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2、协调发展原则3、规划的弹性原则4、规划超前性和可行性原则5、突出特色原则第7条规划的法律地位本规划是宏观指导栾川县域村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栾川县人民政府审定城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协调城镇与区域之间的建设关系,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资源,合理进行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规范县域村镇的开发建设行为,引导和控制县域村镇的合理发展与布局法定依据。

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第8条基本思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行统一规划,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从县城到乡村、功能体系完善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管理体制创新,统筹城乡收入分配,缩小城乡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差距,构建城乡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新型城乡关系。

努力把栾川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优秀旅游强县。

第9条战略目标1、总体战略目标到2020年,把栾川县建设成为以“现代工矿业、特色旅游业”为主,生态环境良好、城乡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示范县。

2、经济总量目标到2015年,县域生产总值达到27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72亿元左右;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左右;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64亿元。

到2020年,县域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8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8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00亿元。

到2025年,县域生产总值达到54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7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0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28亿元。

3、结构调整目标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62:30。

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59:35。

到202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57:38。

4、生态环保目标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4.4%,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空气环境质量标准》(GB 3095-1996)二级标准。

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大于12m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控制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规定的Ⅲ类标准以内。

地下水质量标准控制在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14848-93)中规定的Ⅲ类标准以内。

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14848-93)中规定的Ⅲ类标准以内。

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6.5%;大气质量达到国家《国家空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以上;城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 %以上。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大于15m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控制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规定的Ⅲ类标准以内。

地下水质量标准控制在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14848-93)中规定的Ⅲ类标准以内。

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3838-2002)中规定的Ⅲ类标准以内。

2025年,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全国先进示范性城市。

5、人民生活目标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750元左右,年均递增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00元左右,年均递增10%左右。

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0元左右,年均递增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左右,年均递增15%左右。

202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0元左右,年均递增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0元左右,年均递增15%左右。

6、社会发展目标2015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37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达到75%以上。

城市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

初中入学率达到100%以上,流失率控制在2%以内,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

2020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41.5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达90%以上。

城市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

初中入学率达到100%以上,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

2025年,全县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人们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居住、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得到全面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

第10条发展战略1、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发展战略按照“保障、引导、优化、提高”的发展原则,不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础设施与城乡空间、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与栾川县城乡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障有力、集约高效、便捷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2、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发展战略按照服务均衡的原则,统一安排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着重建设县城区和中心镇的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完善一般镇、中心村和一般村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体育、金融邮电,形成“城市——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

3、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战略(1)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特色农业,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实施“生态立县”战略。

(2)坚持贯彻“工矿强县”战略,创新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坚持不懈的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大力支持发展旅游业,带动提升第三产业,打造国家优秀旅游强县。

4、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

5、统筹城乡管理制度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纠正体制和政策上对城市的偏向,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残留影响,保护农民利益,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6、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构建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户救助、城镇困难群体就医、贫困家庭子女入学资助、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和城镇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扩大保障和救助范围。

第三章县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第11条产业发展方向产业总体发展方向——药材食用菌生产基地、钼钨产业基地、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第12条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优一、升二、促三”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优一”即优化第一产业结构,在满足全县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菜、林果等经济作物,提高农民收入。

“升二”即提高第二产业的科技含量,着力构建以钼矿产资源共、伴生元素综合利用及产品结构延伸的深加工和有色化工循环圈,实现由低层次的开采加工向高层次加工的转型。

“促三”即加快发展三产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业,以此带动商贸流通、综合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规划到2015年,县域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8:62:30;2020年调整到6:59:35;2025年调整到5:57:38;第13条县域产业布局规划1、农业空间规划——“一带、四区、五组团基地”(1)“一带”即特色农业产业带。

围绕中药材、食用菌、经济林、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在洛栾高速、快速通道和S328庙祖线等沿线乡(镇)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带。

(2)“四区”即以潭头为中心的北部高效农业区、以三川为中心的西部特色农业区、以合峪为中心的东南部观光农业区、以县城周边为主的南部城郊休闲农业区。

(3)“五组团”即以庙子、合峪、潭头为主的小杂果组团、以白土、狮子庙为主的无核柿子组团、以庙子、合峪为主的食用菌组团、以叫河、三川、陶湾为主的高山蔬菜、无公害农产品组团、以赤土店、庙子为主的畜牧养殖业组团。

相关主题